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经文>>药师经讲义

主题:药师经讲义
发信人: adamlee999(当当)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0:03), 站内信件
                           药师经讲义  转载
                             华藏上师开讲

大众要知道,众生与佛其实是一样的,是同一体性的,只不过众生就因这个如来藏潜伏着,大众不知道出离的重要。大众应观三恶趣苦,乃至三苦、八苦、无量苦,而发菩提心修行,尤其是众生与佛本来如华严经所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修正各有各的方法,由于发心之初,发心知大小不等。所以教有深浅,果有高下。那小乘声闻出发心,只知度自己,而不知度人,这是小乘声闻之发心。第二自己先成佛,然后度人,这是大乘声闻之发心。地三我教如舟,我及众生同舟共济,这是大乘菩萨之发心。最后佛菩萨知发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完全无我,这是最上乘之法。

    其次对大众,佛学根基,无论任何人不虚考虑,任何人与金刚萨埵、阿弥陀佛必定有缘。金刚萨埵世消灭人道五个烦恼,这个烦恼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烦恼有五个粗之烦恼,是贪、嗔、痴、慢、妒,五个细之烦恼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是众生的协见,所以金刚萨埵消灭一切众生不正当之见地。阿弥陀佛与世界众生有缘,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带业往生。此外如莲花生大士、观世音菩萨、药师佛,都与大众很有缘。

     以上所讲阿弥陀佛、金刚萨埵,多数都是说十教的法,成佛必定经过这过程。这过程是众生就佛来修行,并不设方便,必定要如是修、如是悟、如是证,世实实在在的,这就是实教。药师佛属于权教,是佛为众生而设的,药师佛是欲勾。众生若能将万缘放下,一切一切放下,如功名富贵、妻财子禄样样能放下,专修阿弥陀佛最好。因为阿弥陀佛是度生的法门,是多数讲实教。什幺叫做权教?好似药师佛法是随顺众生满其愿;大众求才的,药师佛满他的财;大众求福的,药师佛满他的福;求智慧*得智慧,求妻得妻,求财得财,求洋房得洋房,求什幺就得什幺。药师佛的方法是用欲勾来引众生,使众生满其所求一切愿,使其顺水行舟而成佛,这就是权法。所以权法是佛就众生,看众生要什幺就给什幺,随众生根基而设,事权教。实教则不是如此,一定要如此修心,要如此修证,众生一定要依佛。权法则是佛依众生,所以是两个法门。昨天讲的实法多一些,今天所讲一半实,一半权。

     其次,大众修行一定要了解一心之旨,一心不乱。照阿弥陀经所云:「念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句话好值得我们去揣摩。如果明了一心不论的宗旨,则自己一切烦恼就是究竟觉。何以故?五方佛如何成佛呢?因为将行者的烦恼复性妙用,即将贪、嗔、痴、慢、妒一转便转识成智。如贪心起时,能悬崖勒马,而修心养性,将嗔恨心变为慈悲心,则可将嗔恨心转成大圆镜智。这是阿厝毗佛成佛之办法。若人生贡高我慢心,临危急时醒觉,将贡高我慢心转为平等心,就可以将慢心转成平等性智,这是南方佛成佛之办法。若大众起嗔恨心、妒忌心时,而能各自纠察,将妒忌心止息,能悬崖勒马将这妒忌心转移,就可以将前五识转成为所作智,这是北方佛成就之方法。若大众愚痴心起时能够醒觉,就可愚痴心转违法界性智,这是中央毗卢遮那佛之办法。

     修行贵乎一心不乱。我讲从前的一段故事给大家听:从前有一大德,念阿弥陀佛已成功,念了数十年能预知时至。当该大得已预知时至,即对门徒说,他在某时某时便往生;往生之后,大雄宝殿钟会发当当响声,若无钟声,即表示无法往生。他把遗嘱预先留下。果然时候一到,他上了宝座,一打坐就圆寂了。但在打作时,大雄宝钟声不响,那一班僧众不知原理何在。后来经过相当时候,该大德之师弟到来,研究其师兄修持这幺久,临终十必定可以往生,为何命终时该大雄宝殿的钟声不响的原因,于是就在其师兄知宝座上打坐。作至相当时候,偶然举头一朢,便大大醒悟,他看到座前正好有一颗很美丽的桃树,树上有好多好大好漂亮的桃子。于是该师弟领大众至桃树前念佛,在桃树周围找找看是否有虫。最后看到有一大桃上有一条虫,便对众谓:「师兄本来修持甚好,无奈命终时看到桃子,心一动,想吃桃子,便堕落变成一条虫。」他现在怀疑当着桃子树,把虫捏死,马上念阿弥陀佛,其师兄即刻往生,则大雄宝殿之钟声必定会响。于是大众围绕桃树念佛,将重捏死,不到数秒,大雄宝殿的钟即当当地响起来。所以修行人最紧要关头,即再临终时一心不乱,万缘放下,尤其是对儿女不可以留恋。若一想儿女,第二世便要投胎做别人的父亲。若一想父亲,第二世便做别人的儿女。临命终时若一想太太,第二世又投胎做别人丈夫。故若不能放下,就永远不能脱离轮回知圈子,所以念阿弥陀佛贵乎一心不乱,妻财子禄、父母兄弟,及所有子女,样样都要在临命终时,念佛念至一心不乱,什幺也得放下:喜欢的心不动,不喜欢的心也不动,所有对父母、妻子、兄弟所有的缘一切一切都应放下放下!然后才能往生,这是念佛一心不乱之往生,事实教方面的说法。

     至于权教讲,莫好过药师法,据经谓:诚心供养药师佛,念药师佛圣号,赞药师佛,能持戒、守斋来供养,则求富贵得富贵,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求子祠得子祠,求富贵寿考得富贵寿考。药师佛不只满众生的愿,还要使众生顺水行舟那样来成佛,这就是药师佛的法。现在略说药师佛之十二大愿给大众听:在释迦牟尼住世时,曾说药师佛经,现在说说:「佛说:曼殊师利,东方去此过时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曼殊室利。彼佛世尊,从初发心,行菩萨到时,发十二大愿。云何十二?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照无边界 。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庄严其身。令诸有情,如我无异。第二大愿:愿我来是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清澈。光明广大,片满诸方。焰网庄严,过于日月。铁围中间幽冥之处,互得相见。或于此界暗夜游行。斯等众生见我光明,希蒙开晓,随作众事。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无尽。」这个愿可要紧了。地三愿,即我成佛时以无量无边智能*,令众生要什幺物质,享受无尽。要洋房德洋房,要汽车得汽车。尤其是在现今众生物欲性强,实在是药师佛十分契机。「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希令游屡菩提正道。即在来世有些众生行邪道者,使其改邪归正,行小乘者使其转入大乘。「第五大愿:愿我来是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业,无有毁犯堕恶趣者。设有毁犯,闻我民已,专念受持,至心发心露,还得清净。乃至菩提。」这第五大愿,在末世时候,若有修行人修行,令个个都依着轨道修行而不破戒,对于身口意三业善能够防护。即使有犯戒堕恶去者,若听闻我药师佛名,诚心忏悔,就可使其恢复清净戒体。

「地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若诸有情,诸根不具、丑陋顽愚、聋盲瘖哑、挛躄背伛、白癞癫狂,种种病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皆得端严,重病除愈。这第六愿十分大,即愿我来世,若有众生。诸根不具,即没有眼或鼻、六根不端正、欠缺丑陋、蠢、盲、聋、哑、驼背、挛腰、白癞、癫狂,种种病苦传染,若我名号,至心诵念,则六根不缺,即盲演的开眼,哑的开声,挛腰变直,甚至种种恶病,都可以恢复庄严相貌。「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穷困苦,无有归趣。重病所逼,无药无医,暂闻我名,众病消散。眷属增盛,资才无乏,身心安乐,乃至菩提。」第七大愿,愿我成佛时,若众生有贫穷的、困苦的、无住宿的、有病的、无药无医的,如听闻我名字,一切病苦消除,变成有归宿的地方,又有福禄寿考,身心安乐,甚至究竟成佛。「第八大愿:愿我来是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众苦知所逼切,极生厌离,愿舍女身,若闻我名,至心称念,即于现身,转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罗网。复有种种邪见之徒,接当摄受,令生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乃至菩提,第二十大愿:愿我来是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狱,枷锁鞭挞,乃至极刑,复有众多苦楚之事,逼切优恼,无暂乐时。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乃至菩提。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我当先与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复以法味,令住安乐,乃至菩提。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身无衣服,蚊虫寒热之所逼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随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宝庄严具,伎乐香华,皆令丰足,无诸苦恼,乃至菩提。曼殊师利,是为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到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于一劫,若过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然彼佛土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亦无女人,及三恶趣苦恼之声。以净琉璃而为其地。城阙宫殿及珠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世界,功德庄严。于彼国中,有二菩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于彼无量菩萨众中而而为上首,能持彼佛正法宝藏。事故曼殊师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应当怨声彼佛世界。」

     药师法对初机是人是最契机的。清初顺治间,有玉琳国师在退休后,偶然入藏经楼,看到药师经,大声赞叹,院人人都入药师之知愿海。问其为何对此经大家赞叹,答曰:「我见人于顺境中堕落不一,而且富贵可畏甚于贫贱。」富贵人比贫贱人更快,因贫贱人造造业有限,堕落亦有限。富贵人造业好重,尤其是富贵有权威的人堕落,必定彼贫贱没酉权势的人堕落更甚。若人类做善事,当然超生得快;若作恶事,人类亦比畜生堕落得快。如我们所见狗、牛、羊、马,其智能有限*,所造业有限,堕落亦有限。但聪明智能虽高*,一做错事,其堕落反比牛羊猪狗更甚,所以「富贵可畏,甚于贫贱。今以来,使人所求如愿。」药师如来使人所求如愿,求什幺都满愿,再顺水行舟,不退转而成佛。对于无论士、农、工、商种种人都能够摄其成佛,而承药师佛的愿海来如法泡制。大凡修持,大众要量已量法,要知己知彼,自己境界如何?法如何?自己语法是否相称,自己语法一定要相对准,然后能直心直行。久然间,能将万缘放下,厌恶三界,则一切一切放下,专注往生,这样就要念阿弥陀佛了。如此,则收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念持名号」,念至一心不乱,决定往生,这样就可自利,然后利人。但许多众生,对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对妻财子禄、男女之欲,未能生厌。这些未能放下的人,对往生法门未能生信,即使生信,但身修净土,心恋娑婆;身念阿弥陀佛,而心求妻财子禄,心与佛相反,这样修净土,得不到益处。但是这些人若想求不舍欲钩,对现前富贵功名、妻财子禄不能舍离,而望能转识成佛,处顺境顺水行舟,则不只富贵功名可成,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求功名富贵寿考样样都成就,是一个如意宝珠。对一切如意宝珠满其愿,即得一切成就,它是直接凭着「人间亦有杨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今日所说是将实法、权法略略讲述,大众最要紧是对机。若大众能放弃一切,当然往生法门为最好;若不能放下一切功名,应该修权法,修法是要大众随机选择。

     现在说一段佛之出生因缘。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有无量无边佛出世。过去七佛,庄严劫以前已经有许多佛。过去庄严劫因世界庄严,故称庄严劫。一路由拘留孙佛至迦叶佛就是贤劫开始,再至本师释迦牟尼,是贤劫之第四尊佛。因为贤劫中贤人大德出世多,故称贤劫。贤劫此劫中有二十小劫,二十小劫中最短之一劫现在略略讲述。由最初有人类,命由十岁,代代每一百年增一岁,由十岁增至一百岁,由一百增至一千岁,由一千岁增至一万岁,由一万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这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减至人类十岁,不久人类便会灭种。自有人类出世,由增劫至减劫经过几千万年,称为一小劫。现在是贤是的住劫,前八个劫是没有佛出世。第九个劫,人类由八万岁减至六万岁时,贤劫第一尊佛拘留孙佛出世;再减至四万岁,遽那含牟佛出世;再减至二万岁,加叶佛出世;再减至人类八十岁,释迦牟尼出世,这个劫终。直至第十劫,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出世。至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四劫中没有佛出世,至贤劫地十五劫时,同时娑婆世界有九百九十四尊佛一齐出世。可见嫌结识有史以来最盛的时代。过了九百九十四尊佛出世之后,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这四劫没有佛出世,最后第二十劫,人类八万四千岁时,有楼智佛出世,度尽贤劫为度之众生,这时贤劫终。贤劫终时这个世界就坏。在过去无量劫前有限生上王佛出世,曾说过密法;这个贤劫有本师释迦牟尼出世说过密法;至未来世,无量亿劫
之后,有文殊生王佛出世,然后才有密法。所以这个密法不是容易道的,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这个密法难闻,而这个密法尤其难遇。你看贤劫中一千个佛中只有一尊释迦牟尼说密法,其它九十九尊都说显教,所以大众应该把握时机来学法。

现在略说佛与道之渊源。在本师释迦牟尼出世时,据藏经记载,实际上释迦牟尼曾到中土,到过五台山,当时到中土不对机,说佛没有人听,于是遂改教人术数;即儒易经、算数,实在是佛来中土后,初初讲佛法,没有人相信;后来教出术数,中土人非常喜欢,便有种种术与易经。因佛到中土之后见中国人之程度、对佛之因缘尚未成熟,所以敕两位菩萨,一位观音菩萨,一位文殊菩萨来中土。首先观音菩萨下山,化身为老子,老子讲清净无为说,即将世间看空,使人达观些由人间超升天界。在敕文殊菩萨出世,化成孔子,入世间交仁义道德,伦常种种教理,使聪国人奠定人道基础。至汉明帝时佛因缘成熟,由竹腾魔法兰来中土讲初步佛法。再过五百年,达摩祖师由印度来中土,先到,广州,由广州至南京见梁五帝。五帝当时注重有相,其问达摩曰:「朕所造这幺多庙、这幺多塔,有否功德?」因达摩祖师要破其执着,故谓:「没有功德。」因五帝不明白其中道理,故达摩祖师至嵩山面壁九年。后遇到和尚神光,他初名神光,因该和尚是遇到一位神人点化,来见达摩祖师求法。当时天冷下雪,和上对达摩祖师猛败求法,达摩祖师不理会他。于适合上即拿刀砍断左臂,再求达摩祖师传法。达摩祖师见其十分诚心,于是答应收其作徒弟。神光遂问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云:「拿心来与我安。」神光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已安心境。」神光后来慢慢地悟道。正式知佛法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由达摩祖师传下来,一直传至五祖、六祖,是禅宗最发达的时候。所以中国佛法是在唐朝成熟,同时道教之果亦在唐朝时代成熟。所以在西藏的经典里有「孔夫子菩萨降生中土经」,在二十年前听说有人要翻译,不知后来是否有译出。因为老子世观音菩萨乘愿而来,孔子是文殊菩萨成愿再来,所以儒教、道教与佛教是相通的。学佛必须药学做好一个人,必定要正心、修心、齐家、讲仁义道德,作为正人君子,有儒教基础然后可以学佛。道教是二千年来我国之国教,我国文化得益于道教亦不少,所以大众学道,由修道然后进而修佛,这程序是很合适,等于深造一样。我们无论学佛或学道,应进一步学佛,尤其是佛教与道教本来是同一源的。

五见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何谓身见?即掺着成见,亦是我见,自私自利之见地。何谓边见?内心有两边,有得有失,有是有非,有胜有负,有肥有矮,有高有低,有两边相对心,心不得中道,是为边见。何谓邪见?完全自私
自利,损人利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别人,完全歪心,是为邪见。何谓见取见?明明是自己的歪心,而认为对,至戒禁取见,完全外道的禁戒,或者是俗人势利,是为戒禁取见,佛法世百无禁忌,如一禁忌,就有禁忌,最重要能不禁忌,则一切吉祥;否则越禁忌,事情越多。
「转载  华藏上师释经集」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