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自然科学>>原“宇宙探索”论坛精华区(2sinxcosx,roadtofly建立)>>文件夹:天文学文章>>卡尔·萨根《宇宙》第二章 宇宙的音乐(1)

主题:卡尔·萨根《宇宙》第二章 宇宙的音乐(1)
发信人: jasperch(碧声)
整理人: roadtofly(2002-01-05 00:55:52), 站内信件
卡尔·萨根《宇宙》 周秋麟、吴衣俤等译 李元校
吉林人民出版社 支点从书 1998年10月第1版
ISBN 7-206-03006-8/N·4

      第二章 宇宙的音乐


  我奉命听任万物之主的摆布。
  你们都是他用泥土造出来的。
         《古兰经》第四十章

  最古老的哲学——进化论——在经院哲学统治的1000
年内被捆住了手脚,打入冷宫。但是达尔文恢复了这个古
老理论的元气。镣铐碎裂了已经证明,这个复兴的古希腊
思想,比任何被轻易接受而又迎合后来70多代人类迷信的
占星天象图更能够正确地揭示宇宙万物的规律。
                  T.H.赫胥黎

  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体很可能都是从某
一种原始形态遗传下来的,生命最先被注入到这种形态里
……这种生命观是十分动人的。因为,当这个行星遵循着
固定的引力定律不停地旋转的时候,极简单的原始形式一
直并且继续在演化成无穷无尽的最美妙的形式。
           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

  在可见的宇宙范围内,看样子存在着许多类似的物质,
因为在那些恒星上也有许多大阳和地球上存在的元素。值
得注意的是,在群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元素是一些跟我们地
球上的生物体联系最密切的元素,其中包括氢、钠、镁和
铁。那些比较亮的恒星至少象我们的太阳一样,是适宜生
物生长的星系的支柱和能量源泉。这难道不可能冯?
                 威廉·哈根斯


  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疑惑别的地方是否也可能有生命的存在。
它的形式如何?是怎样造成的?我们行星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有机
分子——碳原子起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微型结构——组成的。生命诞
生之前,地球曾经是一个荒芜的不毛之地。现在,我们的星球是生
机勃勃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没有生命的情况下,以碳为核
心的有机分子是怎样形成的?最初的生物是如何产生的?生物是如
何进化到能繁殖象我们这样能够探索自身奥秘的复杂的高级动物的?

  在无数其他环绕别的恒星的卫星上也有生命吗?地球以外的生
命——如果存在的话——跟地球上的生命一样也是以有机分子为核
心吗?其他星球上的生物跟地球上的生物长得基本相象吗?或者说
他们极端不同——不同环境下有不同适应性变化?还有什么其他的
可能性?研究地球上生命的性质与探索其他地方的生命是同一问题
的两个方面,即探索我是谁。

  在恒星之间茫茫的黑夜里,存在着气体云、尘埃和有机质。通
过射电望远镜,我们发现那里有数十种不同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
的大量存在,表明生物无所不在。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很可能是宇宙
的必然规律,只是时间迟早不同而已。在银河系的几十亿个行星当
中,有些行星可能永远也不会产生生命,有些行星可能有生命的兴
亡,或者只是停留在生命的最简单形式而已,但是在一小部分的星
球上可能有比我们人类更高级的智慧和文明。

  有时候,有的人会说,真凑巧,地球这个地方完全适宜于生物
的生长——气候温和,流水清澈,空气新鲜,等等。但这种看法起
码是混淆了因果关系.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对地球的环境非常适
应,这是因为我们是在这里成长的,那些不适应的早期生物形态被
淘汰了。我们是适应性强的生物体的后代。无疑,在环境完全不同
的星球上生长起来的生物体也会自鸣得意。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有共同的有机化学机
制和共同的进化遗传特征。因此,我们的生物学家的知识面就显得
十分狭窄。他们只研究一种生物学——生命乐章中单一的主题。在
成千上万光年里难道只有这么一个微弱的曲调吗?或者还有一种宇
宙赋格曲,一种多主题和多声部,谐和音与不谐和音的共鸣乐曲——
亿万种不同的声音鸣奏出银河系生命的旋律。

  让我告诉你们一个关于地球生命乐章中的一个小乐曲的故事吧。
1185年,日本天皇是一个名叫安德的7岁男孩,他是平家武土集团
的名义领袖。当时该集团跟另一个武士集团——源氏武士集团——
正在进行着一场长期的血腥战争。他们都宣称自己是天皇的正统继
承人。1185年4月20日,在日本内海坛野里爆发了决定性的海上遭
遇战,天皇也在船上。平家一方因寡不敌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
幸存者一大批一大批地涌到海里淹死。天皇的祖母丹井皇太妃决意
不让敌方将她和安德俘获。后来的情况在《平家物语》一书里有记
载:

  天皇时年7岁,但显得老成。他英姿焕发,讨人喜欢,
乌黑的长发松散地垂在背后。他神色惊惶地问丹井皇太妃:
“你要把我带住何处?”
  皇太妃转脸望着年幼的君主,老泪纵横……她安慰他,
把他的长发扎在他的粉红色的长袍里。小君主泪珠涟链,
懒掌双合,先朝东向伊势神道别,然后朝西念佛(念阿弥
陀佛)。丹井皇太妃将他紧紧地抱在怀里,嘴里念着“我
们的宫殿就在大海的深处”,然后跟他一起沉没到波涛之
下。

——————————————
译注:平家物语,日本镰仓时代初期著名战记小说,相传为13世纪
初信浓前司行长所著,共12卷。后经多人增补修订,现有异本多种。
描写1132~1213年平代和源代两个封建宗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最后
源代胜利,并掌握政权。
——————————————

  平家的舰队全军覆没,只有43个妇女活下来,迫于生活,这些
宫廷侍女只好向战场附近的渔民兜卖鲜花成提供其他的服务。平家
武士集团几乎从历史上消声匿迹,但是那些前宫廷侍女和渔民们所
生的后代纠集在一起,定下了纪念该战役的节日。他们每年4月24
日都举行纪念活动,至今依然如此。平家的渔民后裔披麻戴孝,到
埋葬天皇的赤万圣陵去观看记述坛野里战役之后的历史事件的演出。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觉得他们似乎清楚地看到罪恶的武士阶级的军
队妄图舀干海水,清洗他们的血债、失败和耻辱。

  渔民们说,平家的武士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日本内海的海底里漫
游,体态如蟹。在这里可以发现背部斑纹古怪的蟹(译注:这种蟹
学名为关公蟹,日本俗称武士蟹),其模样和形状都跟武士的面孔
惊人地相象,人们捉到这种蟹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回到海里,以纪念
坛野里发生的令人悲哀的事件。

  这个传奇故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武士的脸会被雕
刻在蟹壳上呢?答案似乎是,这种脸型是人造成的,蟹壳上的模样
是遗传下来的。跟人一样,蟹也有许多不同的血统,假定这种蟹的
祖先当中碰巧有一只蟹的模样跟人的面孔相象,哪怕只是稍微相象,
即使在坛野里战役之前,渔民们也不会把它吃掉。当他们把它丢回
海里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一个进化过程:如果你是一只蟹,你的壳
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就会把你吃掉,你这一血统的后代就会减少,
如果你的壳跟人类的面孔稍微相象,他们就会把你扔回海里,你的
后代就会增多。蟹壳上的模样是蟹的一大投资。随着世代的推移——
人蟹都一样——那些模样最象武士脸型的蟹就得天独厚地生存下来。
因此,最终的产物不是一般人的脸型,也不是日本人的脸型,而是
武士的严峻面容,所有这一切都与蟹的需求无关。淘汰是外部作用
的结果。你的外貌越象武士,你的生存机会就越大,最后就产生了
许许多多的武士蟹。

  上述这个过程称为“人工选择”过程。就平家武士蟹而言,这
个过程基本上是渔民们不自觉的选择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跟蟹的
意愿毫无关系。但是,人类几千年来对动植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
精心的抉择。从婴孩期开始,我们就被熟悉的农场、家畜、水果、
树木和蔬菜所包围。这些动植物从何而来?它们是曾经独立生存在
野外,后来才被诱引到农场里过比较安逸的生活的吗?不,事实正
好相反,它们大多数是我们造就的。

  一万年前,奶牛、猪狗、大穗玉米等是不存在的。当我们驯化
这些动植物——有些动植物的模样跟现在完全不同——的时候,我
们控制住了它们的繁殖。我们让那些理想的品种优先繁殖。当我们
需要用狗来牧羊的时候,我们就挑选那些机敏、驯服并且具有一定
放牧天才的品种,因为我们可以利用狗的这种天才来看管成群猎食
的动物。奶牛之所以有大乳房,是人类喜欢吃牛奶和乳酪的结果。
我们现在吃的既可口又富有营养的玉米,是从它的瘦瘠的祖先开始,
经过几万年的培育而成的。事实上,玉米已经变得没有人的干预而
不能繁殖了。

  无论是平家蟹、狗、奶牛还是玉米,人工选择的实质在于动植
物的许多生理和行为特征被忠实地遗传下来。由于种种理由,人类
促进了某些品种的繁殖,阻止了另一些品种的繁殖。被选中的品种
竞先繁殖,终于繁盛起来;未被选中的品种日益稀少,甚至灭绝。

  但是,既然人类能够造就动植物的新品种,难道自然就不能够
吗?这个相应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过程。从人类生存在地球上
短暂时期内对野生动植物的改造以及化石所提供的证据。我们非常
清楚地看到,生物在亿万年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石毫不含
糊地向我们表明,过去曾经大量存在的生物现在已经灭绝(原注:
虽然西方传统的宗教舆论与这种观点大相径庭。例如,1770年,约
翰·韦斯利认为:“死亡绝对不能够毁灭(哪怕是)最微小的物种。”)
在地球历史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远比至今仍然存在的物种要多得多,
它们是进化的终端试验品。

  驯化所引起的遗传变化是非常迅速的。野兔一直到中世纪初才
开始驯化(是法国修道士饲养的,因为他们把新生的小兔子当作鱼。
所以在教会日历的某些天,兔肉不属于禁食的肉类),咖啡驯化于
十五世纪,甜菜驯化于十九世纪,水貂现在仍处于驯化前期。在不
到一万年的时间里,驯化的结果使绵羊的产毛量从l千克增加到10~
20千克,使哺乳期奶牛的产奶量从几百毫升增加到100万毫升。如
果人工选择在这么短的时期内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变化,自然选择在
几十亿年里能够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呢?绚丽多彩的生物界就是答案。
进化是事实,而不是理论。

  “自然选择就是进化的机制。”这个伟大的发现是跟查尔斯·
达尔文和艾尔弗雷德·华菜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多世纪之
前,他们强调指出:自然是多产的、动植物产生的数量比它们可能
生存的数量多得多,因此,自然环境选择那些碰巧更适合于生存的
品种。突变——遗传特征的突然变化——是遗传的,它们为进化提
供了原料。因为自然环境选择那些能够提高存活率的品种,结果引
起了一系列生物形态的缓慢变化——新物种的起源。

——————
原注:在玛雅的《圣经》里,各种生物形态的产生被说成是神着意
创造人类时失败的尝试。由于早期的试验差,结果创造了那些低级
动物;由于创造人类之前的那一次试验失之毫厘,结果创造了猴子。
在中国的神话里,人类是由盘古神身上的虱子产生的。18世纪,德
·布丰认为:地球的年龄比《圣经》上所说的要大得多,生物的形
态几千年来缓慢地变化着,但是类人猿却是人类不幸的后代。虽然
这种看法与达尔文和华莱士的进化论不完全符合,但它们都是进化
论的前身——迪莫克里特斯、恩佩多科斯和其它古代爱奥尼亚科学
家的观点也是如此(见第七章)。
——————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这本书里的原话是:

  人类实际上不会引起变异性;人类只是无意识地将生物体
暴露在新的生活环境里,然后大自然才对组织发生作用,从而
引起变异性。但是人类能够、而且的确选择了大自然所赋予的
变异,并以各种理想的方式积累起来。人类就是这样改造动植
物使其满足自己的意愿。人类的改造活动可能是系统的,也可
能是不自觉的。他们可能只是将对他们最有用的生物保存起来,
根本没有想到要改变品种……没有任何理由认为适用于驯化的
原理就不适用于大自然……产生的生物比可能生存的生物来得
多……在生物竞争的过程当中,不管其年龄或所处的季节如何,
一种生物对其他生物的最微弱优势,或者对周围环境那怕是最
轻微的较佳适应性,都会定决定性的作用。

  T.H.赫胥黎在十九世纪是进化论最有影响的捍卫者和宣传者,
他写道:“达尔文和华莱土的著作是一道闪光,它给在黑夜里迷
失方向的人展现了一条道路。不管这条道路是否把他直接带到家
里,但是肯定把他引上了正路。当我刚刚理解《物种起源》的精
义的时候,我曾经这样想:我们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多蠢啊!
我猜想哥伦布的朋友也会是这么说的……变异性、生存斗争、环
境适应性等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在达尔文和华莱士驱走黑暗
之前,我们谁也没想到它们就是通往解决物种核心问题的道路。”

  当时许多人对进化论和自然选择这两种观点都十分反感(现在
有些人仍然如此)。当我们的祖先看到地球上巧妙的生物和生物体
的构造如何完美地行使其功能的时候,他们以为一定有一个伟大的
设计师。即使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体,也是一部比最精致的袖珍手
表还要复杂得多的机器,可是袖珍手表却不会自动组装,也不是自
己一步一步地从有摆的落地大座钟演化来的。有手表就说明有表匠。
原子和分子似乎不可能自动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使地球到处都是生
机勃勃的极其复杂和微妙的生物体。“每一个生物体都是特意设计
出来的”、“物种不会转化”等观点与我们缺乏史料的祖先对生物
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每一个生物体都是由一个伟大的设计师精
心构造出来”的观点使自然界条理化,使人类自命不凡——我们现
在依然热中于此。所谓的“设计师”,是对生物界的一种自然的、
投人所好的解释。但是,正如达尔文和华莱士所指出的那样,还有
另一种同样投人所好而且是令人心悦诚服的解释:自然选择——它
使生命的乐曲一代比—代更美妙。

  化石所提供的证据可能与“伟大的设计师”的观点相吻合;也
许这个设计师对某些物种不满意的时候就把它们毁掉,然后再试验
新的花样。但是这种观点有点令人茫然。每一种动植物都是精心制
造的,一个万能的设计师难道不能从一开始就随心所欲地制作吗?
化石所提供的证据说明了一个尝试与谬误的过程——对预见未来无
能为力,这种特征与万能的伟大设计师是格格不入的(虽然与性格
比较温和和内向的设计师并不是格格不入的)。

  五十年代初,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在H.J.马勒的实验室里
做事,这是很幸运的。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遗传学家,他发现辐射
能够引起突变,同时也是他首先提请我注意平家蟹是人工选择的一
个例子。为了掌握实用遗传学,我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做果蝇
(Drosophila melanogastes,意思是黑身嗜露者)的实验。这是一种
驯良的生物,有两个翅膀,一双大眼睛。我们把它们装在粉红色的
奶瓶里,让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观察亲本基因重新组合后会
产生什么样的形态,观察自然突变和人工突变会产生什么样的形态。
雌蝇总是把卵下在技术员放在瓶里的糖蜜上,瓶子用塞子塞住,两
周之后受精卵变成幼虫——蛹,最后蛹又形成果蝇成虫。

  有一天,我正在用一个低倍双筒显微镜观察一批刚到的用醚轻
度麻醉的果蝇成虫,并忙着用驼毛刷将不同的品种分开。使我感到
惊愕的是,我偶然发现了一个非常不同的东西,这不是一般的小变
异,例如白眼睛变成红眼睛,或者没有颈毛变成有颈毛。这是一种
机能健全的新品种,翅膀显著得多,羽状触角也长。马勒说过,在
一代里绝不可能有重大的进化,可是这个范例却发生在自己的实验
室里,因此我断定,这是命运的安排。要向他解释这种现象,我感
到有点为难。

  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敲了他的门。“进来!”里面传来了低沉的
声音。我进去的时候发现房间的光线都遮住了,只有一盏小灯照着
那架他正在使用的显微镜镜台。就是在这样黑暗之中,我结结巴巴
地解释说:“我发现了一种怪异的蝇,可以肯定它是由糖蜜里的蛹
形成的。”我并没有想惊动马勒,但是他却问道:“是不是更象鳞
翅目而不象双翅目?”他的脸渐渐地亮起来,我不知所措,他就追
问道:“是不是有大翅膀?是不是有羽状触角?”我莫明其妙地点
头,说有。

  马勒打开头顶上的灯,亲切地笑着。原来,这种现象人们早就
发观了。有一种蛾,它们已经适应果蝇遗传学实验室的生活环境。
它们既不象果蝇,跟果蝇也毫不相干,它们要的是果蝇的糖蜜。就
在实验室技术员打开瓶塞和盖上瓶塞的那一瞬间——比如给广口瓶
添加果蝇的时候,母蛾便来个俯冲轰炸,将卵产在香甜的糖蜜里。
当时我并没有发现什么大突变,我只偶然发现了自然中的另一种有
趣的适应性的变化——它本身就是小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产物。

  进化的奥秘在于死亡和时间——大量对环境不适应的生物体的
死亡,以及碰巧有适应性的小突变进行长期演化所需要的时间。抵
制达尔文和华莱士进化论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难以想象千万年
的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更不用说想象亿万年时间是怎么过去的。对
那些只生存百万分之一年的生物来说,7000万年简直不可思议。我
们就像蝴蝶一样,振翅一天便以为那就是一生。

to be continued


----
人生有何常 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 且当猛虎步
三思言论集 三思科学新闻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