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爱的色彩与主题 作者: 王晓珏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逝世是欧洲影坛的 一大憾事。这位被誉为欧洲近十年来“最有独创性,最有才华而又最无顾忌”① 的导演在拍完《三色》(1993—1994)之后宣称“没有下一部了,《红 色》是我最后一部影片”。让-路易·特利梯尼昂在法国电视台回答为什么基耶 斯洛夫斯基再也不想拍电影了这个问题时说,因为基耶斯洛夫斯基不知道还有什 么办法创作令人欣慰的作品,他觉得只有这样的影片才值得创作。②如果确如塔 ·索伯列夫斯基所言,《三色》之后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身上已经没有乐观主义了 ,那么,至少《蓝色》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充满希冀的理想主义者。 影片在车祸的场景中拉开帷幕,开场扑面而来的是故事情节的最高峰,有如 正对园林大门平地而起的一面假山,突兀奇拔之余让人慨叹建构者胸中自有丘壑 。这样的起首布置带有假定性结局的意味,旨在把主人公从常规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解脱出来,同时打破了观影者对事件的习惯性心理定势。
如果说女主人公因失去丈夫和女儿而丧失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内容,是被迫还 以孑然一身的自由,那么,她通过卖掉房产、销毁并否认丈夫的乐谱、在公寓楼 中销声匿迹所进行的则是自我放逐。以欧盟乐章的完成为标志的朱丽最后的重生 是通过爱的力量来实现的,爱的主题贯穿始终。朱丽与妓女桑德丽娜,与车祸目 击者安东尼,与丈夫的情人萨布林娜,与母亲以及与其曾雨夜交允的奥利维亚之 间的情感组成了同一爱的主题的不同
变奏,影片在结尾处对此做了总括和暗示:在充满画面的碧蓝色与庄严宏伟的主 题乐的回响当中,渐次掠过朱丽、奥利维亚、桑德丽娜、安东尼、朱丽的母亲和 萨布林娜以及X光显示屏上那个未出生的孩子等人的面容和身影。
基耶斯洛夫斯基选择蓝色作为影片的主题色是不无深意的。要透悉蓝色的深 刻内涵,必须先对影片主题“爱”做一个解析。片头薄暮冥冥的浅蓝色中蕴涵的 爱与片尾浩浩荡荡的碧蓝色中涌动的爱决不是相同的。那辆载有一家三口的轿车 ,甚至那张在风中轻扬的银蓝色的棒棒糖的包装纸发出的细碎的声音,都浸润了 家庭温馨的爱。而片尾铺天盖地无边无际的蓝色中逐渐浮现出的人之间漾动的是 一种远为宽广远为博大的爱,如大海一样容百川之水,如天空一样高远 尉挥氪 粹。这种爱不是以独?和排他为特征的光可炙人的毁灭性的爱,而是维系人与人之 间正常关系的最低限度同时也是最大广度的爱。前一种爱如萨特所言是一种狂妄 ,它企图占有一份自由,而后一种爱则出自人道主义者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人的最 基本的期待和信任。在对影片主题爱的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求基耶斯洛夫斯 基对蓝色的选择。蓝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呢?在这里,歌德的色彩理论③ 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根据这一理论,黄色和蓝色是两种基本色质,构成色轴上 的两个极点,黄色为+,蓝色为-。“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 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它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④蓝色本身蕴涵 了骚动与平静这两个相对的状态,用以表现相互抵触的爱与自由的关系是再合适 不过的。这是蓝色的第一层含义。蓝色作为颜色本身是一种冷色。在歌德的色彩 理论中,蓝色与阴影是等同的,给人空寂悲凉之感。作为天空与青黛的远山的颜 色的蓝色同时给人以高远辽阔
的感觉。“正如我们喜欢追随一个渐渐远去的物体,我们喜欢凝视蓝色,因为它 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在召唤与牵引。”⑤这是蓝色作为色彩本身具有的属性。 蓝色的第三层含义是本片最深刻也许也是不无讽喻的意义。蓝色是理想与希冀的 代表色,是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浪漫主义那朵无以企及的蓝花,甚至连具体与清 晰的形都不具备。基耶斯洛夫斯基用蓝色构筑了一个人道主义的精美而迷离的神 话,但他绝非简单的理想主义者和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人道 主义:“我知道它现在很不合时尚,但是我非常相信人道主义。我相信有对错, 虽然我们生活的年代讲正确与错误是很困难的,但我想这个总比那个好些。我相 信人们要选择对的,只是有时他们不能这么做罢了。”⑥与其说《蓝色》中的爱 是不现实的,带有理想色彩的爱,不如说它是普通人之间基本人性的闪现。这份 人性存于每个人身上,尽管日久年深 褂孤德档某就 堆积,亦有显露的时刻。这 是一种普遍人性,正如新柏拉图主义哲人普 扯。ǎ lotin)所言:
如果眼睛不是如阳光般明亮,
我们如何能看见光明?
如果我们身上不存在神的力量,
神性又如何能让我们欢欣若狂?⑦
因此,“人道主义在基耶斯洛夫斯基那里不是一份媚俗的煽情或廉价的乐观 ,它甚或不是一缕宽容或温馨;它只意味着对人的最基本的期待和信任,它只是 一份创楚,一道终极防线,一份悲观但不绝望的傲岸”。⑧
以具体事件表现理想化的爱的主题是一种以实写虚的方式,容易落入俗套, 流于幼稚。基耶斯洛夫斯基则以虚对虚,以营造气氛取代事件的构建,影片中的 情节因素淡化至极至,唯一的高潮事件在片头的几分钟内便已结束。他以色彩和 音乐这两个精神领域的因子来阐述纯精神纯理想的爱。让我们具体看一下影片中 的主题色和主题音乐是如何得到运用的。
影片中最突出的两个蓝色的意象是蓝色的 A 吊灯和游泳池的一池碧水。吊 灯是旧日生活所留下的唯一的见证,蓝色房间中被遗忘的最后一缕蓝色,它是朱 丽曾狂暴地撕折最后又小心翼翼地携入隐居的公寓,成为空旷萧索的屋中唯一的 摆设。光透过蓝色的玻璃珠子幻化作星星点点的流光泻在朱丽的脸上,凄清而迷 惘,这盏灯也曾唤起第一个走入朱丽孤独生活的桑德丽娜对纯真的童年生活的回 忆和追想。它维系了两个原本陌生无干的人,出于对一份纯净的蓝色的爱的共同 追念。它散布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一件纪念品,……总之又找到了”,未曾 遭受尘世中肮脏龌龊的玷污,无数的珠子与光点在共同的光中跃动、流溢,最后 融为一片。
与吊灯流动的蓝色相对应的是游泳池一湖静静的碧水。游泳池是除了公寓之 外朱丽的又一个避难所,是朱丽寻求抚慰与解脱的场所。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游 泳池的场景,彼此各不相同。第一次的游泳池中,蓝色占据了整个画面,是一种 清冷的接近阴影的沉重的蓝色,指代了刚在公寓中安顿下来的朱丽颓丧的无力面 对生活的心境。她在水中奋力游动,偌大的游泳池中只她一人,象要抓住什么, 又象在逃避什么。第二次游泳池场景
的出现缘于与车祸目击者安东尼的会面。这场会面再一次触发了朱丽的创伤记忆 ,于是,朱丽逃向池水。这时的蓝色已开始转白,较第一次沉甸甸的蓝色减轻了 许多,时间毕竟冲刷了不少痛楚。但遗忘终究不是易事。当朱丽从水中跃出,蓝 色再次大盛,同时主旋律以铜管乐的合奏响起,把她重新打入水中,她掩上耳朵 ,却掩不住满画面的乐声。第三次是在朱丽发现储藏室的一窝老鼠之后。生活在 孤寂和无助重又勾起心痛的记忆。这一次的池水是亮蓝色的,而且与前两次不同 的是,这次的时间是在白天,沉重的气氛大为减轻。并且,不再是朱丽一人在空 旷的游泳池中挣扎,桑德丽娜介入进来。朱丽得到的温暖来自桑德丽娜伸出的手 ,不再是清冷而无生命的池水。随着桑德丽娜的离开,成群的孩子跃入水中,这 一片蓝色的池水不复是朱丽凄冷的忏悔地,而成了一幅观影者最熟识不过的热闹 喧腾的跃动着无限生命力的生活场景。最后一次游泳池的镜头是在朱丽发现丈夫 的情人之后。这一次只留下水的蓝色和岸的黑色垂直平分画面,只听得朱丽的落 水声,然后是一片寂静,这段延续了数秒钟的漫长的心理流程过后,朱丽重新跃 出水面。在丈夫逝世之后发现他情感的不忠,其打击远甚于单纯的丧夫之痛。朱 丽不再有水中的搏击,而是在黑色和蓝色的重压之下沉下去,沉下去。除了实物 的蓝色之外,片中还大量运用了非现实的蓝色。基耶斯洛夫斯基极其吝惜用色, 大量出现的是蓝色和与蓝色最具亲缘关系的黑色。朱丽的服装十分简单,而且颜 色大部分限于黑色,她的脸部从而得以凸现。这张脸作为影片主题的载体在蕴含 丰富思想的同时却极少表情变化,内心世界的阴晴完全由非现实的蓝色和伴随蓝 色的音乐表现出来。思想外化最显著的一段是朱丽出院前在病房中的那一场。朱 丽在午后独坐,双目微合,陷于沉思或者无意识当中。一丝蓝色慢慢渗入,如恶 梦记忆的升起与扩散,随之音乐渐起,以小号吹奏出。蓝色是一种幽凄的阴冷的 魔鬼色,随旋律的缓急时强劲时隐褪,终于,音乐与蓝色一起占据了整个画面, 吞没了一切。此时,画外音响起“你好”,随着,朱丽睁开眼睛回答说“你好” ,蓝色与音乐一起退去。
在主题表述中,音乐一直是与色彩并驾齐驱的。在上述的场景中,配合沉重 心情的是雄浑的铜管乐。朱丽住进公寓楼的第一夜,反锁在门外,被迫坐在楼梯 间过夜时,黑暗中响起的主旋律是以舒缓的予人以慰藉的合唱的形式出现的。清 越的长笛声则是透入朱丽自逐生活的一缕阳光,这一点在影片唯一一处金色的明 丽的场景中得以暗示。朱丽坐在路边遐想,一位佝偻的老太婆在栅栏后蹒跚而行 ,背景中人来车往,画面是朗丽的,充满希冀。此时贯穿画面的是清亮的笛声, 朱丽的脸在金色的阳光中愈来愈亮,终至消失,画面完全为一片金色所占据。
音乐部分的提示作用在朱丽帮助奥利维亚完成帕特里斯的未竟之作时得以总 括性的展现。在朱丽的建议下,奥利维亚去掉了交响乐部分的铜管乐器(沉重) ,用长笛(希冀)代替了独奏部分的钢琴,于是,优美而圣洁的欧盟乐章诞生了 。
最后想谈一下影片中用以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独特表现手法,黑幕的运用。 片中曾四次出现完全的黑暗,每次大约持续10秒钟,此时,只剩下音乐在空白 的银幕上回响,联系着黑幕前后的场景。黑幕是除却虚幻的蓝色和音乐之外朱丽 心理状态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画面内容的缺省正是人物内心世界无限饱胀的 时刻,是无法用实体加以表现的,便全交托给内涵最大的空白,这一片看似无物 的空白正是思想 腾汹涌的深渊。试着分析一下安东尼交还十字项链的场景。安 东尼问道:“有没有关于现场的问题?”朱丽简单地回答了一声:“没有!”话 音刚落,音乐骤然升起,银幕消失于黑暗之中。朱丽陷入一片惝恍,堕入记忆的 深渊,无限地沉了下去。而今这挂项链突如其来地,从黑夜中重新出现了……她 的思想并不漫游于某一明确的地区……这么一大堆记忆(生活过的,还是梦想过 的?)如何分辨?……一分钟的静默是一场令人晕眩的交响乐!这个乐曲包含的 内容比生活的本质更为丰富。在活动的思想中,我们的意识自以为占有了我们的 内心世界,它只不过抓住浪涛的峰巅,当阳光将它映照成金黄色的时候,只有梦 幻能感觉到流动的深渊和它的 颗炫鹊慕谧唷U馐窍M胍藕兜姆峭】傻暮献 啵兜?手伸向过去或者未来……有时只需要略一触动,它就苏醒。那挂久已失 落的项链正在朱丽身上引起这种现象。
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完美的艺术手法构筑了一个完美的蓝色的世界,且不论它 深刻或者真实与否,至少在观片的同时,观影者心中充溢的是融于蓝色世界中的 爱。
-------------------
①《三色》,《世界电影》1996年第4期,第39页。
②参见塔·索伯列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访谈录》,《世界电影》1996 年第4期,第94页。
③歌德花了整整20年(1790—1810)的时间写下他的《色彩理论》 (ZurFarbenlehre),而且毕生不辍地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究。他 将这两卷本的《色彩理论》视为平生最为得意的著作。这位人文主义者写下的自 然科学论著对后世的自然科学者和艺术家都有不容小觑的影响。西方艺术史上的 第一流的色彩大师J·M·W透纳以及其后的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等人 都深受歌德色彩理论的启发。
④《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文集,汉堡版》(JohannWolfg angvonGoetheWerke,HamburgerAusgabe) ,第13卷,自然科学论文1(Naturwissenschaftlich eSchriften1),第4 梗敢常 德国袖珍本出版社,19?2,慕尼黑 。(DeutscherTaschenbuchVerlag,1982,M uenchen,S.498.)(本文中全部德文译文系笔者所译)。
⑤同上。
⑥《〈十诫〉:与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谈话》,法《正片》杂 志第346期,译文见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考》,1991年第3期。
⑦《歌德五卷本文集》第三卷:老年歌德1806-1832,第741页, VEB图书编撰所,莱比锡。Goethe,WerkeinfuenfBae nder,dritterBand:deralteGoethe1806- 1832,S.741,VEBBibliographischesInst itut,Leipzig。
⑧《〈十诫:关于杀人的短片〉:人道主义的困境》,见于《镜与世俗神话》 ,第40页,戴锦华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 有些心情你永远不会懂,只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就很可能错过了一生了。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10.74.135.1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