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集 邮>>集邮入门>>集邮杂感>>郑启五集邮散文随笔欣赏--集邮情感>>烫金镀银的风景(16)

主题:烫金镀银的风景(16)
发信人: danhan1(笑流)
整理人: danhan(2001-12-17 14:47:13), 站内信件
1.1.16 烫金镀银的风景

  太阳金色的余辉透过沿街的白杨和绿漆栅栏,散落在月坛公园的邮市上。摊桌横列竖排为大礼拜穿梭的邮客构出回字形迷宫般的走向。面市的外国新邮票最多的来自前苏联。卢布贬值,殃及“池鱼”:一扎扎镀银烫金的小型张——“列宁”、“红军与红海军”、“宇航”、“高加索花卉”……被摆成豆腐块一般的方阵。供过以求,价廉物美;叠叠版票上无数紧咬的齿孔默然流溢出那支雄浑却无奈的《三套车》……
  我低迥的目光投在落角一堆人物票上,这不经意的扫描竟一下触及三张熟悉的面容:鼻唇间胡子舒卷的红军英雄夏伯阳;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削瘦的脸庞上张扬着一头凌乱的长发;满胸斜挂着勋章的是二战名将朱可夫元帅,他厚重的《回忆与思考》隆隆碾压过笔者夜读的寂寞。我缓缓蹲下身子,是缩短间距让凝视的目光送去无声的“您好”,还是为这不期而遇寻问缘由?
  记得不久前的那个夏天,苏联解体的电波袭来,早有思想准备的我还是打了一个寒噤。身边或泰然或欣然的是吃透了历史的学究。无动于衷的是苦苦改读“托福”的学子,除此之外,起伏着一片难以平静的心海:报社的印刷不巧出了故障,校园收发室有点愕然地承受着那多焦灼的寻问。尽管电视早已普及,许多人仍更好埋头于散发着墨香的字里行间享有新闻,一位向来心平气和的离休干部竟失态地大声责问莫明的报童……
  40岁的我多少怀有前辈们那从前难以言状的情感,还记得幼儿园里唱过的一支歌——“镰刀斧头大红旗,苏联是我们的好兄弟”。尽管后来“好兄弟”吵过架,一评,二评,三评……越吵越凶,甚至在珍宝岛动了干戈,但终究雨过天晴,中苏言归于好。嗨,国与国何异于人与人?!
  我无法不感情用事,童年时的耳濡目染阐释着心底的“苏联”:那是《卡秋莎》轻盈柔曼的“梨花开遍了天涯”;《铁铁是怎样炼成的》铸就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的奋斗格言;那是红场上安息的伟人和他不朽的学说与思想……更确切的感动来自银幕:《夏伯阳》指挥着马克沁重机枪无所畏惧地所向披糜;《第聂伯水电站》蔚兰的晴空歌唱着黄头发的共青团员的劳动与爱情;《攻克柏林》插上国会大厦的红旗飘扬着人类正义战胜邪恶的壮丽诗章……既便在最封闭的“文革”时期,珍宝岛在流血,《列宁在1918》仍盛映不衰,“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然而一觉醒来,再呼同志,苏联却没有了!
  怅然若失,一份往昔感情的积淀空荡了!我竭力理智,扪心自问:这位年愈古稀的老邻说走就走,撒手西去,温良的你我何以忘却他健在那时霸道的“小节”,一味动情地怀想他曾助过的几臂之力,还有那风雨夜施赠的一杯加糖的热奶……?苍天无语,心灵有约。
  眼下,这一叠叠一扎扎前苏联的“方寸遗物”,张张枚枚风采依旧。邮票大师们没有理由不感到骄傲,他们无需象历史学家与诗人为自己编织过谎言的花环而愧疚,也不必象政治家们为解体而蒙羞,智慧而勤劳的双手毕竟以一丝不苟的精品意识,在世界邮票艺术长廊里留下了永恒的辉煌,尽管这辉煌正暂时被廉价出售……
  我情不自禁要了那三枚熟悉的脸庞,根本不在乎人物并非自己专题收集的范畴;更对邮市“物以稀为贵”之规律不屑一顾。啊,情不禁何尝不是一种快慰,一种满足。
  夕阳尽逝,月坛邮市烫银镀金的风景暗了。我掌中邮票的画面在华灯迷蒙的亮色里已眉目不清,但手指抚及,雕刻版苍劲的印刷仍横竖可触;帅服斜列的勋章隐约成一道遥远的连绵,舒卷的胡子里不再有炽燥的鼻息,那张扬的乱发和削瘦的脸颊间,凸现着宽大的额头,在回忆,在思考……〖JY〗1995.10




----
集藏版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如果你想集邮,请看集邮入门
         如果你准备参展,就要熟悉FIP规则
http://photo.inhe.net/useralbum/1437496104/41455147.gif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