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音乐历史>>巴罗克实况之五—英吉利

主题:巴罗克实况之五—英吉利
发信人: pollux()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09 20:40:24), 站内信件
④英国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英国的巴罗克音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涌现出一批杰出
作曲家,如泰利斯(1505-1585)、拜尔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
等。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宗教界出现了一股清教主义运动潮流(清教主义者认
为应当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得名)。清教思潮反对人文主义思想
,排斥尘世的娱乐,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有罪的。17世纪前半期,清教徒在政
治上逐渐得势。他们多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骨干。宗教、政治的纷争,清教主义的兴起使得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音乐呈现出
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
教仪式上的音乐,封闭了所有的歌剧院,英国的音乐界沉默了。
    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
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普赛尔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
民趣味和民族特色。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于停顿,意大利正歌剧
充斥英国剧院。1714年,亨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
的正歌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
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市民阶层的口味,逐
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
)在伦敦上演,它取材于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
市民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
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亨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这时
亨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大型宗教性声乐
形式,内容多取材于圣经,所谓“清唱”是指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的变换。
亨德尔把这种形式推向了顶峰。他的《所罗门》、《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
》都大获成功,1641年他的《弥赛亚》成了这一体裁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哈里
路亚》堪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并称为巴罗克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
如果您有兴趣阅读图文并茂的全文,欢迎光临我的巴罗克音乐圣殿:
http://baroque.yeah.net       恭候光临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2.191.11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