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oxdog-xxj(狐狸与狗)
整理人: danhan(2002-01-08 23:29:55), 站内信件
|
笔者是一个老年集邮爱好者,这些年来不管邮市风云变幻,波浪起伏,我集邮的兴趣始终如一。只要囊中尚有余钱,就会兴冲冲地跑向邮市。对于所谓政策好坏,心中全无概念。
然而或许是常去邮市、常看邮报的缘故,耳闻目睹的事情多了,发现其中一个主要话题就是邮市是个政策市。于是我也开始留意政策了,听起来人们常说的政策市,就是邮价的涨跌,邮市的兴衰,都是由政策决定的。但是,想来想去,这里所说的政策,无非是品种、数量、价格、质量等具体问题。不管从内容上看,还是从目的性上看,它都是属于商业性的,这和其它消费品的推销广告并无多大区别。你叫它政策也可,你叫它广告也行。它与广告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为了赚钱。赚钱无可非议,邮政不赚钱,怎能发展况且取消财政补贴在即,再不赚钱,亏损的窟窿岂不更大。而集邮品要赚钱,就非得在集邮者、邮商头上赚不可,否则就无钱可赚。因此,要指望邮政作出牺牲,让利于邮人、邮商这是不现实的。再说它与广告不同之处,就在于名谓政策。既然是政策,那就是一种行政手段,既不需花钱打广告,也不受“广告法”、“消费者权益法”、“物价法”等法律的制约,还能起到广告起不到的作用,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譬如《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的发行就是其中的一例,上百元一枚,平均每5个集邮者仅能购得一枚,事实是每个集邮者买5枚,还有多余。如此不讲诚信,并不违法,生意照做,何乐而不为。
再是,每有利好消息出台,必有邮评大力宣传,今年新年伊始,事情尚未去做,就有人依据“政策”断言邮言向好已成定局,而形势偏偏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应当视为教训。也正因为人们对这种“政策”在认识上进入一个误区,许多人陷入了这个名为政策,实为广告的怪圈,而不可自拔,长时间被其左右,当邮市低迷时,就一直期待着政策救市,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唤政策来救市。事实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钱都流向“救市者”的腰包里。大量的事实表明,所谓的“救市”之举,主观上并无此动机,客观上也未起“救市”的效果。与其说“救市”,还不如说“自救”更为实际。其实,发行新邮也是“姜太公钓鱼”,你不去上钩这有何难邮品大千世界,多得不可胜数,单是新中国的邮品,一个人一辈子也集不光,集不完,何必死抠住新邮不放。难道只有集新邮才叫集邮,集别的邮品就不算集邮。我和一些邮友早已告别新邮,可照样集邮,玩得也很快乐。
说来说去是有些人习惯于依赖政策赚钱,依靠政策增值保值,久之成为政策制定者赚钱的工具。当赚到钱时,就会喜笑颜开、兴高采烈;赚不到钱时,又会愁眉苦脸,责怪“政策”。如此这般,周而复始。与此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炒邮兴市”的问题。近几年“炒”邮已成为邮市的一大顽症,违规经营,垄断货源,操纵市场,投机倒把,哄抬邮价,牟取暴利,比比皆是。它直接损害了集邮者的利益,挫伤了集邮的积极性,破性了邮市的正常秩序,阻碍了集邮事业健康发展。邮市只是一个集藏品市场,它主要是为集邮大众提供交易交换的场所,以使邮品能互通有无,参与者也都是以实物交流为主,并不具有融资功能,这和股市无法比拟。如果硬是人为的赋予它融资的功能,那也只有集邮公司独家在邮市上“圈”钱,其余的只不过是大大小小的邮贩而已。笔者并不否定邮品具有投资价值,但投资邮品与投资股市并不是一回事。几年来的实践也已证明,邮市股市化是“化”不起来的。而坚持这一主张的人,总认为不“炒”就不能兴市,并为此制造了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这无疑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文章出处:大江南收藏
文章作者:张吉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