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insoul()
整理人: (1999-11-21 22:59:30), 站内信件
|
翩逸潇洒的吉列尔斯
大概是民族性吧!俄系的钢琴家很少小家子气。一个从小就生产在西伯利亚 万里荒原,或小亚细亚千倾草浪里的孩子,应该只知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壮志豪情,而不是纤纤玉手织就的江南丝绣。吉列尔斯和奥曼蒂的版本便 是如此,虽然琴音清细,清丽俊秀,却丝毫不觉得沾了脂粉,仍是顶天立地的男 儿本色。吉列尔斯录下此版萧邦第一,我想也绝非偶然,1967年录了如此柔情似 水的萧邦,而1968年就替EMI弹了神髓深刻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要是没有萧 邦的浪漫唯美,日子该是多么枯燥无趣;但奇怪的是,在此之后,他指下的萧邦 竟变得端正严肃,不复昔日春光;在此之前,他的萧邦还是纤细多情。我有一张 他1963年所演奏的‘叙事曲’第一号,就是最好的明证。巧得很,在1972和1976 年,于DG录制的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间,1974年便出了格里格的抒情小品; 或许,这些均是吉列尔斯做自我调适、真情流露的绝响吧!话说这回第一号的铨 释,在吉列尔斯卓越的技巧下,一开头便爽朗明快的打响序曲,紧接其后的便是 他一贯清亮冷冽的琴音,踩着第一主题轻快的步子走来;第二主题的敦厚馨馥, 自在而感人,仔细听其间的八度和尾端的快速音群,鲜明活泼,清晰流畅,这是 一代绝技的表露。中段呈示部,吉列尔斯并没有以石破天惊的速度狂飙,而是合 宜的踏板而行,爽朗不造作,可爱得很!第二乐章,吉列尔斯发挥了他对变奏曲 式的掌握功力;最初只是觉得他线条流畅,毫无疑问,但仔细对比,便可察觉他 给了每一段小变奏一个鲜活生动的灵魂,象天真的孩子恣意嬉戏,却又能在保姆 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不过分逾限。转瞬间,似乎又象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奶奶,为 孙儿们诉说那自少女时就已熟稔的故事,洋溢着幸福愉悦,祥和自得。第三乐章 吉列尔斯一泻千里,顺畅无滞的超技在此获得极大的发展,但和第一乐章一样, 不狂不燥,而且气魄雄大,这是个值得我们回味再三、浅听深究的好演奏。
哲理思考的阿劳
不过同是五、六十岁的大师演奏,阿劳的铨释可就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了。 说实话,我个人并不很认同阿劳对萧邦作品德铨释,一是他足称‘迟沓延缓’的 速度,二是他的钢琴音质。这种音质在某些作品中,就如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 ’,有一种丰盈肥厚的特别美感,何况阿劳还退去了花香胭红,而纯朴归真。但 这过于臃肿的音质对萧邦作品往往是一种戕害,再加上他又不厌其烦地强调这种 ‘朴拙’和‘哲思’我以为,能把阿劳的萧邦反复聆赏之士,实属‘异类’;可 是,一旦你听过越多的铨释,对原谱细节了解越深,越经历了人间世事无常,你 或许就会慢慢爱上阿劳的萧邦,甚至有朝一日,成为你的珍藏!因此,对于阿劳 和殷巴尔的合作的一、二号,客观的说,触键是笨拙了点,但其间‘音乐’给人 的真诚感动,足以忘却他为人垢病的缺点,沉醉其中难以自拔。殷巴尔的指挥似 乎也‘传神’地配合了阿劳的琴音,从第一号序曲起,浓厚而致密的弦乐就暗示 我们--独奏者是阿劳。第一主题前的序引,速度稳健不紊,威震八方,也能灵巧 地转入凄美的第一主题。在这短小的第一主题中,阿劳对此二首作品于技巧的处 理面上便已昭然若示:他是多么用心经营左手旋律的吟咏,却又是多么耗费苦心 地将其藏在右手的五彩缤纷下啊!弹性速度又运用得如此强韧,把转折处的棱锋 锐角化成内含的潜在张力,温柔但沉重地敲击在我的心灵。第二主题则是个非凡 的名演,我未曾想过,在这样短小精炼的一段旋律中,能融进深奥繁密的哲思! 回想当初听到此唱片时,第一印象也只不过是平和安适罢了,怎料在反复聆赏后 ,竟能意外地得到许多难以言喻的领会悟解呢?看来阿劳的萧邦一向受人忽视, 恐怕就是此缘故吧!第一、二主题在呈示部后再现时,形貌未改,但神髓却变得 更悲凉,更深刻,转入终尾血泪相合的舞曲中嘎然静止,第二乐章起初充满了夭 夭和谐的温情,象是沐浴在冬日斜阳下,孩童脸上的可爱酒涡,但随着一个个变 奏踏开脚步,阿劳的琴音却越来越凄凉,甚至回到了首乐章的愁绪难解--不过决 不矫情做作,而是一种无入不自得的潇洒气魄!终乐章更展现了阿劳在弹性速度 上卓然成就,也洋溢着两鬓斑白下的赤子童心(虽然没有飞快的速度)。
第二号的铨释则较第一号更为精彩,也更可明了阿劳处理乐句的精要所在。 他大胆的将原有的表情、强弱记号暂先舍去,然后思考音乐的‘精神’为何?再 将各小乐句融合相连,紧密的程度只能用天衣无缝来形容。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 就是最好的证明,尤其当要转入发展部时,左手的装饰音和右手的音阶均有特殊 的见解,配合起来真是诗情盎然。不过,不同于第一号的是,阿劳完全以‘幸福 洋溢’做为第二号的重心:一种爱人与被爱的喜悦和满足!所以当发展部来临, 阿劳并没有营造迂回百折的旋律,而是淡淡地弹奏每个扣人心弦的音符,抓住每 个聆赏人的感情,似乎,这样的艺术境界是较一般‘优美’的铨释更高一层!第 二乐章阿劳巧妙地承上启下,将更敦厚纯真的琴音建构萧邦二十岁的少年情怀, 却又在中段,对自己是否只是一厢情愿陷入迷惘,牵引着忐忑不安的思绪,‘假 装’无事地结束第二乐章,而在第三乐章第一主题中爆发一连串的扣问!当然, 每个听众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但我非常肯定阿劳在此处的情感交替的玄妙,早 已经超出我自己智性能完全掌握的范围。我一直不明白,从第三乐章开头的沉郁 顿挫,到结尾活泼欢乐的弹跳音阶,阿劳究竟是如何在无声无息中悄然转换,不 露痕迹?因此,我诚挚建议爱乐者,不管怎样,阿劳的这个版本是不能没有的! (但对于萧邦的独奏作品,我认为,由于没有管弦乐团的约束,阿劳更能随心所欲 的铨释,却也丧失了‘萧邦’的神情气韵。)
沉闷死板的波雷
如果把阿劳的厚肥触键和波雷清亮晶莹的音色作一对比,我猜大家多数一定 是亲波雷而远阿劳吧!但就以他们对这二首萧邦协奏曲的铨释而言,波雷的演奏 未免太贫弱了。波雷的速度稳固,技巧扎实一向为人所津津乐道,但他却不加思 索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又不敢掀起骇人的风暴,只能把所有充盈过份的音符填塞 到‘平淡’无味的速度下,催人赶快进入梦乡。犹有甚者,他还不强调自己是个 独奏者,姑息地让杜特华棒下的管弦乐有机可乘,不但和波雷的琴音分庭抗礼, 有时竟喧宾夺主的主控全局,这实在不是一张好的演奏(连此二曲的第二乐章能给 人的新意也少得可怜,无怪他年近六十才扬名国际,显露头角),也更告诉我们, 光是有稳固的弹性速度,却没有正确的情感,所产生的‘萧邦’是多么的难忍难 堪!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36.1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