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红色》 颜纯钧
片尾的字幕终于缓缓拉起了。在最后一个镜头中,女主人公瓦伦蒂与其他六 个人从失事的渡轮中获救,于上岸后出现在退休老法官家电视机的屏幕上。此时 的瓦伦蒂满头湿发,眼神忧郁,与年轻的法官奥古斯特站在一起。她不知看到什 么,微微向一旁侧过脸去。与此同时,一个穿着红色救生衣的救护队员从瓦伦蒂 身边擦肩而过。就在这一瞬间,画面作最后的定格。救护队员肩背的那一片红色 停留在瓦伦蒂的面前。紧接着镜头缓缓前推,站在旁边的奥古斯特被排除在画面 之外,只剩下瓦伦蒂的一个侧影和她面前的那一大片红色…… 我突然感到心里猛地一震:这最后的一个画面不是和高高悬挂在大街上的那 个口香糖广告几乎一模一样吗?也是瓦伦蒂的一个侧影,也是那种忧郁的眼神, 也是用这种眼神注视着面前那一大片象征着博爱的红色。瓦伦蒂获救的那个瞬间 重复着广告上的那个瞬间。冥冥之中,好象是广告上的瓦伦蒂忧郁的神情在预示 着她后来的命运。这个带有宿命意味的结局留下的思想与情感的提示是如此巨大 而繁富,以至我不由得怔住了。片尾的字幕已经结束,房间里一片静寂,下午的 阳光投射在书房的白墙壁上,远处传来几个孩子清亮的笑声。我满心忧伤,久久 地呆坐着,怎么也不能从影片那种沉重的氛围中摆脱出来。那个最后的前推镜头 是在家里看电视的退休老法官的主观。当他决意把瓦伦蒂身边的奥古斯特排除在 画外,而留下瓦伦蒂的侧影和那一大片红色时,是不是也联想到了他亲眼看到的 悬挂在大街上的那一幅广告呢?瓦伦蒂注视着她眼前那一大片博爱的红色,退休 老法官注视着瓦伦蒂对红色的注视,而我,作为一个观众则注视着退休老法官对 瓦伦蒂的注视。所有这一切,最终又是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注视,对西方世界 ,也对整个人类。
一
宿命是《红色》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当基耶斯洛夫斯基试图去对西方的博爱 观念作当代的诠释时,宿命的主题无疑赋予了影片宗教式的精神层次。基耶斯洛 夫斯基那种天主教的神秘主义,一直是他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灵魂。就象他的《维 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女主人公时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自己存在着, 她并不是孤孤单单地活着的。两个维罗尼卡互不干涉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然而她 们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到了《红色》,那种关于人的神秘的双面性不再表现 于空间,而是表现于时间。老法官曾向瓦伦蒂谈到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不慎 把书本丢在地上,恰巧所翻开的那一页上有着他后来的考试题目。40年后,在 法院里见习的年轻法官奥古斯特重复了老法官的这一幕,也是不慎把书本丢在地 上,也是在后来的考试中,发现题目恰恰在翻开的那一页里。在奥古斯特身上所 重复着的老法官的命运还不仅仅如此。多年前,老法官所结识的一个女友也象奥 古斯特的女友那样大他两岁,也象奥古斯特那样最终背叛了他,甚至也象奥古斯 特那样,发现女友张开了双腿,中间夹着一个男人。老法官的命运在奥古斯特身 上的重复,是《红色》中最别有一番意味的人物关系线索。奥古斯特正象《维罗 尼卡的双重生活》的女主人公那样,成了老法官宿命式的重生。40年过去,人 所经受的那种爱的背叛并没有丝毫改变。而恰恰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基耶斯洛 夫斯基开始着手来探讨关于博爱的问题。 当那一条被撞伤的狗把瓦伦蒂和老法官联系在一起之后,瓦伦蒂很快便发现 了老法官窃听别人隐私的秘密,而且很显然,这是老法官有意要让瓦伦蒂知道的 ———他故意把找赎的30元钱放在那个安放窃听仪器的房间里。更耐人寻味的 是,老法官甚至还鼓动她去邻居的家里告发自己。一开始,瓦伦蒂理所当然地对 老法官表示了她的谴责。老法官却说:“我一辈子都在干这样的事。”确实的, 作为一个法官,难道他所从事的工作不都是在窥探着别人的秘密吗?当瓦伦蒂在 那个邻居家里发现小女孩也在窃听自己的父亲与同性恋男人打电话时,女孩子的 窃听必定让瓦伦蒂联想到了老法官的窃听。她终于想到了一点:究竟是窃听,还 是对窃听的告发更对那个人和他的家庭造成危害呢?窃听确实侵犯了别人的隐私 ,但它并不比那些有罪的隐私本身更有罪。当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办法正常地沟 通和交流时,窃听如同偷窥,也是一种寻求沟通与交流的变质的方式。更不可思 议的是,瓦伦蒂还从老法官的窃听中知道了一个从事毒品犯罪的男人,知道了一 个老妇人诉说自己的苦恼却是在欺骗女儿回来看她。而与这些被窃听到的罪过相 比,窃听本身又算得了什么呢?此时的瓦伦蒂显然巡恢痪醯厝贤死戏ü俚那 蕴>拖?老法官说的:“对与错之间,只在于一念之差。”所以在老法官又开始 窃听时,瓦伦蒂先是掩着耳朵,后来也不自觉地松开了双手。这毫无疑问是一个 认同的姿态。瓦伦蒂以一种人的本性中对环境、对别人生活的天生好奇,参与到 老法官窃听的行列之中。 因为一条受伤的狗,瓦伦蒂成了老法官的另一种宿命。她是老法官在经受爱 的背叛40年后重新找到的那个女人。瓦伦蒂进入老法官生活的结果,是自己成 了老法官窥探的对象,不住地被追问着关于身世和心灵的秘密。到后来,瓦伦蒂 也开始把老法官当作窥探的对象,也追问起他关于身世和心灵的秘密。老法官与 瓦伦蒂之间的互相窥探,老法官(后来还有瓦伦蒂自己)对邻居的窃听,都是在 进入不属于自己的另一种生活和另一个人的内心,其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而恰恰是这种似乎不洁的互相窥探,使得两个人的心因为彼此的互相了解而更加 接近了,并进而产生超乎于性的更纯洁、更崇高的爱,一种博大的爱。对于年龄 差距甚大的这男女两个人来说,瓦伦蒂的爱是深藏于她心灵中的,她代表着人的 一种自然天性,她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典范。而老法官内心的爱却因为恋人的背 叛而被扭曲,被毁灭。尽管他后来甚至还宽恕了因为犯罪而落入他手里的情敌, 但过去的那种爱却没能重新回到他的心里,以至于只能采用窃听的方法来作为在 这个没有爱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方式。老法官内心的爱只是在表示了宽恕和谅解 之后,在彼此的深入交流之后才被重新唤醒的。从一种职业的需要到有意去侵犯 别人的隐私,再从鼓动瓦伦蒂去告发到写信去告发自己,这正是老法官潜在的人 性和爱在瓦伦蒂的影响之下被重新唤醒的过程,也是一个有罪的灵魂被洗涤的过 程。他最终以自我告发来完成对自己的审判。在《红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所 演绎的就是一个博爱如何来实现对心灵拯救的故事。 老法官和年轻法官奥古斯特是又一对双面的“维罗尼卡”,不同的只是之间 相隔了40年。在影片中,偏偏是退休的老法官结识了瓦伦蒂,而奥古斯特却在 重复着老法官40年前的命运,既享受着爱的欢娱,又遭遇到爱的背叛。基耶斯 洛夫斯基一再地让作为邻居的瓦伦蒂和奥古斯特不时地擦肩而过,有意地采用大 量的摇移镜头来暗示他们两个人之间隐含着和潜在着的一种关系,然而他们却互 不相识。命运就是这般的恶作剧,它不让这很好的一对碰擦出爱的火花,而偏偏 是退休的老法官在瓦伦蒂那里得到另一种更博大的爱。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提及影 片的这番安排时说:“瓦伦蒂应该在40年前来到人间,否则法官就应该在40 年后出生,他们会成为很好的一对,或许这两个人会很快乐,很相称。这跟半个 苹果的理论一样:如果你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再把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苹果切成 两半,其中的一半绝对不可能和另一个苹果的那一半完全吻合。你非得把同一个 苹果的两半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苹果。完整的苹果必须由成对的两半 结合而成,人的关系也一样。问题是:是不是哪里出了错?我们有资格修正吗? ”①这就是《红色》所表达的另一种宿命。瓦伦蒂的男友渐渐不再来电话了,老 法官与奥古斯特都经历了女友的背叛。他们都没有找到这个世界上属于自己的那 另一半苹果。老法官的另一半苹果也许正是瓦伦蒂,但命运的拨弄却使得他们中 间相隔了40年。这时他们已经不能成为很好的一对了。他们之间便不再可能有 男女的性爱,而只有另一种爱,这就是理解、宽容、互相的关心和在意。我想, 这相隔的40年所拉开的年龄距离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为探讨别一种更广博的爱 所特意设计的。在他所理解的宿命里,恰恰包含着这个世界的一个真理:人的生 存总是很难达到完整和完美的,人总是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另一半的苹果。在 这个世界上,由两半苹果的重合所获得的爱是如此困难重重,于是有如在瓦伦蒂 与老法官之间那样,在失去或尚未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半苹果的情况下,他们仍 然可以获得另一种爱,一种更加博大的爱。 一个波兰籍的导演,演绎着法国国旗的颜色,却借助于三个瑞士人的关系来展 开,讲述着一个关于博爱的故事,这确实太意味深长了。当瓦伦蒂和奥古斯特在 海上获救之后,也许导演试图让退休的老法官在他的另一面“维罗尼卡”——— 亦即奥古斯特身上与他的另一半苹果瓦伦蒂相遇,这个被暗示的完美结局是基耶 斯洛夫斯基对人世的一个美好祝愿,它最终还是以一种宿命的方式来体现。
-- 有些心情你永远不会懂,只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就很可能错过了一生了。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10.74.135.1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