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那些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艺术的“一点着迷”,同时也 从这样的着迷中去提炼生活的某种诗意。然而,他们实现各自诗意的办法却大为 不同。贝尔托鲁奇感兴趣的通常是史诗式的题材,伯格曼喜欢把要表达的意念浓 缩于家庭之中,费里尼则更象一个哲学家的深思。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诗意在 很大的程度上与他的宗教意识有关。他更在意作为个体存在的普通人。他总是把 个人放在各式各样的难题面前,却不是去探讨社会的本质,而是去寻找人生的真 谛。也因此,他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一些提出问题的电影。他不会开药方,也不会 象宗教的救世主那样去安抚灵魂,但却善于深入到个体那些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层 次,把现实的难题归结到观念的难题。这就使得他的电影总是在个别中包含一般 ,在简单中显示复杂。 如果说《红色》在艺术上有什么让我感到吃惊的,那应该是在如此简单的人 物关系中,竟然能够建立起如此复杂的内在结构。整部影片主要的只是在瓦伦蒂 、老法官和奥古斯特三个人身上展开。除此之外,便只有瓦伦蒂的摄影师、老法 官窃听的邻居一家、奥古斯特的女朋友这几个仅出场一两次的人物;至于瓦伦蒂 的男友、母亲、弟弟等几个人,则只是在电话中才存在的。瓦伦蒂与老法官之间 的关系,可以说是影片中展开得最充分的部分,但这个部分基本上是遵循着“反 冲突”(亦即反“戏剧化”)的进程;在影片一开始所产生的冲突不仅没有走向 高潮,而且随着情节的进展逐渐地趋于融合。外部动作与内心冲突的相当抑制, 只是为更充分的心灵交流让出了位置。老法官与奥古斯特之间的关系是另一种“ 双面的维罗尼卡”,除了成为他窃听的对象之外,两个人并没有其它的实质性交 往。至于作为邻居的瓦伦蒂和奥古斯特,他们之间总是不断在重复着类似擦肩而 过的动作,一直到双双获救之后,导演才为彼此关系的发展作出了一点未来的暗 示。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人物关系的设定采取了一种力求纯净的办法。这是他为自 己把注意力更多地引向个体所做的努力。和贝尔托鲁奇式的史诗规模相比较,基 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局面都未免显得太小了点。而伯格曼感兴趣的家庭,这个社 会的细胞也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想去解剖的。费里尼电影中的那种混乱和不安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却被静穆和对命运悲悯的认同所取代。他在最大限度地 纯净人物关系的同时,来展开人物之间复杂的心灵交往。 在《红色》中,有两个未出场人物值得关注。一个是瓦伦蒂的弟弟马克。马 克因为吸毒而被捕,但他的离家却是因为包括瓦伦蒂在内的家人欺骗的结果(他 不是父亲亲生的)。瓦伦蒂对弟弟的欺骗,与老法官对邻居的窃听,在本质上并 没有什么不同。但欺骗导致了弟弟的堕落,窃听却发现了一个贩毒者的行踪。瓦 伦蒂的欺骗粉碎了一个家庭,而邻居那个小女孩的窃听却保住了一个家庭。一开 始,瓦伦蒂可以理直气壮地诘问着犯罪的老法官,但在老法官的窥探之下不得不 坦承欺骗了弟弟的瓦伦蒂,反过来又被对方所诘问。这里存在的有趣对比让一开 始对老法官的犯罪振振有辞的瓦伦蒂感到了困惑,并因此最终改用爱的方式唤醒 他。另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是瓦伦蒂的男友。这个男友在几次的电话交谈中,不难 看出他对瓦伦蒂明显的猜忌和冷落。就在瓦伦蒂意识到那种男女的情爱离开自己 越来越远的同时,她却从对老法官的宽容与理解中感受到另一种更博大的爱存在 于两个人之间,正是这种爱,唤醒了老法官已经日渐枯萎的心灵,这又是另一处 有趣的对比。有关犯罪的诘问与反诘,有关宽恕与自我审判,有关爱的索取与给 予,有关灵魂的互相拯救……瓦伦蒂与退休老法官之间在心灵交往方面所展开的 复杂层次,与导演有意地隐蔽瓦伦蒂的弟弟与男友这一处理有很大关系。而在退 休老法官和奥古斯特的关系中,被导演所隐蔽的则是老法官的前女友,她是从老 法官的嘴里被叙述出来的。这个背叛了爱的前女友,又在窃听到的发布私人气象 报告的女邻居身上重现。奥古斯特成了老法官宿命式的重生。老法官似乎是在凝 视着40年前的自己,凝视着自己的“过去时”。40年的时间进程转化成人物 关系的空间布局,并且展开为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微妙的心灵交往。这种在空 间的展开上嵌入一种时间结构的艺术处理,在世界电影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至于在瓦伦蒂与奥古斯特之间,她们交往的方式则有着一种“未来时”的特征。 基耶斯洛夫斯基充分地利用摇移镜头,利用镜头的纵深空间所引进的剧情因素( 它通常表现为在一个人的视野中出现另一个人的身影,却没能引起他或她的注意 )来提醒我们关注两个互不相关的人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命运上的联系。这又表现 为另一种心灵交往的方式,更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宿命观才可能创造出来的。三 个主要人物,退休老法官与其女友的关系在40年前早已破裂,奥古斯特与其女 友的关系正在破裂,而瓦伦蒂与其男友的关系在未来也将破裂。奥古斯特是40 年后的另一个退休老法官,老法官又在瓦伦蒂那里找到了40前的爱,而奥古斯 特与瓦伦蒂又暗示着在将来可能成为很好的一对———这果真是太奇妙的一种设 计! 身份的置换与重叠,关系的互涉与“转述”,时空的交错与延展,形成了《 红色》异乎寻常的复杂结构。在如此简单的关系中去包容如此复杂的结构,而且 始终沉稳从容,应付裕如,令我对大师油然而生敬畏之感!这样的包容是绝对不 可能仅从艺术技巧上得到解释的。我更注意到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人性复杂 性和心灵丰富性的冷静观察和沉思。在这种情况下,整部影片的格局越是显得不 太大,越是为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中深入发掘提供了条件。也因此,对博爱所作的 当代诠释,才被建立在解剖个体的基础上,在他们所面临的精神问题中去寻找重 新唤醒的根据。然而,更值得注意和令人敬佩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对影片的 结构作出如此复杂的安排时,他的叙述却简洁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他总是选择那 些表现力极强的物件或者细节,来达到对剧情最大限度的概括,象影片中的电话 、狗、广告中瓦伦蒂的忧郁神情、砸破老法官家玻璃的那几块石头等便都是这样 。此外,简洁更体现在对场面的处理上,对人物内心和人物关系的刻画上,象瓦 伦蒂在窃听时不觉松开掩住耳朵的双手所显出的心理变化,象模特儿表演结束后 ,老法官主动伸手帮助瓦伦蒂从台上跳下所显出的关系进展,都是极有力的处理 。特别是在瓦伦蒂去老法官的邻居家打算告发时,基耶斯洛夫斯基只用了相当有 限的几个镜头,从女主人真诚、热情的接待,从男主人在楼上打电话的一个身影 ,从女儿窃听时望着瓦伦蒂的眼神,就把那个家庭三个人的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 。而瓦伦蒂的幡然猛醒、态度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的内心活动过程,更是被处理 得非常含蓄,更寄托于观众对前后情节内容的梳理和关联。也许,建立一种复杂 的影片结构,这对于一个有水平的导演来说并不是太难的事,但是象《红色》这 样,能在如此简单的人物身上,采用如此简洁的手法把它叙述出来,这就决不是 一件谁都能胜任和出色完成的工作了。如此举重若轻,如此从容不迫,是只有基 耶斯洛夫斯基这样的电影大师才做得到的。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红色象征记忆,象征对某人的需要。”③这就象在 影片中,瓦伦蒂把男友的红色夹克抱在床上睡觉那样。记忆属于个体,而对某人 的需要却在呼唤着对象。所以我想红色所具有的那种温暖的感觉,才是它能用以 象征博爱的真正原因。在《红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色彩的运用,不是在滤 光镜下面让影像完全浸没于红色的世界。这种对红色的普泛性理解显然不符合他 对博爱的认识。博爱是一种人性的需要。而需要本身还需要寻找,需要争取,需 要在更深入的交流中去获得。于是象征博爱的红色在影片中往往只出现在个别的 物体上,比如夹克、比如狗的项圈、比如交通灯、比如商店的招牌、比如房间的 门、比如救生员的外衣、比如广告牌……除此之外,其它影像的色彩相对来说都 比较暗淡。也因此,一旦红色在画面上出现,它才总是给人一种不期而遇的感觉 ,它才总是以一种在色彩对比中显得十分抢眼或因为大面积占有才产生的视觉效 果来形成极大的冲击。基耶斯洛夫斯基对红色的运用一再地让我联想到张艺谋。 张艺谋在他的影片中对红色的运用也有类似的处理方式。我不敢断定他们之间是 否存在什么影响关系,我更不敢断定他们对红色的理解是否完全一样,但他们却 有一样是共同的:这就是对于红色的相当有节制的运用,才导致了红色在影片中 形成了其它色彩所不可能达到的那种视觉的冲击。在这里,起作用的并不仅仅是 某一种色彩,而是不同色彩经过恰当处理所形成的特定关系。
四
大师的作品总是经得起一再地拜读。每一次的重新读解都会给我新的启迪。 我深知自己的知识积累还不足以站在与大师同一个水平上去与他们作充分的交流 。但是对《红色》的一再拜读却让我意识到中国电影的差距。中国的电影导演还 远远没能达到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样一种精神的高度,那样一种执著于对心灵的广 袤世界作出不懈的探索。那些在前些年里让中国的年轻导演们津津乐道的造型意 识、长镜头,在大师的作品面前未免 显得太小家子气。也许对中国的电影导演来说,人文修养的欠缺远比艺术修养的 欠缺来得更为致命。当陈凯歌从《霸王别姬》到《风月》再到《荆柯刺秦王》, 当张艺谋从《秋菊打官司》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再到《有话好好说》,我 只看到两个中国最好的导演在左冲右突、困兽犹斗一般地试图通过题材方向的不 断改变来超越自己。尽管如此,他们的影片还是只有对程蝶衣和秋菊的灵魂逼近 时才最能打动人心。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几年国际上的频频获奖之后开始裹足不前 了。中国电影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已经不能再寄托于利用过去的经验,不能再停 留于讲述本民族的寓言,不能再满足于电影语言的更新了。也许一部《红色》, 一个基耶斯洛夫斯基,会令中国的导演们明白应该把自身的努力摆在什么方向才 不致于出太大的差错。什么时候,中国的电影导演也能拍出象《红色》这样让我 一再拜读却总觉得不能最终读完的影片呢?
---------------
①《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DanusiaStok编, 萍 慧译,台 湾远流 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94—295页。 ②同①,第292页。 ③同①,第298页
-- 有些心情你永远不会懂,只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就很可能错过了一生了。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10.74.135.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