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DVD/VCD>>№2 影视评论>>⊙ 外语电影 ⊙>>周黎明影评:《哈利·波特》

主题:周黎明影评:《哈利·波特》
发信人: wangdaolan(妙法莲华经)
整理人: eastnet(2001-12-27 21:05:24), 站内信件
周黎明影评:《哈利·波特》 


作者:周黎明 来源:网易娱乐频道

传形有余、传神不足的银幕版 

  《哈利·波特》就像是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以其驰骋天空的想象力吸引着数以亿计的读者。但是,小说的精彩在于它能刺激读者把文字“翻译”成形象,如同把上等选料交给你,由你自己做成美味佳肴,而搬上银幕的版本稍一不慎便像是工厂出产的罐头或盒饭。 

  电影《哈利·波特之魔法石》究竟合不合大家的口味?笔者不是波特迷,对原著了解不深,但总觉得影片处处显得拘谨,放不开,但话说回来,它绝对不是粗制滥造的改编版,而是处处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乃至整部作品少了点艺术灵性,多了点工匠的雕琢痕迹。 

  归根结底,那是电影公司的商业决策使然。面对这座巨大的文化金矿,时代华纳当然不愿冒任何离间或得罪波特迷的风险,他们的第一使命就是不让波特迷失望,他们定下的最高准则是忠实原著。这也是擅长同类题材的斯皮尔伯格未能接手这个烫手山芋的主要原因。 

  哈利·波特可谓是当代少年儿童的孙悟空,他凝聚着儿童共通的特性,如他内心觉得自己要比对手高一筹,但并不具有超强的侵略性;孤儿的命运培养了他的独立生活能力,但他仍然迫切希望进入“酷”班。作为“英国制造”的文化产品,他的活动范围以狄更斯式的寄宿学校为主。英国寄宿学校似乎是文艺作品中儿童走向成人世界的必经之地,而以往那些以寄宿学校为背景的文学或电影作品,充分探索了这个一半属于儿童、一半属于成人的特殊世界,从权力的形成、社会偏见对儿童的影响,到性意识的萌发、环境对人的压抑或解放等,无所不包。《哈利·波特》并没有刻意含沙射影现实社会,它对正义和邪恶的诠释是童话式的,但它对儿童心理的捕捉却细致入微,不管是群体意识、归属感、英雄崇拜,还是通过老师或怪物的形象投射他们对外界的认知,尤其是他们的秘密心愿,作品把任何成人都不可能享有的自由和权力授予了这批笃信者,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征服世界。 

  哈利所在的魔法学校堪称魔法哈佛大学,那是一个实现儿童愿望的天堂,你可以学习骑着扫把飞翔,也可以披上斗篷遁形,而那场融合了足球、槌球和曲棍球的空中球赛,则集中体现了天马行空的儿童式想象力的巨大魅力。 

  在片中,这场戏绝对是一个高潮(对于波特迷,几乎每场戏都是高潮),镜头的调度充满了动感,特技也没有丝毫破绽。其实,整部影片的CG特技都相当称职。但是,特技也是该片使人意犹未尽的主因。从8年前的《侏罗纪公园》到如今,电脑特技每年都在进步,许多大型商业片几乎是靠一个特技场景卖钱的,如那些彗星撞地球的影片。若放在5年前,《哈利·波特》的特技一定能让人看得眼睛发亮,但现在看起来没有几处能真正激动人心,尤其是那三个头的狗和石雕象棋大战,其逼真程度大概类似《勇敢者游戏》,远不是现在的最高水平。嗯,那1亿2千万到底花在什么地方?(应该不是钱的问题,而是CG的合成太花时间,会耽搁影片发行日期。) 

  扮演波特的小演员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没有什么偏差,但也谈不上光彩照人,甚至不如他那两位搭档。(那两位反而是没有专业表演经验的新手。看不出来吧?)这也许是所谓的英国国民性的反映。纵观英国文艺作品中的主要儿童角色,他们似乎从小就沾染了绅士气息,即便是调皮捣蛋,也显得中规中矩,非常有利于培养下一代比尔·盖茨。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的顽童形象更不受约束,也更讨人喜爱。 

  另外,无论你是不是赞同波特的演员,他能完成全套7部波特片吗?即使一年一部,他和同伴们也无法阻止自己大踏步进入演爱情戏的年龄。 

  影片的配角几乎是一场英国老牌明星大展览,只不过他们的名声没有远涉重洋到亚洲罢了。这些演技派老人有些是在孙子、孙女的“诱逼”之下接这部戏的,当然从制作方看,启用他们绝对不会败事,但除了巨人罗比·科尔特里恩之外,其他人都谈不上出彩,而罗比引入注目多半也是因为他的体形。 

  影片重现魔法世界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术设计和形象设计,他们围绕着英国古堡式的阴暗调子塑造了风格统一的魔幻世界。有些镜头颇有气势,如哈利·波特和其他新生划船进入魔术学校、哈利访魔幻银行等。但约翰·威廉斯的配乐太闹、太抢风头,仿佛是宋世雄的解说,一个劲地重复着画面上的内容,而不是恰到好处地敲敲边鼓。 

  影片的节奏并不拖遢,每场戏都一气呵成,但不知怎的,尽管已经压缩了一些细节,但两个半钟头的长度还是偏长了些。 

  《哈利·波特》不同于以往的名著改编电影,它的观众有相当多是来印证自己脑海里的先入之见的。除了来自制片方和小说迷的压力,仍在写作后几部续集的罗琳也对原本就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改编者形成无形威慑,当然也带来很大帮助。当原著作者在片场监督指导时,你怎么能指望影片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成为后来居上的电影作品?如果简·奥斯丁在世、并指导《理智与情感》的拍摄,她一定不会让二三十岁的演员扮演十几岁的角色,更不会同意中国导演执导筒,当然也就不会有那部很传神的影片。传形已非易事,但传神更需要有一定的超脱精神,这是《哈利·波特》的主创单位不想也不敢尝试的;在这范围之内,该片已完成了那不可能的任务——让波特迷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
                灌灌灌灌
                  灌灌灌
                    灌      
网易LOGO 毛主席万岁 Puppy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