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7027>>拜读《红色》(2)[转]

主题:拜读《红色》(2)[转]
发信人: [email protected].()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7:04:00), 站内信件



    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着《红色》,每一遍都有新的领悟。这部仅有一个多小
时的影片思想是如此深邃、精妙和博大,特别是想到支撑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
基本精神范畴,竟然是由一个波兰人来加以如此的诠释,这未免让人觉得不可思
议。作为“三色”系列的最后一部影片,《红色》结束在一次海难事件之后。一
条渡海轮船沉没了,获救的除了一个英国人,还有“三色”系列中的那六个男女
主人公。这种巧合理所当然地让人意识到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有意安排。一想到
这六个人恰恰分别在影片中演绎着“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观念,就不难明
白导演处理的这个充满寓意的结尾,实际上所想要拯救的并不是作为个人的这六
个人,而是他们所代表的那三个观念。
    博爱的观念是维系资本主义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柱,它形成于几百年前的文艺
复兴时期。今天,当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重新利用电影来对这种观念作形象的图
解时,他并不满足于表面的诠释,也不停留于观念原本的内涵。显然,他有意地
把这种观念放在当代的西方世界来加以重新的考察。也就是说,在崇高的理想已
经被资本主义世界冷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的今天,博爱的观念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
的变化,博爱究竟还有没有可能,这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感兴趣的。于是,我
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幅悬挂在路口的口香糖广告,瓦伦蒂望向象征着博爱的那片红
色时,她的眼神是如此的忧郁。那种忧郁显示出巨大的概括力,既流露出失望的
哀伤,又带有悲悯的强大精神力量。望向那片象征着博爱的红色的,正是基耶斯
洛夫斯基自己忧郁的目光。
    也因此,在《红色》中,我首先强烈地感受到的并不是博爱,而是人的孤独
。影片的三个主人公被耐人寻味地处理成三个孤独的个人。瓦伦蒂的孤独是从她
与男友的关系中来展开的。这个男友始终没有出现,只是在电话中与她交谈,而
且越来越对她猜忌和不满,电话也来得越来越少。电话在西方电影中是个常见的
关于孤独的符号。尽管瓦伦蒂还有母亲和弟弟,但她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最终也只
剩下电话而已。老法官的孤独主要表现在他与那条狗的关系上。狗在西方电影中
本来也是个常见的显示孤独的符号。人需要一只狗来填补他内心的孤独与空虚,
但老法官却连狗都不要了,孤独成了他独自的精神享受。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表现
老法官的孤独时还有相当有力的一笔:这就是他家的门是从来不关的,甚至他还
提醒离去的瓦伦蒂不要关上大门。然而一个永远打开的门并没有为退休老法官迎
来什么客人,以消除内心的孤独感,他依然只能以窃听别人的隐私来保持和外界
的联系,与周围人们的联系,直到瓦伦蒂出现在自己面前。奥古斯特也同样养了
一条狗,后来也因为女朋友的背叛同样要把狗扔掉,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则是依
靠汽车。这三个人都是孤独地生活着。影片中唯一完整的家庭是老法官窃听的那
个邻居。但这个家庭的三口人却各自处于不同的状态:当父亲的悄悄与一个男人
保持着同性恋的关系,当母亲的则被蒙在鼓里,当女儿的窃听着父亲的秘密却又
守着这个秘密。在这个唯一完整的家庭里,表面上的和谐其实是由家庭成员各自
孤独的心灵来维系的。这就是《红色》为我们概括的当代西方世界中最典型的生
存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作为现代工业文明象征的
电话、窃听器、汽车,都是取代人与人之间直接和正常的交流,而依赖机器与电
子来作为替代工具的情况,都被当作人性的对立面来使用。所以在影片一开始,
当奥古斯特打电话时,那些模拟声波转化为电波在光缆中穿行,及至越过大洋的
镜头,显然是导演采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来提供当代西方生活的基本景观,以表现
出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方式,是如何被机器和电子所控制和降伏的。而由此所
导致的人在精神上的孤独,正是横亘在人类的博爱面前的最大难题。在物质的便
利与精神的孤独之间,基耶斯洛夫斯基找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在谈到这一点时,基耶斯洛夫斯基是这么说的:“我有一个愈来愈强烈的感
觉:我们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即使当我们注意到别人的时候,我们还是想到自
己。这是第三部电影《红色情深》———博爱———的主题。”②本来,只关心
自己恰恰不可能有施予别人的博大的爱,但一个人在只关心自己的同时也承受着
孤独,而孤独的生存状态又潜藏着、呼唤着博大的爱来修补机器和电子所造成的
人性缺陷。于是影片实际上是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只关心自己造成了心灵的孤
独,而在心灵日渐孤独的时代,精神的博爱又如何可能呢?在那个邻居的彝ダ铮
⑶蕴孛苡直J孛孛埽雇呗椎僖幌伦用靼?她是为了自己家庭的完整,希望
能照样得到她父母的爱;她注意到别人却仍旧想到自己,但对爱的需求与召唤同
样令人感动。也因此,瓦伦蒂才对老法官表示了类似的宽容,这种博爱式的宽容
以及后来两个人的相处,终于使老法官自己受到了心灵的谴责而主动告发自己。
在这里,导演仍然在演绎着博爱如何完成对心灵拯救的故事,但却有意识地放在
孤独者的身上来探讨。我想这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当代的博爱观念最个人化,
但也最深刻的诠释。在作这样诠释的过程中,他把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中的许多社
会现象、社会问题和思想观念都包容于其中,比如关于孤独、关于隐私、关于 
竞头范尽 关于爱的欺骗和背叛、关于偷窥与窃听、关于机器与人性……在一部电
影中竟然能够包容进如此多重、又如此高远的精神层次,这委实让人感到吃惊。
只是对精神的博爱来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诠释就远远没有他表现孤独那样有力
了。作为完美和理想的化身,瓦伦蒂的博爱似乎是天生的。这种博爱对老法官的
感化,也只局限于相对被动的宽容,以及通过交流所达到的彼此的互相了解。然
而仅凭这样有限的交往,老法官的博爱之心果真就能被轻易地唤醒吗?按照基耶
斯洛夫斯基那个两半苹果的理论,也许老法官因为找到了这个世界上属于自己的
另一半苹果(瓦伦蒂)而恢复了博爱之心,那么这个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情节处
理在对博爱的观念作当代诠释时就未免显得过于轻飘了。在老法官那里,变化主
要表现在那只被他遗弃的狗又回到了身边,而且生下了一窝小狗,另一方面那些
窃听的仪器也被瓦伦蒂所送的一个电视机所取代。机器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表现
在老法官窃听别人秘密时的那种冷漠神情,变成了看着电视上渡轮失事与抢救的
新闻时那种关注的目光。也许从这里,我们能多少窥探到他内心的奥秘,但这个
变化的过程仍然显得缺少必要的力度。奥古斯特的抛弃小狗,以及在走上渡轮时
重新被捡拾回来,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没有给出必须的逻辑性,也许他想用奥古斯
特的行为来表现人性中固有的一种摇摆?分明感受到孤独,却又不甘心于孤独,
这也正是西方人常见的生存状态。
    整部影片总共只有三个主要的人物,却建立起复杂的关系,展开多层次的心
灵交往,包容着丰富的主题,对当代的西方生活作出了相当深入的剖析和概括,
这确实令人感到震惊。从《十诫》系列、《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到《三色》系
列,可以看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创作总是更多地关注着人类生存的一些带根
本性的方面,有着十分显明的主观性和个人化特点。这就象在《红色》的结尾,
他竭力想要做到的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拯救那样,他还是充满理想主义的
,对人类的未来表达了美好的祈愿。这个结尾既是他对整个《三色》系列的总结
,也是他对整个电影创作的总结。《红色》终于成为他的封箱之作,对爱的拯救
终于成为他最后的呼唤。仅凭这一点,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对他表示深深的敬意


--
有些心情你永远不会懂,只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就很可能错过了一生了。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10.74.135.10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