发信人: knliang()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7:26:00), 站内信件
|
在已经许久没有接触港台片的今天无意之间得到了年少时极喜欢的一部电影《
胭脂 扣》,带着一份怀旧的情绪在一个寂寞的晚上把它看完,一些回忆和一些惆
怅,仿佛中又回到了年少的时候。
胭脂扣1987 嘉禾出品
监制 成龙
导 演 关锦鹏
编剧 邱戴安平 ,李碧华
摄影 黄仲标
音乐 黎小田
剪接 张耀宗
主 演: 梅艳芳 、张国荣 、朱宝意 、万梓良 、温碧霞 、谭情红 、谢贤
本片于1987年获第二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梅艳芳 )、最佳摄影奖、最佳
美术设计奖( 马光荣),1988年获第八届香港电影 金像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导
演奖、最 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梅艳芳) 、最佳剪辑奖(张耀宗)、最佳
音乐 奖(黎小田)、最佳电影歌曲奖(主 题歌《胭脂扣》,作曲:黎小田,作
词:邓景生,主唱:梅艳芳)。同年 获法国第十届第三世界影展金球大奖 ,意
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审员特别 奖。
故事依旧是老故事——好像很多人都讲过:一段前世未了的情缘伸展到几十年后
,痴情的女子依然痴情,舍不得喝下那碗梦婆汤,做了阴魂野鬼也要寻找那前生
的约定,双双徇情也好,跨越阴阳也罢都是为了那爱情的永恒相守。 三十年代
的旧事由着这个痴魂的寻寻觅觅渗透到一对八十年代的恋人面前,同一个地方因
了时间的跨度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过去的人羡慕着现代的洒脱,而现代人在洒脱
之余又有点无从把握的寂寞,于是过去的魂继续寻她的永恒的爱人,现代的女子
嫉妒着能生死相托的永恒爱情。
这是一个以男性视角演绎的爱情故事,到头来过去的男人放弃永恒而偷生,
现代的男人出离永恒只要普通,“在一起高兴就行”,仿佛永恒只是女性特征的
偏执,只有女人能为爱而徇情为爱而挥泪“做女人真难,拼死了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是完完全全男性的审美心理:既为有女人以全身心来爱我而沾沾自得
,又不能允许爱我的女人为爱而托付生命,因为“没那么严重吧”,让我心里总
有些不舒坦。
不过,男性意识暴露之后,可喜的是影片依然给女性以强烈的提示:如花痴魂
要找的殉情人没死,还游手好闲偷生一世,该走不该走的路都走了一遭。如花看
破自己迷恋五十年的永恒原来是这样的软弱落魄,终于解开心结,归还了系魂的
胭脂扣从新做人去了,留下人间存活的孤魂野老在身后老泪纵横:为什么留下我
让我受罪?最后一个镜头的如花是明亮而自信的,因此看上去便格外的坦然,绝
没有那缠绕全片的幽幽怨怨,我想那是因为那时的如花真的是要做人了,不单单
是女人,首先是要做“人”,女人若能先成其为人才有独立人格意义上的爱情。
最难忘的是这样一组镜头,在暗淡的灯光下,带着恍忽的神情,他与她在床上
一起 抽着鸦片;五十年后的今天,她重新走过过去的街道,摄影师的镜头紧随着
她的视线,已经改建为幼儿园的妓院、成为了酒楼的戏园在她的视线下又渐渐退
回往日的模样,年少时的笑声和歌唱的声音,在这个鬼魂走过的瞬间又突然再现
。
如果说文艺片不仅仅只能用来形容西语片的话,《胭脂扣》就是一部很可以的
文艺 片了,影片中最差的部分应该算是语言,这也仿佛是中文影片的一个共同的
缺点,比较地书面化,和实际生活相差太远;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的缺点了,
用影片中另一对现代人的观点去看待这个旧时代的爱情故事,带给人反差也引人
思考,可见导演的一番苦心;暗淡的画面与影片中的颓废、失落也配合的丝丝入
扣;尤为突出的是梅艳芳的演技与气质和片中人有极巧妙的吻合,其它的一切因
素在她的表演面前都黯然失色了。
应该说,影片中那份失落、悲哀以及醉生梦死的感觉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胭脂扣》这首歌唱的岂止是一个无助女鬼的彷徨,更写出了人间所有的悲哀:
“只盼相依,那管见尽遗憾世事;渐老芳华,爱火未灭人面变异……”
“这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唱戏就是把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直接了当地给演出
来,不过戏演完了还不是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片中戏班黄先生
言)“也许只有一个人才明白这一切,前世的思念今生今世来了结。。。。”
--
http://www.janclub.com/ubb/Forum11/HTML/000034.html
http://knliang.xilubbs.com/
电影原声风暴
我喜欢电影音乐!
-- 我喜欢电影音乐!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237.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