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入门>>心经略说 (3)

主题:心经略说 (3)
发信人: sclljf()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22:45:04), 站内信件
四、经文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大士的两个名号。《普门品》是观
世音菩萨,正好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
很虔诚,常念观音。他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
你应该如何操作,他完全照著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庇
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观世音菩萨得到观世音大士的加被。大
家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那怕平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中,
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我们这莲华精舍有一个同
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飞机很不平
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仓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飞机的
机械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吧!愿
意跳伞的就跳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就回到
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一片哭
声,命在旦夕。这个留学生说,当时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的倒不
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婚,孩
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我们中国不是有菩萨
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孩子很可
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这种生死关
头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著!念著!他就
看见观世音菩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用。」他就
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我已经看见观世音菩萨了,决定是有,我们大家一块
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
以全舱就都念了,念著念著,大家不知念了多少时间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
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很平静,大家闭著眼
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到了!大家
喜出望外,飞机已经著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看见开飞
机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睁开眼第一
句话,「你去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著?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著陆了,不
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说:「我们
在念菩萨。」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
但自皈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很多证明,有许多事情甚至超过古代
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辗转道听途说的。

    本经大士名号是「观自在」,「观自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再
者,观什么呢?先师夏老说:「观自,身体是自否?那是假的。」所以要观真我,
即是观自性,自家的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师
又说:「如不知观自己,不知自在不在,则不能算入门。」「菩萨」全名是菩提
萨缍。菩提是觉悟,萨缍是有情,合起来是觉有情。把菩提萨缍简化称为菩萨。
所以看见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了。藕益大师说:「智契实
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这是能行般若波罗蜜的人。

    前面说了,在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入定,观世音菩萨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罗蜜
多。「深」就是深浅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的通(天台宗通
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
人才能信受奉行,所以称为深般若波罗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五蕴皆
空」。「照」即观照般若的照。「蕴」是蕴藏,遮盖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人
人有佛性,为什么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住了。五蕴是色、受、想、
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
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
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
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
种种思想,当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
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
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
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
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音则烦恼,
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
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
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照」,无心就叫作照,有心叫作想。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
也能说五蕴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
观世音菩萨他是照,他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
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毫发不爽。但是镜
子没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照像的底片照了一张,再按一下就不行了,
留了痕迹,再照就照重了,就毁了;镜子没有这样的事,你照一千次、一万次,
都是一点儿也不会错的,他就是无心。你这个「像」,你东西没来的时候,它不
会来迎接你,东西走了以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
爱憎;也不是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的优点,黑种人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
别。它无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作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观世音菩萨「照见
五蕴皆空」,藕益大师说:「五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俱离,百非性绝,强名为
空耳」。也就是说,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谛,假谛,中谛。提出五蕴皆空,
这是空谛,但有五蕴的假名,这是假谛,两方面合起来,即空即假,便是中谛。
因之它们也就离开了「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四句,既
离开了四句,便自然不堕百非。现称之为空乃勉强之说。实际应说是第一义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苦有各种各种的苦,基本的,
人生有八种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时候很苦,出生与刚降生的
时候都很苦,这是生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谈谈,也就要诉苦了,美国人说,
儿童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狱。这儿有病,那儿酸了,这儿疼了,吃东西也不行
了,听东西也费劲了,行走也困难了,甚至脑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时所能享受的,
这时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说了,说我难受得要死,那就是
说死是最难受的。佛说:如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儿扒下来;一只活的牛,你把
它的皮剥下来。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难免的,还有病苦,「病来方知健是仙」。
可见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还有怨憎会苦,这个
人就是跟我有意见,怎么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块儿,或做你的上级,或做你的朋
友,做你的邻居,甚至于成为你的眷属。为什么有的人离婚,这是怨憎会,与别
人都很好,就是这两个人要吵,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会。有的人一生怨憎
相会,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处都有人事问题,到处很苦恼,非常苦。这是八
种苦中的一种,「怨憎会」,相怨相憎,偏偏相见。有的人最好不见,偏偏天天
见面,偏偏要来找毛病。这是怨憎会,人生不免,知道这个我们就心平气和了。
「爱别离」又是一苦,你最喜欢,你最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所以生离死别,死别
当然是最后一次,但是生离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相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求不
得苦」,不管是谁,你总会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
么大的武功,什么敌人都被他打败了,他想求的事情还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
找多少道士,最后给他做了个结论,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终有求不得
的。一个根本的苦是「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荫盖了你,它很盛,
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所以称为八苦,八苦
交煎。

  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五蕴了达五蕴并
非实有,当体即空,又不是空无,乃是第一义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
身心出离分段与变易两种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众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
果(根据《心经释要》)。初机听到这话,不易信受。自度生死还易信,怎么能
令法界全体众生同出生死呢?应知菩萨发心,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修耳根
圆通「寂灭现前」时,便得两种殊胜,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
证入了三无差别的本心,自心与众生无别。所以自身心出生死,众生同出生死。
般若妙用难思,这就是波罗蜜多。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译本中: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当怎么修习呢?
他提一个问。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由于关键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首先要谈五蕴和五蕴皆空。五蕴头一个是色
蕴,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之中以色蕴是空最不好领会。色是看得见的,摸
得著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
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有风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
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当体即空。它虽
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物质是由于人类
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电有电场。现
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磁石一样在空间
就成一个场。如要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废料用电磁铁一吸,其
中铁就吸上去了,这样就把铁挑出来了,为什么能把铁挑出来?因为有个磁场作
用。爱因斯坦曾说:「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样东西。」底下他又补充一句:
「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地方。」所以就把
目前人类头脑中,有物质存在的认识给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体,不过是一百多
种元素,氢、氧等等,种种的化合而成了千变万化的种种物质。一切原子不过是
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还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这些颗粒都带有二重性,
一重是波动性,声音有声波,光线有光波,无线电有无线电波。所以无线电、电
视,我们为什么能收到?就是通过电磁波。发射台把携带节目的电磁波输送到我
们这里,就在我们这一小间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节目,都是电磁波
的作用。波你抓不著,看不见,闻不著,一点物质性都没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
它把千万里外的足球决赛让你看见了。另外一重是颗粒性,颗粒性就是说,能量
集中的地方称之为颗粒。那么就没有什么叫物质的。现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语言,也成了科学家的语言。在高级试验中,把粒子打破,
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新的家族,许许多多种类的子,试验当中,
你把它们封起来,有时有些「子」忽然间就没有了,就变空了,另外有的「子」
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来。宏观世界宇宙也证明,有的天体在崩溃,有的天体
在新生。可以从空变成有,也可以从有变成空。所以我们从现代科学来理解色即
是空,空即是色。就比过去容易了。过去我们老认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
著的东西,怎么说它是空,实际它当体就空。这些是木头,木头不过是元素,元
素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不过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
动和能量,没有什么叫木头。木头就没有了,木头空了。这个是金属,金属还是
一样,它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动和能量,这个金属的概念
也没有了。所以现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佛法,一种是想从佛法中
对科研的方向找到一点启示,再一种就是他们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
他们认为不可思议,已经突破科学的领域,科学已有的规律对现在科学试验所发
生的现象解释不了,他们想从佛经上找到一些启发,以求得解释。这是一个崭新
的形势,所以我常说:这是世界文化大飞跃的前夕。同时,电脑的发明解放了人
脑的劳动。过去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可以代替人的体力,起了工业革命,现在电脑
可以代替人的脑力,电脑可以替你查资料,给你计算,我写了一部书,简体字翻
成繁体字,很麻烦,通过电脑去翻就会很快,电脑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人就可以
做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

  我们还回到「色即是空」上,这个地方从科学上说,东西根本就是波动和作
用。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么都没有,有这种动。再做个比方,这个试验谁都可
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把电灯都关了,你点一枝香,你把香拿来旋转,就
看见一个亮的圆圈出来了。你要是按8字形转,就出现一个8字。从前演节目,
把火棒点起来,可以出现各种花,哪里有这些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实实
在在就是一个点著了的香头,一个点,它在动。所以佛说这一切物质如旋火轮,
一个火在旋转,成了一个轮子。实际上没有这个轮子。所以只是一个东西的动相。
现在我们全是动相,我们不要以为桌子是在静止,桌子的每一个每一个小原子通
通都在动,原子中的电子在乱动,忙乱极了在那儿动。桌子本体也在动,我们人
呢?你我也在动,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转,转一
圈八万多里,你在动,桌子也动,一天转八万里,都在动。地球自转一圈八万多
里,而且地球围著太阳也在转。太阳围著它的中心也在转,这个中心也要围著它
的中心在转,到哪个中心找到头,不知道。实际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在动,本
来没有东西,只是动,动中感觉有。一根香一动就出来圈了,没有这个圈,这是
一种错觉,认为它是个圈。这就能解释「色即是空」。

    再说,所谓这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有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凑出来的,就
形成这么个东西。例如水因风在吹动,水面上产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风而出现
的,它没有固定的「自性」。风停波息,波又回复成水。这个譬喻说明,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义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从水中生
出了波,说明「空即是色」,波又回归于水,说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
夫执著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著。小乘证
了空,他就执著空,空成了你执著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
第三、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这一切本来是不
二的,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我们把色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
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菩萨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