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zzystars()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9:30:04), 站内信件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与台湾电影新浪潮
看完杨德昌的91年荣获东京电影节大奖的《牯岭街少
年杀人事件》后的唯一感觉就是相见恨晚。
总的来看,《牯》并未从80年代初期的台湾电影新浪
潮那种“单纯描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成长故事,再
由个人成长去反映社会变迁”的定式(《恋恋风尘》
《小毕的故事》《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第一
次约会》等)中摆脱出来,但从影片“平铺直叙的、
市井语言式对白、无任何背景音乐”的创作手法上看,
杨德昌似乎在努力偿试一种更质朴的、不加丝毫修饰
的电影风格。
此前,作为台湾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杨德昌一直是
以现代都市人生活的代言人形象著称,其早期的《光
阴的故事》(第二段《期待》,82年)以及《海滩的
一天》(83年)和《青梅竹马》(85年)都是这类的
典型之作。然而此次《牯》片却将背景放在60年代的
台北,而且首次以真实事件为基础,这点与他的另一
部虚构杀人事件的《恐怖分子》不同。
男主人公“小四儿”(张震饰)由一个老实的优秀学
生最终发展成一个杀人凶手,而且在极端混沌中竟不
相信曾经挚爱的初恋女孩小明(杨静怡饰)已经倒毙
在自己脚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少年因爱不遂而冲
动杀人的事件,然而杨德昌甘心花费长达3小时45分钟
从头至尾将这个看似普通的事件娓娓道来,必然有其
良苦用心。
为了让观众从事件表面现象透视出时代的变迁所造成
的社会环境,进而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和事件发生的
因果关系,杨德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为观众更易于
理解并接受的细节描写,甚至不惜令某些场景显得单
调而沉闷,如:空荡的操场、漆黑的摄影棚,长达数
分钟的默然面对......
影片伊始,还在上高二的小四儿,暑期中听到广播中
大学录取通知名单时,还在与家人商量上哪所大学。
而次年的暑假,家中再次响起同样的广播,守着破碎
家庭的母亲,想起已成阶下囚的小儿子,百感交集。
到底是社会问题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还是家庭本身存
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杨德昌似乎告诉观众,单纯以
成人的目光去看待少年人的生活,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此外,影片的很多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样也是反
映少年成长经历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打群架、泡
马子,同样的青春骚动,不同的是少了些激情和活力,
却多了份压抑和不安。
如果可以将台湾电影分为四个阶段,我比较倾向于这
种分法:
60年代的黄金时代(《养鸭人家》《冬暖》《秋诀》)
即台湾人所谓的“健康写实期”。
70年代的三厅时代(即客厅、舞厅和咖啡厅,另一种
说法是客厅、餐厅和卧房),只重视商业效果很快将
台湾电影推入困境,也是台湾电影的低潮时期。这期
间以李翰祥的“风花雪月”片著称(《金瓶双艳》
《洞房艳史》)。
80年代新浪潮时代,这个时期的佳作层出不穷,侯孝
贤、杨德昌、陈厚坤、许鞍华、王童、王正方等人欣
起的这股新浪潮其实是反映台湾经济转型对社会所造
成的影响,在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对人性的探讨的同
时,还将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上与美、日的裙带关
系不着痕迹地呈现出来。
1982年张一部新浪潮电影《光阴的故事》诞生了,次
年由侯孝贤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正式拉开了新浪
潮的序幕。此后的《稻草人》(王童)《等你长大》
《陈厚坤》《想起了你》(杨德昌)《风柜来的人》
(侯孝贤)以及前部分提及的影片均在国际上广受好
评。
90年代破禁时代,即突破禁忌的时代。
其实这个时代起源于八十年代末,1986年执政多年的
国民党全面解除了戒严及党禁(自民党的成立)和报
禁,在敏感的政治问题上,采取了一般认为较以往开
明的态度,这对台湾电影体制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
决定了电影在新时代的台湾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正是这个大潮流下,1989年侯孝贤以《悲情城市》率
先发难,由于该片内容大量涉及“二.二八”事件,
所以它的审查通过标志着“破禁时代”的到来,而且
近三小时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还捧回一座金狮,
无疑为后来者打了一针强心剂。紧随其后的《香蕉天
堂》(王童)、《感恩岁月》(何平)与《悲》三者
恰好构成了以本省人、外省人、旅日华人为对象的三
部曲,成为解禁后描述动乱时代里中国人情感为主的
三部力作。
不知明眼人是否能从1986和1989两个数字看出什么,
这两个岂不恰恰是内地的敏感年代,抑或是巧合?也
许国内的电影要想真正解铃,也还需要系铃人哪。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61.157.129.1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