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古典音乐>>超级评论>>指挥>>杰利比达克

主题:杰利比达克
发信人: yorkson()
整理人: sisi8597(2003-04-07 04:48:18), 站内信件
  
  
   [指挥台上的风云] 杰利比达克 Sergui Celibidache(罗)                B
y DECCA 
  
  Sergui Celibidache, 1912~1996 
  中译: 杰利比达克 
  曾出版其唱片公司: 不详 
  生前最重要任职: 1945--1952柏林爱乐常任指挥 
                  1979--1996慕尼黑爱乐常任指挥 
  
  1992年, 在卡拉扬挡了他将近三十多年后, 他活得够久够老, 重新站上柏林的
指挥台。 
  在日渐规格、统一化的乐坛中, 他的演出永远洋溢著鲜活的感动。他的辞世, 
是乐坛 
  乃至唱片界最大的损失。谢尔盖.杰利比达克心里正宗的德国音响, 真的只能
留在 
  有幸亲聆其现场音乐会的乐迷心目中了。 
  
  虽然他拒绝录制唱片, 以致虽然他的实力高出同辈指挥家许多, 他的名望在一
般乐迷 
  心目中却是十分模糊。在资深乐迷心中, 杰利大师的音乐却是最令人感动怀念
的记忆。 
  他在1945年之后暂时接替被盟军禁足的福特万格勒接掌柏林爱乐, 立刻成为乐
坛瞩目的 
  焦点。1947年福老归队后, 杰利比达克自这位超级大师的演出中不断思索各种
与音乐 
  有关的东西--音乐是什么??如何实现??当然他的内在实力是大大增进了。但是
1954年 
  福老辞世后, 卡拉扬居然脱颖而出, 而且担任「终身指挥」的任务, 意谓只要
卡拉扬 
  在位一天, 就休想站上柏林爱乐指挥台。但杰利的音乐实力是大大高过卡拉扬
的, 
  只可惜在人脉经营上, 杰利赢不了专擅此道的卡拉扬, 自此有志不得伸, 直到
1979年 
  才安定在慕尼黑。 
  
  杰利比达克成为50、60年代的传奇人物, 在于他捉摸不定的个性及永不知足的
音乐 
  追求。人们议论他的焦点就是他花费太多时间在排练上。指挥柏林爱乐时, 每
场音乐会 
  排练大概是十一、二次, 而倘若得不到五、六次以上的机会排练, 他宁可不接
受聘书。 
  他是个要求绝对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耳中容不得任何差错, 要求乐师们精力必
须高度 
  集中, 并要求乐师们动脑筋, 先领悟乐思再讲究技巧琢磨。他的记性相当好, 
排练时 
  可以不看总谱而完全不出差错。 
  
  他表现出来的音色相当独特, 因为他要求低音乐器奏得特别宁静。厚重、沉凝
的音乐 
  线条也是当世一绝。他所佩服的指挥包括费拉拉、温加特纳与福特万格勒、库
贝力克。 
  其他像卡拉扬、贝姆、尤其托斯卡尼尼都看不在眼里, 还文人相轻的说了一些
不怎么 
  好听的话。在他眼中, 音乐不存在于奇迹, 而只在于实践。音乐没有美丑之分
, 只有 
  存在与否。为了让音乐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必须要专心一志的长期工作。与其
满足于 
  半瓶醋或是中等水准, 倒不如乾脆不做。他以这种态度演出的最佳效果, 就是
演奏 
  拉威尔这类作曲家的作品, 可以达到令人惊讶的优美与精确。而在诠释如布拉
姆斯的 
  交响曲之类作品时, 他那高度人为塑造的激情与作品自发的抒情性就有点发生
冲突了。 
  许多乐手说他是个天才, 也有人说这个天才走错路了。 
  
  晚年杰利比达克的速度有越来越慢的趋势。1992年的演出中, 他那长达80多分
钟的 
  布鲁克纳第四让许多人难以理解, 但是他就是要这样表现对作品的理解。近几
年的慢 
  更是变本加厉, 几乎是慢到边缘。朱里尼和他比起来恐怕还要输他三分。根据
专家的 
  说法, 认为大师是要呈现音乐中每一个细节, 不想遗漏作曲家任何心思, 但是
又不让 
  听众有非份的感官享受, 所以不准乐团多唱一点, 多做一点表情, 密不通风的
控制 
  一切, 功力之深已到吓死人的地步, 乐团根本不敢越雷池一步。 
  
  年轻时的杰利比达克曾尝试录制过一些唱片, 但是后来却十分排斥录音。他的
名言是 
  「音乐储存在唱片中, 就像用罐头装青豆一样, 特殊的芳香和生命都会失去。
」 
  他甚至把唱片比作 Birgitte Bardot (碧姬芭杜) 的画像。想听他音乐的人除
了用 
  那几张盗录的唱片止渴外, 就只能绕著地球跑, 到处追寻他的现场音乐会了。
不过 
  后来据说他已改变态度, 表示要录制一些唱片作为自己演奏的记录, 这消息的
确令人 
  雀跃了好一阵子, 但是想不到言犹在耳, 他就辞世而去, 84岁年龄少了好几年
的风光, 
  更令大部分无法听到他现场音乐或录音的人扼腕不已。他的辞世, 似乎代表五
、六十 
  年代指挥艺术传承的终结, 令人感叹。 

    参考书目 
  1.John Holmes: Conductors,杨忠衡、张强音译, 普洛文化出版 
  2.王立德: 指挥谈指挥, 世界文物出版 
  

--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01.25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