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aozhi4(宏歌翼然)
整理人: qiang-1973(2001-12-17 10:27:55), 站内信件
|
在雪山与草原之间——读《潘岳诗文选》有感
2001-08-19广州日报
姜 昆/文
从年龄而论,我大潘岳10岁,不知按现在的算法,潘岳和我可算作同龄人否?但我认为我们是同一代,所以敢称我们。
和现在的年轻人相比,我们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兴趣,对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有感情,对中国的古代文学有一点了解,对社会总觉得负有继往开来的责任。
虽然单凭这一点还不能够解释潘岳的作品,但这却为我的阅读找到了一种类似于基石的东西。
读《潘岳诗文选》,必须要想作者是一位政界中人,这就决定了本书与一般文学性作品相比,拥有迥然相异之处。
南怀瑾序言中说他“中年气盛,锐气如风雷”,读完书,让人觉得南大师所言不虚。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充盈着作者的忧国之心,报国之志,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且均写得大气磅礴,内涵深邃,情景相融,高屋建瓴地阐述人生和革命的哲理。
作为一位年轻的从政者,潘岳敢于将记载自己心灵探索乃至文化朝圣的文字公诸于众,这无疑是很需要一些勇气的。他对此也不是没有进行过思考,他说:“历次严酷的政治运动,搞怕了许多人,我们之间,除了工作语言外,几乎没有什么真情流露……多数从政者的感情表达,多是在喝酒时趁着半醉不醉说几句,或是和亲友相聚时议论几句,了不起在听音乐、练书法、看电影时感慨万千地宣泄几句。我的感情也许太丰富,想哭、想笑、想歌的时候特别多,适于一种更具抽象力与文学性的方式来表达,这就形成了以下的诗与散文。”
本书分两辑,上辑诗词,下辑散文。我更喜欢他联句形式撰写的诗歌,特色尤其鲜明,既讲究音律,对仗工整,又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是改造中国旧体诗词的可贵尝试。“有道是,论沧桑难尽沧桑,说英雄谁是英雄?”在作者心灵深处所蕴藏的岂止是言辞而已,某种奋不顾身、喷薄向上的精神在字里行间涌动。
“人生七十古来稀”,作者度过三十五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半人生岁月之后,对于自身已经能够更好地进行把握,对于社会也已经能够更深入地加以理解,对于推动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变化不已的本源更能够有所感知。因此,诗作也逐渐完成单一的独奏向交响乐的过渡。“是谁绝顶高处谈国粹”,这并非作者的梦想,而是其内在胸怀的展示。
他写的游记,更独辟蹊径。他撇去走马观花、寻风赏月的闲情逸致,专走各路红军走过的全部路程,去体验老一辈革命者所经历的艰辛,去深掘前辈先驱那种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贞和不屈不挠奋斗的精神内涵,用他喜欢的文体去表达年轻一代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与忠诚。这应该让那些无病呻吟的舞文弄墨的小男生、小女生文人们汗颜。
作者到过中国绝大多数县城,对中国的现状有着极其深切的了解,忧党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将自己的关爱撒遍白山黑水,这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虽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一定是凤毛麟角。他在自序中说:“在我的诗文中,会看到神峻的山,会听到苍凉的水,会摸到虚浮的云,会触到缤纷的雨,会想到自然与人,会悟到宇宙与神,会任情感的奔马驰骋在思想的天穹……”这样一种与天地万物往来而不傲逆于天地万物的精神,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充盈着某种真实的东西,某种形而上的东西,某种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东西。
此外,潘岳对自然的理解也有独到之处,自然之所以成为自然,就因为它一处有一处之观,一时有一时之美,四时变换,改变的只是外在的形象,而它的本心不改,精神常在。作者在《山西冬行记》诗后深有感触地写道:“众君很少冬日游,是因为怕冷,其实冬游最棒。世间中的一切景物,都剥去伪装,还以本来面目,土还是土,山还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人还是人。去山西就更值得,尤其是南部,一到冬山,非常静,在这几千年风云际会的英雄地,使我想起了很多事情。”
我们都知道,西部是周朝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数千年来不断发展昌盛的源泉之所在。此外,古代还有这样的说法:“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这是一片诞生过无数英雄的土地,历史上的很多大战就在此拉开或卷上帷幕。作者对此情有独钟,其志意是不难想见的,善观山水者必得志于山水之外,潘岳怎么可能不是善于观赏山水的人呢?“青衫孤剑几人识?寒川凛凛风为酬。”细读其诗,就会发现,相酬者岂止是八面来风而已!
在当前这样一个日渐纯粹的商业社会,对于更讲实际和现实的年轻一代,传统教育如何深入,革命旗帜如何在我们一代人的手里举得更高,似乎会让人有“讲空话、喊口号”之嫌。但是,读了潘岳的文章,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它太激情,太炽热,太由衷,让你不由得和他一起在文章里回味,在景物中迂回,在历史里思索,在脑海里撞击。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共产党人,已经宣布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不是表现在口号中,而是在自身所实践的内容里。本书文情并茂地告诉读者:探索的发现,深虑的答案,历史的精髓以及对真理的热爱。其真知灼见,随处可见。此书的出版,无疑可以让更多的人在思考中得教益,在阅读中受启迪。在作者对山水的感悟中,了解共产党人的情怀和精神境界。——现在,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现状的人来说,是否都应该问上一句:这样的作品是不是太少了?
此外,关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颇有争议,某些人所倡导的纯粹文学,也就是说单纯描写人性的文学,是否就可以独立于政治之外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也需要研究的问题。潘岳以其报国安邦之志,撰写经世致用之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总能发现人性的光辉在巍峨雪山与广阔草原上闪耀,可以说他已经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建立了一座可以相互到达的桥梁,这无疑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甚至指导的意义。如果说本书是古典文学的古为今用的典范,我不知有没有吹捧之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