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个人·文集 ☆>>水王二(shuiwanger)文集>>书林折枝:风中偶得《浦江漫笔》

主题:书林折枝:风中偶得《浦江漫笔》
发信人: shuiwanger(水王二)
整理人: red_angle(2002-01-14 12:01:46), 站内信件
风中偶得《浦江漫笔》

接连下了两天的雨,今天下午总算是停了,12月海岛的北风,已经能穿透厚夹克下的薄毛衣了。办完了事,我缩着脖子往单位赶,到了望嫁溪的路口,又看到那两个妇女在摆卖旧书的地摊了。一看就知道她们是外地来的,穿得比本地人臃肿,显然是不适应这里湿冷的寒风,卖的旧书多是过期的杂志和七八十年代的小说,还有一些教材、马恩列斯毛的选集。
平时我对这种书摊都是不光顾的,因为很少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书。今天或许是天冷的缘故,我停了下来,翻检起她们还未摆好的旧书,翻了两纸箱的书,果然不出所料。我直起腰舒了口气,想想要走了,却一转眼看到旁边还有一小箱没翻,犹豫着还是过去翻了,.没想到在底下一层中发现了《浦江漫笔》这本薄薄的小书。

随手翻阅一下,拉出一张印在书中的老照片来,这张照片是折叠起来的,拉开来约莫有50厘米长,细看照片上的人物,前排坐着的竟都是京剧的名角:按规矩年龄最大的老生龚云甫居中,武生杨小楼、李吉瑞、老生谭小培、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坐两边,而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则分坐在最旁边,值得注意的是座中还有雪艳琴、雪艳芳两名坤伶,说明当时坤伶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在他们后面站着的,除了当时一些有名的京剧演员王少楼、王又宸、高庆奎等之外,居然还站着上海滩的五大“海上闻人”: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虞洽卿、王小籁。
看到这张照片,我实在是喜欢上这本书了。我想把它送给喜欢昆曲、京剧的周老夫子,他近来才写完《京剧“男扮女”考述》一文,看到这本书肯定会很喜欢的。这本书引发了我的兴趣,再一细翻,竟然又找到一本,问价,2元,喜滋滋怀携而归。

这本《浦江漫笔》是1982年5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的,是该出版社《艺苑掌故丛书》中的一种,作者魏绍昌。说到魏先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爱藏书和看戏,一生以收集文史资料为乐,从政治事件、人物出身到一台戏的演出地点票价上座率等无所不包;并结交了很多文人和艺人,掌握了丰富的文史资料,被誉为“活资料库”、“上海一宝”、“上海土地爷”。编写过《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孽海花>研究资料》、《<老残游记>研究资料》、《李伯元研究资料》、《吴趼人研究资料》、《红楼梦版本小考》、《江青外史》(香港中华书局)、《戏文锣鼓》、《魏公好犬》等书,曾在民国时编辑过《越讴》杂志,首开越剧上电台之先河……。
魏先生在1949年前的职业是银行襄理,也算是高级白领吧,却毫无市侩之气。此后担任的是上海作协资料室的工作,更是如鱼得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使得这个资料室成为上海收藏三四十年代资料最富的单位。但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岁月,也因此吃了很多苦头。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魏先生被关在“牛棚”期间,有一次突击检查,竟搜出他写的一张名单,那上面不仅有作协“牛鬼蛇神”们的名字,还有文艺界其他一些头面人物的名字,那些名字的后面记了他们原先的工资、级别和目前生活费的数字。当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对他的批斗又升级了。——真是积习难改啊,我相信那时候魏先生已经是无泪了。

在此我注意到的是,魏先生和其他老一代知识分子一样,研究成果都在解放前(1949)截止六十年代,重新出来工作是解放后(1980)了。这一段的时间在魏先生身上是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对于一位学有所长的知识分子来说,抽去了这样的一段时间我真是不敢想象。
魏先生已于去年七月间谢世,享年七十八岁。今天若他知道有年轻后辈喜欢他的书,也该能会心一笑吧。



----
石懒不随流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