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摇滚音乐>>论坛(正式文章)>>向大师致敬

主题:向大师致敬
发信人: adking()
整理人: KGB(2000-01-20 13:16:45), 站内信件
唱片业赖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它作为一种工业能更大程度地给本身带来更多的利
润,而这利润的获得是它能制造出更多的在市场上换来金钱的唱片。如何让唱片
在市场上更快地换回金钱,这是商人们每时每刻思考的问题。作为主要面对青少
年市场的唱片业,它能坚持的原则就是这些唱片必须符合他们的口味、心态,而
且还要不停地为换花样地坚持这一原则。

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课题,它必须是具有目的而不是想当然地炮制,它必须经过
严格地预测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一种计划在市场上的可行性,在万无一失
的情况下如法炮制,稍有一念之差,就可能前功尽弃。

但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即使是科学的预见和分析也达不到绝对的程度。因此在唱
片界经常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有些为市场抛售的唱片往往没有市场,而某一种风
格的歌曲莫名其妙地流行起来,某一种形象的歌手突然受欢迎起来,某一种形象
的歌手及其一种风格的歌曲成了热门,进而成了一种时尚、潮流。

对分析家、评论家来说,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判断、分析力去解释,总结出
一种现象出现的背景(社会的、经济的、人文和乃至人为的)及前因后果,他们会
讲出许多各执己见的道理,他们很容易解释、分析“英国入侵现象”、“朋克运
动”、“非主流现象”、“不插电风格”……等等。而对于另一方面——在不知
不觉中制造出这种现象那种运动的唱片业来说,尽管他们在事先分析、预见工作
是很完善的,但结果总要超出他们的想像。在科学的预测之后总是没有把握地冒
险行动。实际上唱片界从未有过在这一种潮流出现之前预示到它要发生。他们总
是在围绕着“利润”的前提去制定自己的计划,在某一种现象由于唱片界与社会
发生的多种行为造成之后而利用这种现象大捞一笔而已。

当唱片商发现某一种唱片在市场上非常走俏时,出于利润指标的压力,他们首先
考虑研究的不是为什么它会走俏,而是如何炮制出第二张类似这样但又不完全是
这样的唱片。如果他们做了,并确实达到了预想的经济效果,那么肯定就会有第
二家、第三家……步其后尘。这样,一种所谓的风格、现象、潮流或是运动就出
现了,而这时传媒肯定会加入进来推波助澜。当这种风格、现象被炮制得市场趋
于饱和状态时,它不再成为流行音乐所特有的时尚、潮流、新奇或时髦的标志时
,那么它就会被另一种现象所替代。于是一种有规律性的商业行为在循环往复。
聪明的唱片商十分清楚为某一种风格、现象炮制出的唱片会在何时达到最受欢迎
的程度,何时受到冷落,并把一张张如法炮制的唱片向股票一样不失时机地抛售
出去,从中渔利。

唱片工业的这种做法,最终给我们带来了应接不暇的潮流,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
或是千篇一律的流行音乐,这也是唱片维系自我生存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但本文所要谈的并不是前面的这个话题,之所以费了这么多笔墨,只是借此想说
明下面的这一个话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欧美乐坛出现的一种向大师致敬的现象


向某一人物致敬,这个人必须是在某一领域有着特殊的成就和贡献并有着重要的
影响和地位,这些人往往是大师级人物,值得人们去致敬。

唱片界在90年代曾出现过翻唱之风,随后又出现“Unplugged”(不插电)之风,这
两年最热闹的除了另类音乐胡作非为外,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向大师致敬了。唱
片界向大师致敬,就是开一场音乐会或出一张唱片向前辈人物表示怀念和敬仰,
而最终总是要通过演唱一些被致敬了前辈的歌曲,制成唱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极简单的纪念行动,并带有很浓重的人情味,或表现出一
种人性的美德。但这美德的背后,却是极直截了当的商业行为。

我们分析一下这两年出现的“向大师致敬现象”。

首先,今天确实该向大师致敬了。流行音乐发展了四五十年,有多少歌星沉浮起
落,但总有些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几十年前的音乐,即使用最先时
的录音技术和技巧也无法再现它最初的神韵了,这使人们难免不对那些过去的音
乐,过去的时代,过去曾独领风骚的人物产生怀念之情,向大师、向前辈致敬很
符合人们的怀旧心理。

其次,向大师致敬是90年代初翻唱之风的另一种翻版。在唱片业进入90年代后,
翻唱之风日盛。其实翻唱一直是欧美唱片界商业行为中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欧美
唱片公司有一个A&R部门(一个负责艺人和曲目的部门)是专门负责让歌手翻唱再版
唱片的机构。但进入90年代,翻唱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密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创作上的匮乏,唱片公司在市场上找不到方向的结果。因此,更多的时候
,用翻唱来搪塞消费者。但这种现象不能永无休止地下去,时间一长人们就会生
厌,因此,要变着花样地翻唱。无疑,向大师致敬成了一种很符合潮流又能掩饰
创作匮乏的商业手段。

再次,向大师致敬在市场上的可行性。老歌新唱,总会搞出点新意思来,更何况
还打着致敬的招牌。往往向大师致敬的唱片都云集各路精英,各显其能,这本身
就很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在市场上也必是能刺激消费者,虽然它不像一张热
门唱片那样走俏,但也绝对能保证其赚到足够的利润。

向大师致敬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推出来被致敬了大师是何许人,由于资料
所限,笔者无从查考,但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倒可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向大师
致敬的唱片。

“A Tribute to Woody Guthrie”。这是笔者听到的最早的一张向大师致敬的唱
片。Woody Guthrie,美国民歌运动之父,他出生于1912年,他是一位诗人,歌手
,一生中给人留下了上千首诗,上百篇文章以及一种生活方式。他被称为“美国
杰出的民谣作曲家”、“一位不出声的荷马”、“和沃尔特.惠特曼一样伟大的人
物”。在他的影响之下,才出现了Pete Seeger、Bob Dylan这样伟大的民歌手。
1967年10月,这位伟大的人物与世长辞,1968年1月2日,为纪念这位“民歌之父
”,当时最著名的民歌手走到一起,在纽约的卡内基演出大厅,举行了一场音乐
会,当时参加演出的有:Judy Collins、Bob Dylan、Jack Elliott、Arlo Guth
rie、Tom Paxton、Pete Seeger等。在两年后,1970年9月,包括第一次纪念Woo
dy中的Jack Elliott、Arlo Guthrie、Pete Seeger以及Joan Baez、Country Jo
e McDonald、Earl Robinson等民歌手在好莱坞又举行了一场纪念Woody的音乐会
。两次音乐会都以演唱Woody的名曲为主,最后,这两次录音合并列一起,制成唱
片,于1972年出版发行。这是一张名副其实向大师致敬的唱片,那些受过Woody熏
染的新一代民歌手,带着崇敬之情参与了这两次活动,这张唱片十分值得收藏,
一方面它汇集了当时最著名的民歌手,另一方面,他们唱的都是Woody的名作,如
“Hobo's Lullaby”、“Jesus Christ”、“1913 Massacre”、“This Land I
s Your Land”等。

“Roots of Rhythm and Blues:A Tribute to the Robert Johnson”。这又是
一张值得收藏的Tribute唱片。这张唱片之所以值得收藏,一方面它是向20、30年
代布鲁斯大师R.Johnson致敬,另一方面它汇集了各路布鲁斯高手。最值得一提的
是,尽管这张唱片录制于1991年美国Smithsonian民歌音乐节的现场录音,但它完
全再现了20、30年代布鲁斯音乐的效果和氛,没有什么电声乐器,代之是简朴的
口琴、吉他、钢琴伴奏,用吟唱的方式原汁原味把演绎了25首布鲁斯、民歌名曲
。同时,这张唱片也献给当时77岁高龄的布鲁斯歌手Johnny Shines,他在这张唱
片中演唱了8首歌。

“If I Were Carpenters”。这是一张饶有趣味的致敬唱片,是为纪念Carpente
rs兄妹出道25周年而录制的一张唱片。以往,向大师致敬总是要毕恭毕敬、严肃
认真,而这张唱片却反其道行之。Carpenters的悦耳、轻松、优美的歌声被一帮
另类们“遭塌”得面目全非。像Sonic Youth、Redd Cross、4 Non Blondes这样
无法让Carpenters歌迷无法接受的乐队,用他们的风格能致敬出什么效果呢?这
种强烈的对比自然提起了人们的兴趣来。这张唱片值得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
90年代,另类音乐的崛起标志着过去的主流音乐时代的结束,而在这个新旧交替
的过程中,另类向主流大师致敬,不单是一种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种Farewell。


“Ruby Trax”。这是一张更有趣的致敬唱片,致敬的动机是为了纪念英国著名流
行音乐刊物NME(新音乐快讯)杂志创刊40周年,出版了三张一套的唱片。其中由4
0个英国朋克非主流乐手翻唱了40首英国BBC排行榜冠军歌曲 。一群另类玩一堆流
行金曲,效果可想而知,绝不次于向Carpenters致敬。

关于向大师致敬的唱片近来出版了不少,比如向80岁高龄的口琴大师Larry Adle
r致敬的“The Story of Gershwin”;向Elton John和Bernie Taupin这对黄金搭
挡合作20周年致敬的“Two Rooms”;向Elvis Presley致敬的“It's Now or Ne
ver”;向Van Morrison致敬的“No Prima Donna”;向Kiss乐队致敬的“Kiss 
My Ass”;向Jimi Hendrix致敬的“Stone Free”;向Led Zeppelin致敬的“Tr
ibute”。此外,Leonard Cohen、Eagles、The Byrds、Curtis Mayfields、Bla
ck Sabbath、Marvin Gaye、Pink Floyd等一些大师们不同程度地遭到致敬。这里
,这些唱片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听听。

回到本文的开头,“向大师致敬”是唱片业煽动起的一股潮流,而且,唱片界在
致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致敬的手段,使其趋于商业化、娱乐化,而这正是唱片
业宗旨所在。我们看到,由充满敬意严肃认真地向大师致敬到后来随随便便并充
满商业气息地向大师致敬,这其中的变化就是商业的游戏规则,一旦这种游戏规
则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它最初的意义也便不复存在了。

这种致敬的方式说到底还是唱片公司为寻求商业市场所做出的举措,致于被致敬
的人应如何被致敬,应致敬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次要的。

好啦,摇滚歌星向大师致敬,唱片商向金钱致敬,两全其美,玩吧!
(摘抄)

--
世俗中的另类!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10.28.31]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