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音乐历史>>简述中国小型民乐队的历史

主题:简述中国小型民乐队的历史
发信人: pinko()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09 20:40:24), 站内信件
纵观历史的发展,自从我国周代出现了多种乐器之后,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乐队
组合形式。大体上来说,是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是宫廷中的乐队,统治者为了表现自己的高贵、气魄,把宫廷乐队无限制
地膨胀、扩大。这样对内不仅能满足自己声色犬马、穷奢极侈的享乐欲望,对外
又能以音乐来粉饰太平,显示国力的强大。如此一举而两得的美事,无怪乎历代
君王都趋之若骛,倾尽全力。例如:夏朝的末一个王夏桀就用很多女乐工组成很
大的乐队,奏起音乐来,声音震天(《管子-轻重》:“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
,晨噪于端门,乐闻于通衢。”);又如,战国时齐宣王要听三百人的竽合奏(
《韩非子-内储说上》);到了隋唐,供皇帝百官消遣娱乐时使用的燕乐空前发达
,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还发展出了一整套的音乐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专业
人才,大大促进了后世的音乐发展;音乐理论家杨荫浏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
音乐史稿》中列举了北宋政和三年宫廷所颁宫架之制的示意图,其具体人数竟将
近四百人。……见于记载的真是不胜枚举。这样的“大乐队”在当时是
那样的风光,由于政府的提倡,吸收了相当的民间音乐的养料,在一定时期内规
模扩大了,人才集中了,技术提高了。可一旦成型,便局限在王公贵族皇室的小
圈子里,成为他们自我陶醉的工具。不过在其繁荣的表面之下已经潜伏着衰落的
因素——即没能继续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继续充实自己。既然失去了广大民众
的爱好,那么这种宫廷音乐的失传就成为必然。
另一方面,民乐小乐队这种小型的乐队组合形式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如今的民间都
占有着主要的地位。在所知的敦煌石窟中**,绘有壁画的有二十六窟,其中绘有
乐伎持乐器演奏的壁画共计五十幅。其中乐器组合在十人以上者仅为十一幅,而
十人以下者却有三十九幅。这些小型的组合形式在我国民间得到发展并延续至今
,如“广东音乐”——五人、“山东琴曲”——四人、“河南板头曲”——五至
八人、“山西八大套”——八人左右、传入云南丽江少数民族地区的“白沙细乐
”——六人,十人左右的乐队有“辽南鼓吹”、“江南丝竹”、“河北吹歌”、
“潮州弦诗”等等。这些演奏形式在我国大江南北、城市之间,不断繁衍流传,
在我国民间民俗活动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节日庙会,婚丧嫁娶等等。可以说
器乐小班子是各地民及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角之一。使我国小型民间器乐合
奏呈现出品种繁多、各种形式相互并存又相互影响的面貌。
我国小型民间器乐合奏乐发展至今,在表演上仍以继承传统、保持传统为主。其
形式几乎保持不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民众所钟爱并大大丰富了人们的
音乐生活。


--
碣石调—幽兰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9.29.7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