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reeforall(无良印品)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1-05 12:42:21), 站内信件
|
明朝之前的广东乃南蛮之地,所以名人、学者所出不多。但到明朝中、后期,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快展,名人学者亦日渐辈出。而明末,广州就出一个就叫屈大均的名人。
屈大均是今番禺(新造镇)人。出身贫苦的他(老豆是个自学游医)早年的师从抗清名将陈邦彦,并多次在广州举旗抗清。直到广东大局为清朝所定,屈大均仍不留发辫。他以一枚永历铜钱系于身,以示永不臣于清朝。同时削发为僧,以僧人为掩护,远游中国各省,拉结各方名仕以合抗清。后来还俗为儒,仍以光头示人,不肯结辫。终此一生,不毛之首。看看他的一首感慨的“清明”诗:
“朝作轻云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园江山徙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龙蛇四海无归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屈大均以诗、诗论注称,还能注书立说,与陈东尹(陈邦彦的儿子),梁偑兰并称为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广东新语”“广东文集”是其重要文献著作。他一生写了很多有粤之风俗的诗歌、民谣和书作,看他以诗证史,说广州十三行一带风情的“广州竹枝词”。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滿十三行。”
讲到屈大均是不能不特提“广东新语”,“广东新语”是屈大均晚年注的书的,是一本记叙清代广东天文地理,人物风俗,经济产物,反映当时社会笔记。“广东新语”有28卷,旧13而新15卷,是于“广东通志”的补充与集合,故曰“新语”
那个时候,既善诗又能注书的人是很少、很难得的。作诗乃性情,注书要义理,两者实难共融,性情与义理系于一身者屈大均也。
屈大均去世几年后,清朝兴起“文字狱”,无知、无聊的清政府竟然将其作品烧毁、禁绝。連屈大均的两个不识丁的孙子都要“从宽”处斩。其中,他的作品“广东文集”就因此散失。现在的“广东新语”还因此而有错漏!
---- 悲痛悲痛!水汇成川,川看水流,滔滔日渡;
人相继而为世,世看人行,渐渐而暮,岂能止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