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ybercell()
整理人: hnyjchuhong(2001-12-14 17:28:29), 站内信件
|
离开学校后,就再也不想回去,迂腐的教授让我讨厌现在的高等教育。我记得我们这届的学生是最活跃的一届学生,老师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在下面聊天,就见声音越来越大,大到连老师的讲话都听不清,我们自己都得加大声音才能聊天。。。
尽管如此,我们这届的毕业设计还是表现了很高的水平,很多都是学生自己选的题目,导师们根本没法将我们限定在他们的知识范围。所以搞到最后变得很尴尬,导师的问题都让人摸不着头脑:java和javascript有什么区别?你的程序有多少源代码?
当我工作了两年后,回头看看我的高等教育之路,最让人欣慰的是没有将自己限定在了国家教委的教材范围之中,而是学会了辨别哪些是基础的知识,需要掌握,而那些又是糟粕,没有必要拿来做教材。一句话,掌握了学习的技能。这就是一个小学生一年能看1000多页的书,而一个大学生可以看4-5倍的资料。
讲了这么多的废话就是想说我的一个想法,也许我不能实现,不过各位ITman可以试试了。其实很多ITman都在考虑30以后的出路,这个问题在美国应该不是问题,他们的选择就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回到学校做教学和研究,把他们在社会工作的经验带回学校,这样学生们学到最新的知识,不像我们国家,出来还是个半成品。交过书后还可以从新回到社会去工作,这样在把最新的研究带到生产中去,这种在学校和社会间的流动有利于在产业界和学术界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也很想从新会到学校去,给学生们讲解现在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我觉得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英文的教材,中国人出的书大部分都是翻译一下帮助文件,连里面的教学代码都懒得换一下。
说这些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可以实现吗?我看还不行,想要在教育圈撕开一个口子,必然要破坏一些人的利益。我想就借助网络的资源吧,把自己的讲解录制成MP3,或者录像,毕竟摄像头很便宜了嘛!这样效率应该比打字高,出一本书的周期太长,而且读者常常需要更快的速度学习,我觉着这种方式会更好的适应宽带网络的应用。只是还不太明白,国家是否会禁止这种方式传播,因为拉登和李宏治都是这样成名的。
---- 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
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
吾将醉兮发狂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