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orkson()
整理人: furtwangler(1999-11-21 22:53:37), 站内信件
|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
安德温。菲舍尔 钢琴
EMI CHS 763188 2[3CD]
CBS M3K 42266 [3CD]
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称之为钢琴家的《旧约全书》,也许是因为他
有着百科全书般的浩瀚和深邃,但是巴赫当年说到:"它是为渴望学习音乐的青年
用的,特别是为在这方面已经巧妙掌握技术的人消遣用的。"它是一种比较高级的
教材。
那么,用巴赫《平均律》来作为教材的人们有福了。这两卷处处闪现着创作
灵性的伟大作品,着实是培养一个真正的音乐家的最好原本。巴赫的《平均律》
绝非只有复调技巧的精湛应用而已,这里有着气象万千的音乐形象,菲舍尔这个
30年代的录音,在此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图景:这里有着赞歌般的动人场面,
有管风琴般的庄严气度,有沉思,有欢乐,也有娓娓动听的诉说……与施纳贝尔
弹贝多芬相似,菲舍尔初听起来速度弹得比较快,而且随意,其实是古意最浓的 ,
就像欧洲古代小镇上的空气那样清爽明洁,飘出的音符颗颗都入于蓝天白云之间 ,
点缀得四望之处分外碧净。他是充满了生机的创造,自信而充实,却又无不近于
sicMusic
其妙。当然,他并没有把巴赫当作神,而是把握住了作品中闪动着人性光辉的一
面,因而使我们觉得巴赫是亲近的。
古尔德版《平均律》录于60年代,他是被认为"怪异"的,但不可否认有着惊
人的艺术成就。古尔德弹出的"空间感"也许是最大的,这该是出于他特有的"弹性 "。
因而他所构筑的巴赫式建筑,感觉中特别敞亮,令人看到了从中折射出的巴赫最
伟大的想象。我们可以感觉到古尔德是真正从结构上重新"解读"了巴赫这部作品
的,他对作品中各部所作的处理结果,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明晰,也许古尔德可
以说他发现了连巴赫本人也未必意识到的结构之美。总之在他的指挥下,一座新
颖别致的殿堂被建造起来了。如果说古尔德是通过一个个部位的处理来构筑整个
大厦,李赫特则从大厦深处向我们走来,他似乎要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强大的、无
所不包的整体支配力量听李赫特这个录音(1970-1973),我能想象得出有一个空
廓无垠因而显得有些广袤的大厅,四周的一切都在沉静下去,唯有音乐从中间遍
布四方,同样也在向无边深沉的四周沉寂而去。我能感受得到那些看似精心梳理
过的"语汇"背后的阵阵莫名苍凉。确实,一切早已造就,透现出成熟之美的背后 ,
隐约浮现的正是黄昏的脚步,然而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和谐,令人惬意。不过,
如果音乐不再从这里传出,四周又会剩下什么?所有这些和谐又存在于何方?严格
来说,也许李赫特把《平均律》弹得过于感情化了。但是,谁能面对巴赫这部气
势恢宏的杰作而不生大感慨?尤其是我们20世纪的人们。李赫特面对这个宏伟的
结构,用钢琴来发为至叹,使我们也跟着一道惊异于老巴赫丰富的想象力,无穷
的灵感之流溢。
我们也跟着一道惊异于老巴赫丰富的想象力,无穷
的灵感之流溢。
--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63.1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