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insoul()
整理人: (1999-11-21 22:57:14), 站内信件
|
三十九年!大概是平常人的大半辈子吧!在无垠的时间瀚海里,这短短的三 十九年,不过是一粒抓不住的尘砂罢了。三十九年,只是伯拉姆斯酝酿交响曲的 苦涩岁月,只是华格纳杀青《特丽丝坦和伊索尔德》的昂扬年少,更是芸芸众生 随波逐流、在潮起潮落间飘飘荡荡的一段日子。但是,这三十九年竟也是一个人 的一生:在这虽短犹长的生命里,他呕心沥血,遍索枯肠,将石墨般平方的音符 淬练成钻石般璀璨的乐章...,他,永恒的钢琴诗人__萧邦。
误入凡间的音乐缪司
萧邦可能是唯一一个以纯钢琴音乐而流芳百世的作曲家吧!的确,在他的手 指下,琴键是无垠的宽广,所呈现的音象又是何其的遼远,任何喜悦欢欣,悲絮 秋思,国仇家恨,都活生生的化成一个个血泪书著的旋律,永驻在桓古的历史之 中!但是,也唯有亲自在琴键中寻访萧邦的音乐痕迹,才能领略到其神奇的和声 __那真正的间关莺语,真正的隽永诗情。萧邦的钢琴音乐是不能改编的,也只有 弹过他作品的人,才会有比他人更深刻的感受。一如照片中的山川湖泽,就算再 怎样清澈显明,历历如绘,只要亲自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逼真的照片不过是假的 不能再假的赝品罢了!如此灵动神漾的乐曲,乐了习琴的孩子,却也苦了一般的 爱乐者因此无法突破凡障,深究堂奥!怪只怪萧邦的天才横溢,也就怨不得上苍 匆匆收回这个误入凡间的掌乐缪司了!
铨释上的要点
面对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个年方二十的少年情怀,我们能以贝多芬或伯 拉姆斯深沉的精神面去要求苛责么?不可能!我以为,欣赏各演奏家的翩然风范 ,才是一条较可行、也是较能充分了解萧邦的道路。严格来说,这两首协奏曲称 不上萧邦最佳的作品,无论在和声的运用与技巧的丰富上,均不如往后的叙事曲 ,前奏曲等;再加上碍手碍脚的管弦乐从中做梗,当时乐坛对格式的要求...都雪 上加霜的戕害到原本青春洋溢的才华。话虽如此,这两首曲子中,依旧充满了荡 气回肠的真情挚爱,震撼心弦的纤细诗情,令人忘却格律上的缺失,管弦乐的贫 弱,而给予一份感动后的拥抱。
弹性速度
在研究萧邦作品之前,有几项‘须知’是不得不先提出说明的。首先是最根 本的‘弹性速度’,也就是Rubato。萧邦本人早已告诫过学生:“以你的左手为 指挥!”这难道是要我们死守着节拍器,死死去计较每个音符的长度么?不,最 高境界的弹性速度,是左手的拍子虽然稳健工整,但右手的旋律线则可如天马行 空的任情驰骋,二者相应相合,完美地将心中的七情六欲、谱上的节拍和声,以 最自然的和谐韵律呈现出来。这就是弹性速度的伟大之在,一种心乐合一的艺术 。当然,必要时速度上的些许摇曳无伤大雅,但我不能接受为迎合右手的旋律, 左手肆无忌惮去改变速度的俗劣作法。更不能认同‘弹性速度就是任兴之所至, 大幅移动根本速度’的错误观念。
浪漫化的古典精神
其次是对乐句情感表达上的认识。众所周知,萧邦身处於浪漫主义横扫全欧 的时代,不过萧邦本人对浪漫主义的看法如何呢?我想,萧邦实际上只是一个将 古典精神充分浪漫化的作曲家。在萧邦的作品中,找不到浪漫主义时下风行的‘ 标题’,而如‘小狗’圆舞曲、‘革命’练习曲、‘雨滴’前奏曲等,全都是庸 俗的出版商加上去的。萧邦是绝对不愿意、也不肖让任何文学性的字眼‘玷污’ 了音乐,更别提他会好像舒曼般将文学与音乐的‘意境’合而为一。考古狂可以 找出四首叙事取的故事,但那对铨释或欣赏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大用?(以第三首为 例,它是描述一个水精灵爱上人间男子,而又被拒绝的故事。但柯尔托只有了“ 此曲开头有绝望凄凉的心境,中段是天人交战的苦扎...”以一种感觉上的抒发, 就能将此曲铨释的丝丝入扣。)再看他对弹性速度的要求,岂不更显似莫扎特。的 确,他一生中唯一诚心赞赏过的伟大作曲家,也只有巴赫和莫扎特。而这也充分 反应在他的作品当中;以自然顺畅的乐句进行,将人悄悄地、缓缓地,却也深深 地卷入他多情敏感的音画世界里。他的高贵气质,也不会使他的作品流於滥情和 鄙俗,更不会象华格纳和李斯特以强烈的戏剧性及调性转换来达成作品的高潮, 只有缺乏深度的泛泛之辈才会将他的作品弹成咳血葬花的林黛玉,或轻佻炫技的 琴匠之流,但要想将情感充分发挥得当,也非易事。因为萧邦和他所欣赏的贝里 尼一样,虽然有与生俱来的旋律才华,但下笔时却百般雕琢,细腻精致的程度令 人赞叹不已。所以演奏者在铨释时,除了要能在情感抒发上有正确的认知外,更 要推敲情感抒发的手法,让每一个音符在全曲中都有自己和整体的意义。我想许 多钢琴家穷尽一生,除了在弹性速度上深研外,就是在寻找表达萧邦乐曲情感的 神髓吧!
划时代的创见
最后则是钢琴技巧及作曲技法的运用。萧邦在当代人的记述下,琴艺不但已 臻至出神入化的境界,更带来革命性的新颖和创意,为今日多样化的技法变化开 创出崭新的先河。萧邦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他对和声及半音阶的推展应用;李斯 特和华格钠的半音阶和复杂的和声,往往只是为了力度的堆砌和制造煽情、诡异 的气氛而用。但萧邦的运用则如诗、词中的‘诗眼’、‘词眼’,或神来之笔的 巧联妙对般,美绝杂书。而他因为对巴赫的音乐非常喜爱,不但学生时期写过赋 格曲,更将双手的‘独立性’应用在往后的作品中,例如分向的旋律进行、左右 手的不同拍子(多为三拍和四拍子)和精确的内部和声。此外,他大量而合宜的安 排踏板,更为作品中灵动的音色变化及气氛处理作出了最适当的配合。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84.1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