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集 邮>>收藏知识>>对“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的研究

主题:对“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的研究
发信人: beatowl(指南针)
整理人: danhan(2002-01-04 11:54:57), 站内信件
“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是邮资机符志吗?
《上海集邮》在1998年第12期第25页上刊登了题目为“60年代上海使用的两种邮资机盖戳”的短文。文中所介绍的两种邮戳(图1、2)是邮资机符志吗?其实不全是,该文所介绍的两种邮戳中,第一种就是本文将要研究的“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第二种才是邮资机符志,两者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把什么是邮资机符志的概念搞清楚,在搞清了邮资机符志概念的同时,也就弄明白了什么是“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了。

邮资机符志一般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可更换日期的邮政日戳部分,一部分是由铭记等文字和若干位表示邮资的数字组成的邮资符志,有时还有第三部分即宣传戳部分,是用来为政府机构或企业做广告宣传用的。

邮资机符志是由邮资机打印出来的,邮资机是一种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邮件,以及不同邮件的不同重量等因素进行(自动)调整,并处理该邮件,且能记录和累计邮资金额的一种小型邮政机械化设备(或电子设备),由于它有一个似家用电度表一样的记数机构,有轮式和电子式之分,并可以用同一台邮资机根据邮件的不同业务、重量等盖印出不同金额的邮资,即说明邮资符志部分中的邮资金额是可调的,这就是它与“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的根本区别。

而“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虽然有些邮戳的戳面组成内容与邮资机符志的组成内容基本相同,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的面值(数字)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用同一台机器根据邮件的不同重量等因素(自动)调整出不同的数字,来表示本埠与外埠等不同种类邮件的不同邮资(当本埠邮资与外埠邮资不同时),并且只能粗略地用事先固定好的面值来表示已付的邮资。据笔者个人所见多为本埠或外埠平信邮资,说“粗略”是因为平信的超重邮资等就无法精确地表示,图3就是一封在信封的背面写有“内有语录牌一块”的超重信函,但在这封信的正面也只显示付了8分邮资。如果是邮资机符志(券)就可以精确地显示出所付邮资金额的具体数字了。从这里来看,这种戳记实际上也只是起到了一个表示在邮局邮资已付过了的作用。并且这种邮戳的邮资总数是不可累计的,这些就是它与邮资机符志的根本区别所在。

分析到这里,我想已经可以把这种“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排除在邮资机符志(券)的收集范围之外了。

那么把这种“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归入哪一类邮戳比较合适呢?我看从这种邮戳的特点来说,将其归入“邮资已付”戳类比较合适。首先因为“邮资已付”戳也只是粗略地表示在邮局已付过邮资了,不能具体地表示出所付金额的数字,其次是已付邮资的金额也是不可累计的。另外,从邮戳的分类来看,“邮资已付”戳中包括“机盖邮资已付”戳这一分支。所以笔者认为“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应属于“邮资已付”戳的收集范围,并且后期的“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几乎与普通的邮资已付戳完全相同,只是在戳的下方多了一个面值而已(图4)。

“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的沿革与使用情况

不知是否当初设计这类“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时就有意与邮资机符志的结构相区别,还是另外有原因,这类“定额机盖邮资已付戳 ”的结构被设计为上下结构,而与左右结构的邮资机符志有区别。

这种邮戳的使用最早始于解放初期的上海市,目的是为了节约邮票,以减少印刷费用、浆糊等辅料费用的开支,用以支持国家建设,但由于这种机器盖出的邮资只有旧币800元一种面值,不能充分满足邮局窗口收寄各种类型信件的使用要求,终于未能推广使用(图5)。

图6是另一种形式的“定额机盖邮资已付戳”,它已将具体的固定不变的邮资金额去掉,改成了信件的计费种类,如本埠平信,国内平信等,并写明“廿公分邮资已付”。虽然这种机器处理邮件的类种增加了(可能是通过更换不同邮件种类的字钉来实现的),但对于超重信函怎么处理呢?是收取超重资费后,仍盖同样的戳,还是超几次标准重量就盖几次戳呢?就不得而知了。望藏有这类信封的同好给予披露。所以这种机器也未得到推广使用。
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如图7和图8形式的戳记,主要还是在上海、北京等少数大城市使用,这次使用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但主要还是用来收寄本埠和外埠的平信之用。据笔者分析,这种机器使用范围得以扩大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不无关系,尤其是到了60年代的中后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人们的通信范围多以国内为主,且以平信居多,所以这种机器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就目前笔者所知,这种机器的机号上海有:沪18、沪28、沪35、沪51、沪59、沪105、沪甲16等,北京仅知有北京1支一种。
  60年代,杭州也使用过这种“定额机盖邮资已付戳”,如图9,它的外型与普通的“邮资已付”戳完全一样,只是在邮戳的上半部分中增加了“八分”两个固定字,在下半部分有“一支机一”四个字,以说明这个邮戳是机盖的。

到了70年代初期,在这种“定额机盖邮资已付戳”中,最著名的要属“白毛女”图和“天安门”图两种了。如图10和图11。这种邮戳的外型就好像一张已贴好的邮票被邮政日戳盖销了一样,很受集邮者喜爱。面值8分的“白毛女”图邮票用于收寄外埠平信,面值4分的“天安门”图邮票用于收寄本埠平信。据闻无锡也曾用过一种8分面值的“白毛女”图的“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用于收寄外埠平信。

到了70年代中后期,上海又使用了新的“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如图12。这种邮戳只是在普通的“邮资已付”戳的基础上,在邮戳的下方加上“4分或8分”的面值而已。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忽视面值的存在,猛一看它与“邮资已付”戳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机盖定额邮资已付戳”也是中国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这个历史时期的结束,它也就完成其历史使命了,但它的影响还是深远的,因为到了80年代,新引进的邮资机,有的地方还当作“邮资已付”机器来使用,明明可以表示出具体的面值来,但均打成了“000”等,如图13。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将邮资机的戳模做成了“国内邮资已付”的形式,没有显示金额的数字,如图14。你说它的影响深不深?!

最后说一句,就目前所见到的“定额机盖邮资已付戳”,所用油墨均为红色。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指正


----
 *********************
QQ:11037802
E-mail:[email protected]
欢迎大家和我联系!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