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论坛(正式文章)>>数字化发行带来冲击传统唱片业面临瓦解

主题:数字化发行带来冲击传统唱片业面临瓦解
发信人: adking()
整理人: KGB(2000-01-20 13:16:46), 站内信件
唱片工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已形成了一整套
完善、严密的体系,通过它的运作,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娱乐、消遣的机会和方式
,同时它也创造并引导着各种流行文化和艺术。随着今年加拿大“西格拉姆”公
司兼并了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宝丽金集团,五分天下的格局确定,它更加稳固、
坚实,无人能撼动它。事实也确实这样,几十年来,它经风历雨,度过一次次经
济萧条和自身的衰落,它都顽强地坚持过来并壮大规模。

但是,有谁能想到,在这个最牢固的商业体系中,在美国经济持续的高增长中,
在人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时,却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威胁,这
一威胁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唱片业的瓦解。而制造这一威胁的“魔鬼”就是在全球
方兴未艾的互连网络。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对网络革命所产生的飞跃有充分的估计和心理准备,甚至比尔
.盖茨,他也是在乞丐向他行讨时发现连要饭的也有电子邮件才受到启发。网络革
命对人类社会来说不仅仅意味着进步、飞跃,同时,它还要改写,以重新确立政
治、文化、经济体系。这意味着人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以适应来临的数字
化时代。现在,人们常常爱说这样的话:在数字化时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唱片工业就是在这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时代受到解体威胁的。


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艺人
 

人们都还记得“王子”这位摇滚歌星,他在80年代与迈克尔.杰克逊平起平坐,这
位才华横溢的歌星在80年代的唱片《1999》、《紫雨》、《时代的标志》和《爱
与性》等都卖出了数百万张。都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不再受老板的恩宠,他
写了1000多首歌,可是他的东家华纳兄弟公司不愿给他出版,即便出版也不愿在
宣传上多投入一分钱。于是,他在脸上刻上了“奴隶”一词以表示他对华纳公司
的抗议,并把自己改名为“艺术家”。终于,在1996年,他结束了与华纳公司的
合同,通过网络来销售自己的唱片。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另一个摇滚歌星戴维.鲍伊的身上,去年他在巡回演出时创作
了“说谎”(Telling Lies)这首歌,但Virgin美国公司却觉得这首歌不会带来
太多的利润而来无意出版它。为此,鲍伊免费把这首歌放在网上唱片店N2K的主页
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20万人下载这首歌。

革命总是发生在矛盾最深、环节最薄弱的地方,唱片业的矛盾焦点在哪儿?艺人
与唱片公司,他们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创作、出版自由和版税分配上。唱片公
司总是先给你一摞厚厚的合约,然后再跟你谈什么音乐、艺术,这样的情形艺人
们早就习以为常,因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你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几张唱片,
出多了不行,出少了也不行,“艺术家”就是因为想一次出版四五张唱片而与公
司产生矛盾的。还有,音乐该是什么风格,不是由艺人完全说了算的;还有,第
一张唱片卖不到一定数量的话,第二张会受到哪些限制;还有,你只能从每张卖
出的唱片中提取规定的版税,除此之外不要有非分之想;还有……还有很多我们
认为十分合理的条款。没有哪个艺人敢对经过千锤百炼和实践检验的唱片业规矩
说“不”,在传统唱片业操作的时代,这些都是真理。但是,在数字化的网络是
代,以人们却看到了一个新希望,那就是,把歌曲放在网上,让唱片公司的“真
理”见鬼去吧。

所以就出现了“艺术家”和戴维.鲍伊通过互联网传播音乐的行为。我们确实无法
否认任何一张唱片合约的合理性,它是维系唱片工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没有这
些规矩,唱片业也就无从谈起。但这是过去,在数字化时代,这些可能都是错误
的,因为新的生产力决定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存在,商品交换的关系发生改变。简
单地说,艺人们可以直接或通过中介把唱片卖给歌迷,根本不需要唱片公司做什
么。对于以往艺人因创作或风格走向与唱片公司发生的矛盾,要么屈从公司的旨
意,要么走人。现在艺人可以到网络空间寻求真正的自由,这是一次人格的解放
。还有那要命的版税问题,一般情况,艺人只能从每张唱片中提取15%的版税,
其余的部分分散到唱片业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果通过“数字化发行”(digital 
distribution),艺人至少可以得到50%的版税。自由与金钱是每一个人都想得
到的,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所以,在进入数字化时代,那些合情合理的唱片合约顷刻间就变成了残酷的剥削
,为了夺回自己的权利,艺人们将掀起一场造反运动,会有越来越多的艺人走进
网络空间,而这场运动可能直接关系到唱片工业的生死存亡。

二、数字化发行的优势在哪里?
 

何谓“数字化发行”?简单地说,它就是通过网络空间渠道,以数据传输的方式
销售产品。人们是通过接受比特(byte)信息购买产品。换句话说,你听到的音
乐不再是以磁带或唱片为载体,而是电脑中的一个数据单位:字节。你可以把歌
曲下载到你的硬盘里,然后再欣赏它。目前,数字化发行还有另一层意思,即通
过网络渠道购买磁带或唱片。

传统销售方式确定了唱片工业的体系,一张唱片的出版要经过创作、录音、加工
、设计、包装、批发、运输、销售、统计和回款等诸多繁琐细节,周期长、成本
高、风险大等弊端显而易见。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
短周期,但效果甚微。相比之下,数字化发行就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当歌手把
唱片录制完毕后,就可以直接放在网上,然后购买者便可下载聆听了。在购买者
下载的同时,销售者就可以马上通过信用卡转账方式收回资金。还有什么比数字
化发行更便捷、迅速呢?更重要的是,成本降低了,价格也随之降低,购买者可
以花很少一部分钱便可得到他想听到的内容。由于流通环节少了,减少了利润分
流,歌手可以拿到更多的版税。

数字化发行还有一个特点是:经营者可以掌握上网购买者的详细资料,当20万人
上网下载戴维.鲍伊的歌曲时,经营者便掌握了这些人的详细资料,这是一笔财富
,这些人是可以抓得住的潜在市场。这对以后进行网上经营时可以更具针对性,
减少盲目性。N2K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1982年创建著名的GRP唱片公司的拉里.罗
森(Larry Rosen)说,“如果唱片公司通过一个艺人卖掉上百万张唱片的话,当
他再出版下一张唱片时,公司要为这个市场化费同样多的钱。但是如果你有这一
百万人的名单的话,那么下一张唱片就可以为这个市场少花很多钱。那么这就是
现在互联网可以做到的──一种可以确定购买者并可以得到他们信息的方式。”


三、网上市场有多大? 

既然数字化发行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完全放弃传统发行方式
呢?否。根据美国有关部门的统计,去年美国的音乐产品的销售中,通过互联网
销售的总额只占整个销售总额120亿的0.03%。去年8月份,“艺术家”曾立誓通过
互联网专门销售自己的多媒体CD光盘《水晶球》(Crystal Ball),但是稍候却
被迫通过传统的销售方式,通过诸如Musicland和Best Buy这样的唱片店销售,“
艺术家”称《水晶球》通过网络总共卖出25万张,并宣告试验成功。但是25万张
对“艺术家”来说只是他以前唱片销量的1/10。一位大唱片公司的执行官称“艺
术家”的这种行为是“一场灾难”。

现在全球大约有80000个音乐站点,从主流电台到歌迷站点再到诸如N2K、CDnow以
及Tower Records这样的唱片零售商,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销售唱片。纽约的Jup
iter Communications LLC统计公司估计,到2002年,在线音乐产品的销售额会从
去年的微不足道的3700万美元增加到11.4亿美元。甚至连唱片业的执行官们也认
为网络扮演着扩充全球市场的功能,同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数字化销售的时代的
到来已不可避免。

就目前情况而言,阻碍数字化发行的问题有这样几个。

一、消费习惯问题。现在只是网络革命之初,大部分人对网上购物还不太习惯,
人们习惯于眼见为实地货比三家,而不适应通过点几下鼠标来完成一次购物行为
。网上销售公司的信誉也是消费者关心的。

二、计算机普及程度。尽管传统销售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但经营者尽可能地让自
己的产品遍布每一个角落。而数字化发行则必须依托计算机网络,可以说,计算
机网络的普及程度是决定数字化发行市场大小的关键所在。

三、技术瓶颈问题。由于数字化发行通过数据传输方式来完成,那么传输速率的
大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支出多少。当在线公司开始通向数字化发行的道路时候,
他们仍面临许多技术问题的阻碍,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带宽,就目前的带宽,如
果用28.8速率的调制解调器下载一张36分钟长的CD的话需要至少2个小时。尽管现
在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电缆调制解调器和数字化订阅线,但这一技术目前还不能
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那些最雄心勃勃的通过网络空间向听众提供音乐的虚拟唱
片公司也承认网络销售也仅仅是唱片销售的一种补充方式,无法替代传统的销售
方式。同时一些唱片业的观察家认为,数字化发行如果要与大唱片公司相抗衡还
需要一个漫长的路程。

“这是必然的趋势,但这不是威胁。”福雷斯特研究公司的高级分析员马克.哈迪
说,“在大众市场接受这种销售方式之前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哈
迪指出:“唱片业仍被那些拥有绝大部分流行音乐艺人合同的大唱片公司所控制
,即使这些艺人从今天开始都迁至网络空间并能稳定下来,仍需要几年的时间。


许多在线公司──包括AT&T公司的a2b、“脆音”公司、音乐连线公司、N2K公司
和“非常网络”公司都希望增加网络传输的带宽,以刺激消费者通过互联网的方
式满足自己的音乐需求。

四、网上销售方兴未艾,虚拟唱片公司已经出现
 

尽管数字化发行面临许多问题,但这不会阻止人们对它的兴趣。作为更现实一些
的“准数字化发行”实际上早已遍布互联网了。从较早出现的网上唱片店CDnow、
N2K到最近网上最大书店“亚马逊”开设在线唱片销售业务,都说明网上购物已是
大势所趋。

新的在线音乐公司正试图建立一个人们喜爱的、经常出没的虚拟空间,诸如像N2
K的Rocktropolis、Jazz Central Station和Classical Insites这样的网站,乐
迷们可以聊天、获悉新出版信息、聆听样片、观看音乐录像、通过邮件订货或者
下载音乐。与此同时,Encino公司的ArtistDirect LLC有一个最全面的艺人目录
,允许人们直接与艺人的相关网站连接购买唱片和相应的产品。除此之外,Soni
cNet、《滚石》杂志和MTV的类似的网站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

N2K公司由几个唱片业的“退役”人员发起,他们看到了唱片业转变的时机并不失
时机地从这些大公司手中夺去了一部分市场。举例来说,N2K Encoded Music公司
是由传奇制作人菲尔.雷蒙(Phil Ramone)牵头,他曾为比利.乔尔、保罗.麦卡
特尼和弗兰克.西纳特拉等许多歌星制作过白金销量的唱片,N2K的人并不多,但
希望以更富创造性的自由的诺言吸以知名和不知名的艺人加入进来,与歌迷建立
一种更密切的联系和分享到更大一步分的利润。

虽然N2K通过网络销售的价格很低,但可以给艺人支付接近50%的利润,而非15%
的标准。与唱片店里销售上百万张的唱片相比,在互联网上,他们也许只能卖掉
几千张,所以对流行歌星来说还不算是大买卖。但在线公司的交易额在未来的几
年里将会显著地增加。为了能拉到更多的顾客,N2K已经与拥有1200万用户的“美
国在线”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独家音乐零售合同。

“我认为艺人们现在已作好了上网的准备,”拉里.罗森说,“现在的障碍就是市
场的大小,但它的范围会不断扩大,同过去相比,艺人们将起到更大的作用,他
们将更加喜欢没有约束的代理商,没有约束性的唱片合约的限制,我认为这将导
致唱片业的重组。”

下一步,我们将看到另一种唱片操作模式──网上虚拟唱片公司。作为一个艺人
,将来除了不会看到那讨厌的唱片合同和公司老板的难看脸色之外,可能在录制
唱片的过程中连录音棚都没有必要进。网上录音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只
需一台计算机即可。

网络的低成本意味着唱片公司不需卖掉更多的唱片即可挣到钱而且比唱片店更准
确地对准他们需要的听众。而且新的技术使音乐录制正变得越来越便宜,一支新
乐队根本不需要昂贵的录音费就能用一台家用计算机制作一张高品质的唱片,然
后把它放在诸如“互联网地下音乐档案处”之类的站点,歌迷们便可以直接购买
了。现在,音乐家也能直接通过互联网录制唱片,像雷蒙这样热衷于技术并最早
在电影中使用杜比环绕声响系统的人,相信互联网将同样会证明能给新艺人带来
更多的好处。他为弗兰克.西纳特拉制作的Duets I和Duets II两张专辑就首次采
用光纤系统录音技术──现在可以真正做到音乐家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录音。具
体一点,就是艺人在录音的时候根本不需乐手到场。如果你请埃里克.克拉普顿弹
奏一轨吉他,可他英国,而且晚上还要为女王演出;你请的鼓手远在南非;贝司
手正在意大利度假……放在以前,你只好重新确定时间表,现在没有这个麻烦了
,你只要把意思传达给每一个人,通过网络把你的录音传给每一个人,一切便OK
了。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你不仅省下乐手往返的交通、食宿费,还可以省下出租录音
棚的费用,还能缩短录音周期。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一些录音棚会被迫改成炸
鸡店,那些靠设计唱片封面谋生的人也会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唱片这一载体而不得
不到炸 鸡店里打工。一些评论家曾抱怨通过互联网传播音乐将加速唱片作为一种
艺术形式的衰落,但是互联网的热衷者认为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成一张
唱片,这样他可以回避那些平庸的歌曲。

70年代著名制作人托德.朗格伦(Todd Rundgren)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直接向乐
迷销售自己的音乐了。朗格伦雄心勃勃地建立一个网站为他的歌迷提供各种各样
的“包裹”,你只要出60美元便可以下载和预览他的新作和音乐录像、聊天并给
朗格伦写电子邮件,听他的在线现场演出和在他的传记出版之前阅读到自传的部
分内容。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拿起电话,“嗨,是斯汀先生吗?我的一首歌缺一个高音部和
声,想请您试试,稍后您会收到我的邮件,回信时请把您的银行帐号告诉我,我
会把费用支付给您的。”

“互联网是在下个时代学习音乐的地方。”拉里.雷蒙说。“对现在成长的艺人来
说,它是一个伟大的地平线。年轻的音乐家不再认为互联网是什么新玩意儿了。
他们可以在舞台上与歌迷交流,又可以在家中通过计算机与歌迷聊天。这都将是
令人激动的事,这就像我们当年从第一部发明的电话中听到声音一样。”

五、唱片公司在行动,先确定个标准 

既然数字化发行会对根基牢固的唱片公司造成致命的威胁,显然他们不会坐以待
毙的。不过,从现在来看,他们似乎还未意识到数字化发行的后果,似乎只看到
互联网仅仅是另一个销售工具而已。宝丽金集团的一位副总裁就不以为然,认为
这不过是个噱头罢了:“有些企业家会有些伟大的想法,但是像什么‘唱片公司
可以休矣,下面该轮到我了’之类的言辞只不过是让冒险的资本家给他们提供金
钱的漂亮想法而已。”

不过,大公司确实开始了行动,BMG已经建立了一个在线唱片销售网站,比如有关
城市音乐的Peeps Republic,关于另类音乐的BUGjuice和关于乡村音乐的TwangT
his!。最近,全美最大的独立唱片公司“白金娱乐”将开始邮寄他们的一份有12
000首歌曲的目录,该目录从60年代的“海滩男孩”到皇家交响乐团。在他们的网
页上,人们可以立即下载这些歌曲,同时他们还在线销售一个200美元的左右的可
刻录光盘驱动器,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压刻自己的唱片了。同时,韩国汉城的Sa
ehan信息系统公司已经推出了一个售价499美元的便携式唱片播放设备MPMan(类
似Walkman)。不论你合法还是非法从电脑中还是MP3网站上得到的音乐,都可以
用它来听比普通唱片容量多出一倍的CD唱片。

“我认为大唱片公司已经感到了地位被动摇。”Headspace公司创建人、首席执行
官托马斯.多比.罗伯逊说,该公司曾为互联网研制新的音频技术。

“我们不是争论互联网是否能产生销售这个问题,”BMG娱乐公司北美分公司的负
责人凯文.康罗伊说。“我们已经转变策略,我们现在探索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方式
。”

自称网上第一家“专门为唱片工业需要”的Liquid Audio公司已经与BMG和其他近
50家独立公司签订了使用他们网上发布音乐的软件,他们的竞争对手a2b声称已开
发出高质量音响效果产品并且于最近提供给Atlantic唱片公司和Tower唱片连锁店
。如果大公司与发展他们的网上业务时,也会与诸如RealNetworks或Microsoft公
司合作,源源不断地提供他们的音频和视频制品。

戴维.鲍伊很聪明地能够拥有他的唱片版权,因此他可以在线提供整个唱片的目录
。但“艺术家”则不那么走运,他要求华纳兄弟公司交出他的母带并想乐观地把
它放在互联网上,因为他的可爱的歌迷需要这些。但却被华纳公司拒绝,因为大
公司通过电子邮件简单地邮购他们的旧唱片目录销售唱片就已看到网络是一个赚
大钱的方式。网络也允许他们挖掘出更多的储藏并出售这些东西,即使是不流行
的唱片。

但船大了便不好调头,控制着唱片工业的大公司能否迅速地改变策略?随后的几
年中能否适应技术革新、敏捷快速的小公司、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腹牢骚的艺人吗
?肯定不会,很多问题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他们只能在一定的规矩下来完成。
唱片业很有可能面临自80年代初期CD替代乙烯唱片以来的又一个混乱期,这次是
风险更大的赌博,且赌注更高。

大公司做事总是要顾全“大局”,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要确立一个数字化发行的
标准,就像他们当初确定唱片业的标准一样。美国唱片业协会认为必须得到网络
服务商、网络设备和软件厂商、电话公司、电脑业和电缆业等共同承认的一个标
准,但这个计划未免太庞大了。如果等这套标准出台的话,大概艺人早就跑光了
。唱片业协会在今年5月的知识产权简报中也不得不承认:“当其他工业拥有遍布
世界各地成百上千的技术工程师和专业产品时,唱片行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


这个标准肯定会有的,问题是以谁的利益为主,如果艺人从中 得不到更多的利益
的话,那么他们可以完全到网上自立门户。他们早就看到未来的曙光,在他们的
眼中也有另一套标准,谁不想多瓜分一点120亿美元的唱片业大市场。

如果说现在大唱片公司还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他们还能控制大多数合同没到
期的艺人,他们还有庞大的唱片销售渠道。在数字化发行没有完完全全到来之前
还能“站好最后一班岗”,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优势也没有了。

六、版权杀手锏,绝地能否逢生?
 

最后,大唱片公司只好拿出惯用的杀手锏──版权。至少现在他们会认为,数字
化发行在棘手的版权问题解决之前不会有任何进展。唱片业协会发言人蒂姆.赛茨
(Tim Sites)说,“在版权作品放在网上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理由确信它将受
到保护。”律师麦克米兰(McMillan)也说:“互联网开放的,但由于侵犯版权
问题它也会造成许多麻烦。”

唱片公司估计每年因盗版使他们损失了3亿美元,尤其是最近几年的把磁带或唱片
通过MP3压缩技术将其放在网上,这种行为现在已遍布互联网,MP3压缩技术对视
频和音频文件的压缩比例相当高,压缩后只有原文件的1/10至1/12。现在有许多
软件和硬件都能把普通唱片的或磁带中的音乐转换成MP3格式,任何人都可以轻而
易举地做到,然后把它贴在网上供人下载。同时有许多播放这种格式文件的软件
,如Winplay和Winamp等,这样的软件在网上也遍地都是。

版权对那些跃跃欲试地想把自己的音乐放在互联网上的艺人来说确实很棘手,他
们不会因为获得没有合同限制的录音而放弃对金钱的需求。在数字化时代,版权
的保护变得格外脆弱。甚至有很多学者认为,网络迟早有一天会成为知识产权的
葬身之地。BMG公司的康罗伊说:“因为现在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数字化
发行模式还不能实施,”。

但N2K和Platinum两家网络发行公司认为唱片业协会是在胡说八道,大公司利用水
印技术保护版权已经存在,只不过是他们行动太落后罢了。这两家公司说他们已
经在数字化发行的产品中嵌入了只允许那些花钱购买的人听的“nonaudible ”保
护版权水印技术,这些水印措施是为了防止购买者下载后再次免费贴在网上,一
旦再把这些东西贴在网上,那么同时也就把自己的信用卡号码等内容贴上去了,
谁愿意干这种蠢事呢?

现在唱片公司在谈论版权问题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版权问题解决了,艺人们
更愿意自投“罗网”了。看来唱片公司还是在传统思维方式下看待这一问题,他
们现在该做的是,如何把庞大臃肿的唱片工业转变成对艺人更有吸引力的虚拟唱
片公司或代理商。

七、谁的未来不是梦?
 

互联网能从根本上改变艺人、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写发现、创造和
欣赏音乐的规则,改变唱片工业利润分配以及处理作品版权等规则。这场革命具
有划时代意义,它直接影响着你欣赏音乐的习惯和购买音乐的方式。

那么,谁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是现在的唱片公司还是想造反的艺人?至少目前
这个问题还没有准确答案,至少这个问题在美国争论的不可开交。但是有一点可
以肯定,一切都将以消费者的利益为转移,消费者会越来越追求廉价、舒适、简
单、快捷的消费方式。谁能做到更接近消费者的需求,谁的未来就不是梦。

(摘抄)

--
世俗中的另类!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10.28.3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