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damlee999(当当)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38:38), 站内信件
|
慈悲与信心 转载
第三世宗萨钦哲人波切
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着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在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作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角。
今晚我们谈的是对普通佛教徒主要的两件事:第一件是慈悲心,第二件是成佛的信心。我们要谈慈悲的方式,并不是神的一种力量,也不认为慈悲只有佛才具备的特性,要了解慈悲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特质,而慈悲常为佛教徒忽略。或许是因空性非常的风尚,所以慈悲的声望就越来越低;同时谈到空性会令人愉快,但谈到慈悲就令人感觉有很大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谈自己的权利是什么,身为被宠坏的现代人,我们经常谈论自由、出版自由及各种自由;我们谈了很多的权利,却很少人谈到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人道渐衰落的原因。尤其在佛教圈内不只是我们把慈悲给忘了,而事实上,一直没有把慈悲好好的修行过。
也许我们在修各种的观,但修行的目的都是希望自己能成佛或是得到什么成就,所以这基本上就缺乏慈悲在里面。也许我们修各种仪轨、作各种仪式或修无瑜伽法,同时也领受了一些灌顶;但是对于众生没这种责任呢?似乎真能慈悲众生的人一直是很少的。就算在一般的世间生活,这种想法也是非常不合逻辑的。
举例来说:有五个人坐一船,当时风雨很大的海洋中,各种各样的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船就要沉没了,而且船很小,十只脚都觉得不够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想到自己,只想就自己,即使四人中有一个人被风浪冲走,你可能也不会在乎,没有认识到要五个人平衡才能度过海洋,五个人须互相扶持。
其实,这时你们需要十只臂膀,而不只考两只臂膀。我们自我中心观念太强,而压抑了慈悲心。如果希望在不快乐的人身上的得到快乐,那是一件愚蠢的事;因为每一个人自己的快乐是依靠着别人的快了,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慈悲是重要的。
其实慈悲和空性是陀时产生的。我要告诉你们,为什么慈悲对于证悟空性来说是很重要的?一般人很少去仔细思考过。我们没有仔细去思考原因,可能是因为看太多的中观、般若这方面的书,在那些书都讲到要修行空性有许多方法。那么为什么我要强调慈悲对认识空性是重要的?因为慈悲是唯一能带来平等的方法,而平等就是空性最作要的本性或精华。
你一定很清楚,所谓证悟道空性,并不是把这世界所有美的东西都去除掉,或把所有的目标或课体都除掉;如果想这样做,必定永元都无法成功,因为每一次当你是这去消除一个现象。空性并不是去空那个「空」的情形,我们所谈的并不是一个杯子里没有水,也不谈二边的那种状况;所谓那种存在的极端的现象,是一个很有弹性的状况,是一种潜力,是一个被所有现象所分享的一个特质。
一个现象对某些众生而言是美的,可是另外一些众生可以观察它是丑的;儿童样这个现象它的本质并不因一个人看它是丑而减少,另一个看它是每而增加,现象保持他原来的样子,不受任何的干扰。你可以对一个现象放上千个不同卷标或作各种不同的分别,但现象本身并不因此而改变,而所有的现象都有同样的重种特性
,能了解这点就是了解了「空」,空掉你自己的捏造,而不是什么东西变成空了。
慈悲怎样带来这种证悟或认识呢?对一个像我这样具有污染的众生,要正道完全没有捏造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我们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可以被清洁、被洗净的。实际上我们并不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一直相信自己是一个罪人或是不好的,也认为自己在内在是不可改变的。
由于我们认为自己不可改变,就起了或许可以贿赂一些佛或是菩萨的念头。用什么方法贿赂他们呢?我们用一些东西向他祈祷的方式来贿赂佛菩萨,这个可能可以带来暂时的安适或一些了解。我没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因为若要见到一个没有污染的外境或客体的话,首先必须先清净这个要件客体或接触客体的主体;除非主体清净,否则不可能看到清静的客体;如果主体有污染,所看到的客体夜一定有污染。
在作各位有多少人修过空观?你是怎么修呢?
坐下,观想自己的身体并不存在、感觉并不存在,这是一种折磨自己的办法,这等于侮辱你自己。在美国前两年圆寂的却杨宗巴仁波切,他曾说一个人如果拿他的自我来修空观,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自杀方式。所以如果你坐在一个修定的房间,想把自己的脑袋砍掉,希望用这种方式来认识空,然后试着告诉你自己:这些地板、屋顶及很漂亮的佛像都不存在的,自以为这样比较接近空。
这并不是空观,实际上反而正是空观的反面。或许我们可以给他取名为「难关」,因为你这样做要经历很大的困难,几乎就像一个堆土机或压路机一般,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压平。这样做会流很多的汗,也要经过很多的心理程序。
如果修的时候没有作的很对,当你起座:当这种贪念产生时,你想把它压下去,但越想把它压下去它就越多。这就像你贴了一卷标在门上说:「不准进入」,当每门上贴了这样一个「不准进入」的卷标时,仁门经过那边,都想看看那里面在座什么。所以任何一个我们想压制的东西或任何一秘密的东西,我们永远都对它有好奇心;然后愤怒、嗔恨也就越来越高。我们最好是跟每个平常人都依样,但我们比他们还差,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个名号。
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修行者,但是你修辞悲观,例如你是一个母亲,对儿子女儿有同样的慈悲,所以没有任何的分别,在两者之间也不会做什么样的判断。虽然这种慈悲是非常粗浅的讲法,但你仍可看出平等性在这里面。然后把这种慈悲扩大,扩及配偶、朋友,慢慢地你的慈悲就扩充了,而会渐得平等的观念。你的儿子也许会忤逆地打你,也许你的女儿对你很孝顺,但实际上你并不很在意,对他们两个都很喜欢。在这种情况下,便达到了一种平等。你看到美好的东西,就会感到很愉快,看到一些可怕的客体,就认为它是一个可怕之物;但是因为你从慈悲那里的得到一种感觉或观念,所以不会有像前面那样把一切东西都压平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慈悲就是当我们看到另一个人在受苦的时候,替他觉得很难过,那是第一级的慈悲。第二级以上的慈悲,实际上不需要一个个体正在受苦。如果你看到两个客体,一个可能正在受苦,而另外一个可能没有,以第一级的慈悲来说,你对不是正在受苦的众生就没有慈悲。所以第二级的慈悲是不需要什么客体的,它没有慈悲的对象。
但这两种慈悲仍是制造出来的,必须有人告诉你,需要避免那些使你不慈悲的影响。需要跟着你的老师或任何带来慈悲的环境。这样慢慢作的时候,最后会达到一种情形,就是不太需要捏造的一种慈悲,慢慢的也会有一种不捏造的状况或境地,到那时就没办法分别什么事慈悲,什么是空性。以上是对慈悲一个简单的介绍。
而如何修这种慈悲呢?可以建议你做一些简单的事,不要让修行慈悲的方式程序化、规律化生活的一部份。举例来说,你如果定了一个规矩就是只有在每天早上修行的时间,或去寺院里的时候才好好的修这个慈悲观,这样会使你的慈悲越修越少。这并不是说不需要有这样修行的时间,你应该有这样特定的时间去修行词悲观;但不要让这程序或节目表成为慈悲观的主人,让它管住了慈悲。
不要只在当你看到某人正在受苦时才有慈悲,因这样做很容易忽视了现在并没有受苦的那些人;就算你不知道怎样修慈悲观,也应当尽量在每天早上或晚上或每一分钟里记得慈悲或念「慈悲」这两个字。而如果觉得念「慈悲…慈悲」没有什么加持力,可以念观世音菩萨的咒(嗡、嘛、呢、呗、咩、吽)观世音菩萨的咒基本上讲的也是慈悲。
修慈悲观的方式不应该只想说你可以给别人多少东西,或者能从别人那里受多少东西。或者能从别人那里接受多少东西。其实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给别人或从别人那边接收到的,也没有什么目标,总括来说是没有目标也没有极限的。用慈悲做你所有问题最究竟的答案,用慈悲来解决你所有的问题,陀时也像前面讲的,应境可能处于使你易于产生慈悲观的环境里。如果你是一个大乘的修行人,应在前面讲的以外加上修菩提心,这样子菩提心究会使所修的慈悲成为成佛的原因,这时候你甚至不会想到自己怎样去成佛。
修行慈悲并不表示在形式上要坐下来必上眼睛。很多时候不管你是和别人在一起,或单独的,保持一分钟的安宁,然后想一想慈悲,这有很大的帮助。修金刚乘仪轨的人,当在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本尊的身体永远在提醒你记得慈悲这件事。身为一个初学佛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认为慈悲就是对一个受苦的众生觉得非常难过。当然,这在某种程度来讲也算事部份正确,不过在究竟上来说并不是这样。
你有没有听过无着的故事?他是一个伟大的论师,也是写下弥勒五论的作者。
无着曾非常努力弟修弥勒菩萨法,他希望之少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现象,或者得到一个好梦,或者真正的看到弥勒菩萨。但三年后什么也没发生,他觉得有很大的挫折感,于是就出关。在路上看见一个老人在弄一铁棒,他就问那老人:「你在做什么?」老人说:「我要作一根针。」他终于把那根铁棒摩成一根针。无着想,对于世间法如作一根针都有人肯花一辈子的时间,那我想见弥勒菩萨当然是更好的一件事,所以他就赶快回去继续闭关。
又三年下去了,连好梦也没得一个。在三年后,他又觉得很挫折感,于是又离开了。在路上看见两个人用水泼在石头上,就问他们在作什么,他们说:「这山档在我们加前面,我们看不到太阳,所以想把这山弄低一点。」像这立的是一在发生。
十二年后,他真的决定放弃闭关,出来在路上走,碰到一条狗,那只野狗刚刚生了一堆小狗,因此有半身都在写里面,母狗极小狗都有很多苍蝇在叮牠们。当他看到这个状况,慈悲心升起来,想如果把这些血弄干净,则这些苍蝇、虫子都会死,但如果不做,这些狗会死。后来想一个主意:他要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就到一个店里,拿仗和钵相主人换了一把锋利的刀,从大腿割了一些肉下来,当他要把小昆虫都拿起来的时候。深怕会把牠门弄死,于是就用舔的,用舌头把把那些重都拿起来。当他把眼睛闭起来,把舌头身出来,想把那些虫子舔起来时,却什么东西也没有碰到,只舔到土。然后他把眼睛睁开,很感动地抱住弥勒菩萨,立刻就哭起来,很感动地抱住弥勒菩萨的脚说:「十二年了,我天天向你祈祷、供养,莲一个影子也没看到。」
弥勒菩萨说:「并不是我没有在你身边,我一直在你身边,只因在你身边,只因为你有很多业障,这些障难事没办法用这些咒和空观来清净的。」那些你所看到正在磨缝一针、泼水的人,实际上都是我。这一次你有这样的慈悲心,他清除了你所有的障难,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如果你不相信我所说的话,可以把我放在你的肩膀上,带我到成里去。 」
于是无着菩萨就很高兴地把弥勒菩萨带到城里去,在街上大叫说:「现在在我肩膀上的就是弥勒菩萨,你们不要葬失掉这个机会,赶快来看!」每个人都笑他,有的人看见一只身上都是血的死母狗。这些人他们的恶业还算比较少的。还有一个老太婆看到弥勒菩萨的两只脚。
一般人好象误解了信心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事不一样的。自我是当你想你是这样,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时候;信心是你认为你是这样,而实际上你真的是这样的时候。所以说我的见解是错误的,信心是对的。我们必须发展出信心,除非具有正常的概念或了解。
佛教里有很多种修行方法,在大乘里有皈依,有修菩提心;在小乘里知道痛苦可能被止息、有佛性的概念;在金刚乘里有自观为本尊,同时观想坛城,有上师、对上师的信心。实际上对上师的信心,并不是为了让上师高兴或满足,而是要发展我们信心,就是我们现在要谈的。
第一要接受「我们都有佛性」的观念,但这有点困难,因为可能需要经过很多理论上的学习来了解什么事佛、为什么我们有佛性。若不能接受这种程序,至少必须能接受自己的烦恼可以被清净,可以被改变。只要有足够坏的影响就可以变坏;有足够好的影响就可以便好。每天你有一千种不同的情绪产生,也许你修时二年了,仍觉得没什么结果,就会怀疑所修的这些法有效没效。因为没信心,不只是对佛法或上师没有信心,主要是对因缘果没信心。
有一次我问我的老师:「我修了这么多年,好象也没有什么很好的结果」我的老师说:「哦!这样是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证明因缘果这关系真是有效果。」
这很有道理,为什么他这样说呢?他的意思是说你修的时间这么短,例如你想要耕一快地长出庄稼的情况非常小。你花的力气很少,也许只在睡觉时丢几立种子出去,就去问园丁,我那庄稼什么时候才长出来?这表示你不重视因果间需要时间、条件才能发生。
你想想看,我们造恶业造了几百万生了,而修了几年了呢?就算我们在修行的那几年,知道不要去做坏事,可是还是做了很多坏事。所以,若你想要有一个结果很快出现,这对因缘果来说实在很不公平的一件事,但若因缘正确,稻米仍是会长出来,虽然我们只用一点点水,也不很花功夫,还是会长一点点稻子出来,即使你曾做过很大、很多的恶业,只要你肯修行,还是会有效果的。
我们都可以被改变,例如我们的贪、嗔、痴,这并非一下就出现,因我们曾好好弟学习过它们,受过各种欲望的灌顶的三昧耶,所以我们是非常完美的欲望修行者,在欲望上,我们都有足够的程度可以为别人灌顶。同样的逻辑你就可以知道,如果我们被欲望的环境影响而产生欲望,同样也可以被慈悲的环境、情况影响而产生欲望,同样也可以被慈悲的环境、情况影响而产生慈悲,只因没给后者较多的机会。
就像我常讲的,你为何会去洗衣服?因你知道 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洗衣,就可以把衣服洗干净,若认为一件衣服脏了就是永远脏的,则没有人会去洗衣服。我们目前都是上师教导如何去洗衣,很多书、信息告诉我们怎么去洗衣服;同样的我们也是可以被洗净,这是信心的层面。如果你想把他提升上来,在那种情况下,不但要认为己可以洗净;同时别人也是可以被洗净;若想再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就是必须了解衣服和污垢本来就是两样的东西。污垢是暂时性的,然后我们慢慢会对别的众生产生净观。
第二曾以上的信心或许并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上师。很多人认为上师是很高上的人?因身为一个人,但不一定是那样,为何我们须认为上师是很高上的人?因身为一个人,我们很习惯去接受别人的各种命令或影响;纵使你不信教,不相性一切的事情,但你相信自然,还是被人影响,而接受别人的影响。所以在此情况下,我们最好有一位上师来做好榜样。而把这个人看做清净、神圣的,就像一面镜子,慢慢的,每天对这镜子看,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也是很清净的。
但问题是现在的上师通常只能被你看几天,他们只给一些开示,然后赶快就走了。在那种情况下,他给你的答案永远都是一般性的,所以从他那里得到的永远是一般性的概念。这就等于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若你每次生病都同一个医生师,慢慢地就知道你是什么样体质的人,知道你生什么并,所以应该设法看这种医生。
例如你患头痛,认识你的医生会告诉你不要吃头疼的止痛药,因他知道你的身体不能接受这么多化学的止痛药;像我门外来的人波切就好象外来的医生,如果你问他头疼该怎么办,他只有一个答案;吃止痛药。因这是一般的知识,因为以一个个人而言,他根本不知道你是谁,所以有一个个人指导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座很多有你们的师父,但这并不表示在座没有一位指导师父的人,要赶快像捞鱼似的赶快去捞一个。也许应该先增加你的知识,先分析一下不同的上师。
然后再决定接受那位上师,例如你跑到一个上师那边,他给你一个答案,你觉得蛮舒服的,过了一阵子,对他有点厌烦,就想出去在探寻一下,然后又到另一个上师那边去,这样你永远学不好。我曾到某个中心,那中心有一个人告诉他:「我的根本上师是某人,他是非常好的一位上师。」他跟每个人都这样讲。再看到同样一个人时,那个人以换一个佛教中心和别人在一起,他又重复同样的话,只不过换了不同的上师,希望大家不要这样。
转载自 殊胜的成佛之道龙钦心髓引导 第三世宗萨钦哲仁波切 黄英杰翻译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