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rauma_120(小江)
整理人: trauma_120(2002-02-10 22:24:37), 站内信件
|
关于肝癌发病的流行病学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肝癌的发病呈明显的地区分布,以东南亚、南部非洲为高发区。而在我国,肝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具有明显的分布特点:沿海高于内地,东南沿海各大河口高于沿海其他地区,形成一个狭长的肝癌高发带。而其中发病最高的地区(指肝癌死亡率高于30/10万)有4个:广西扶绥、江苏启东、广东顺德、福建同安。在这4个高发区德周围还有一些高发的县市,但在高发区内也还有发病相对较低的乡,因此肝癌地理分布表现为十分不均衡,这种特点为流行病学家寻找肝癌的发病危险因素提供了重要线索。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肝癌的人群、性别、种族分布也表现为十分不同,比如在高发地区就整个人群而言,男女两性之间的发病率不同,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这些结果更提示,肝癌的发生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换言之,如同许多其他癌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因素疾病。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我国的肿瘤流行病学家就开始对以江苏启东为代表的肝癌高发区进行连续不断的调查以期明确与肝癌发病相关的因素。由于一开始并不知道到底是哪些因素引起了疾病,因此,这些调查囊括了人群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饮食、生活习惯等等全数记录在案,这正是流行病学侦探手法中最厉害的一招——通过持续多年的记录可以明白的显露出到底那些方面与疾病具有相关性,而且,进一步的统计学处理还可以定量的显示不同相关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强度关系。到70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的学者们最先发现,高发区饮水与癌症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关联已大到已足以用于解释为何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别的程度,而且研究还发现,饮用沟塘水的居民肝癌死亡率高出饮用井水、深井水居民的3-5倍,这说明不同水体的不同构成对发病有影响。随后分析发现,沟塘水中含有明显较多的666、DDT 等化学致癌物;此外,不同地区沟塘水中产生毒素的蓝绿藻的含量也不同,高发区藻类含量较高,动物实验证明,此类蓝绿藻毒素能够使动物发生肝癌。至此,第一个危险因素被发现,启东县也因之对饮水类型作出改变,并与相邻的未改水高发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改水地区肝癌死亡率明显下降。
另外,生态学研究早就发现一些植物毒素与人类肿瘤有相当关系,其中黄曲霉素(AFT)生态学相关研究提示,在非洲、东南亚、中国沿海等温暖潮湿地区,饮食摄入的黄曲霉素量较干燥地区高,而其肝癌发病也高,其间的相关性一再得到流行病学证实。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完善,使流行病学也开始在发病的分子水平上进行工作,这使人们有可能定量的研究人群中AFT分布与肝癌的关系。最近发表的多个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肝癌患者体内AFT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而另外一个由台湾学者进行的研究也表明尿中AFT的水平与肝癌发病的增加呈正相关(相对危险度为5.5,可简单理解为较之不升高者,AFT升高者发生肝癌的危险要大5.5倍)。
当然,在这个罪犯名单中还不能漏掉肝炎病毒,对我国启东、海门、扶绥3个高发区的调查发现,感染乙肝病毒者发生肝癌的机会平均高出正常人6-50倍。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乙肝病毒/ AFT通过激活原癌基因,使肝细胞异常增殖,从而最终揭示了肝癌发生的根本原因。而遗传背景、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在癌症发病的不同环节起不同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寄生虫感染、吸烟、大量饮酒等等。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很快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包括在肝癌高发区实施“管水、管粮、防肝炎”等措施,使启东等地的肝癌发病率有明显下降。
---- 岷峨苍苍,江水泱泱,顾言华西,山高水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