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音乐全书>>音乐历史>>巴罗克实况之二—开篇:社会大环境

主题:巴罗克实况之二—开篇:社会大环境
发信人: pollux()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09 20:40:24), 站内信件
2:巴罗克时期

    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开始于1600年前后,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而
没有特定的里程碑式的事件。1750年,巴赫的逝世标志着巴罗克复调作曲法的终
结,成为巴罗克时期结束的界限。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的简洁纯朴,变得浮华,复杂,富有感
性的吸引力。这一时期崇尚的美学观点是“情感论”,即音乐(也包括其他艺术
)的目的在于直接引起听众或观众特定的情感,例如自然音阶、大调式、简单的
织体引起欢快的、向上的感情,而半音音阶、小调式、复杂的织体带来忧郁的、
深沉的感情;“大音程使人欢快,小音程使人忧伤;刺耳的和声配上急促的旋律
可能引起愤怒,把几个高度独立的旋律作对位化的结合时使人固执。”(J·马特
松。《完美的唱诗班指挥》,1739)“对比”的概念也是巴罗克音乐的一大创新
,作曲家们善于用节奏、旋律、调式、音色的变化和对比来引导听众们的感情。
这时乐谱中开始引入速度、力度的标记,但划分并不精细,而且同一速度一般贯
穿一个乐章的始终。
    在这个时期,音乐等各门艺术的职业艺术家们作为从手工业者中脱胎出的阶
层,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尽管他们有时因为进行歌剧创作等较为有利可图的行当
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因此他们多依附于贵族、宫
廷、市政府或教会,以获得一定的保障。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封建
性而不像资本主义的雇用关系。另一方面,在意大利和德国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一
些高水平的音乐组织,有的是民间组织如学院(accademia),由业余的和职业的
音乐家共同组成;或是官方或半官方的,如唱诗班、威尼斯的慈爱院(专门为无
人抚养的女孩提供音乐教育,维瓦尔第在此供职)等,多与慈善机构结合,为有
音乐才能的儿童提供音乐教育,为教堂、城市的音乐活动服务。这些机构为音乐
的普及和民间音乐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兴的资
产阶级市民阶层对音乐的需求,使得高雅音乐不再仅仅为上层社会所垄断。另一
方面,社会上层的贵族或热爱艺术、或附庸风雅,乐于赞助艺术家,甚至有个别
的还相当有造诣,如巴赫雇主之一的利奥波德大公就是一个不错的作曲家。
    此时欧洲各国之间,音乐一方面相互影响,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各
民族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开始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
民族风格,并突出体现在有代表性的音乐大师的个人创作中。巴罗克音乐大致有
意大利、法国、德国三个中心,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影响。下面为您分别介绍


---------------
如果您有兴趣阅读图文并茂的全文,欢迎光临我的巴罗克音乐圣殿:
http://baroque.yeah.net      恭候光临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2.191.11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