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sengk(莫名)
整理人: fires(2001-12-13 10:09:10), 站内信件
|
中国现阶段缺乏卡通明星
中国现阶段缺乏卡通明星,这句话也许不够严谨。许多人会说,我们有黑猫警长、有葫芦兄弟、有孙悟空,等等等等。我承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有卡通明星,但这些明星是无法与国外的卡通明星相比较的。像黑猫警长在80年代中期,是当时中国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但黑猫警长现在的知名度如何?在1999年上海教育电视台发起举办的“迎六一,寻找卡通好伙伴”主题活动中,评选结果让主办者大感意外,这份当今儿童喜爱的卡通片调查表,明确地显示,受读者欢迎的10部动画片中,有9位是外国动画片,只有《黑猫警长》列第8名。这次评选活动由上海教育电视台挑选并陆续播出26部中外动画名片,其中中国动画片和外国动画片各占一半。但最终评选的前10名动画片是:《美少女战士》、《灌篮高手》、《狮子王》、《花木兰》、《花仙子》、《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黑猫警长》、《忍者神龟》、《精灵鼠小弟》。
许多小观众在谈起中国的动画明星时,只能说出“三毛”、“孙悟空”、“哪吒”和“阿凡提”。即使是黑猫警长,也已是十几年前拍摄的。与国产动画片相比,中国的小读者更喜爱“美少女战士”、“流川枫”、“樱木花道”、“米老鼠”、“唐老鸭”、“加菲猫”等外国动画明星。这次评选还是在许多著名的外国动画明星没有进来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国现阶段缺乏卡通明星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发达国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十分重视卡通明星的开发。像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捷克、俄罗斯等国都有自己本国的卡通明星。像美国,多年来开发卡通明星已成为不变的思路。相当多的大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吞噬,企业经营方向被迫转移,似乎惟有卡通产业健康发展,越做越大。比如米老鼠、唐老鸭,在世界上已经生活了近百年,而在米老鼠、唐老鸭身上投入了多少美元,没有人去计算,也无法计算,但肯定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天文数字。
发达国家如何开发卡通明星?
首先,卡通是商品,它有经济价值,它有经济效益,外国的出版业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不论是卡通书,还是卡通片,他们都是商品,他们可以给投资卡通的人以高额的回报。同样的投入,回报是不一样的。如果投入的卡通形象不能成为明星,投入者就会感到失败,投资者就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外国的企业家千方百计创造鲜活的形象,想尽办法将他培育成卡通明星。如果这个形象立住了,他们会投入更多的钱,使这个卡通明星成为世界级的卡通明星,如果这个形象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卡通明星,他们会更精心的培育,使之成为常青树,收获更大的经济回报。我国的情形与之大不一样,我国的出版界、动画界还是计划经济,我们在拍动画片是为了社会效益,是为了下一代不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是为了使少年儿童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赔多赔少不是自己的钱,挣多挣少也与投资者无关。所以看上去,一年出版的卡通书、拍的动画片也不少,功夫花得也不小,一年创造的形象上百个甚至更多,但历史地看,可能一个形象,一个品牌也未立起来。如果真正将卡通当做商品的话,要求经济回报的话,我们就会在是投入1个明星还是投入100个明星的问题上认真思考了。
有些人认为,卡通书内容浅薄,缺乏知识含量和文化含量。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偏颇的。首先,卡通可以分优秀的卡通和平庸的卡通。我们不否认一些卡通中有着无聊的和不健康的内容,但这并不能否认卡通或卡通书这一个艺术载体。作为卡通、卡通书这个载体,我认为,是可以承载无限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含量的。
像日本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就具有相当高的知识含量;还有一部表现科学原理的《咪姆》,也受到小读者的欢迎。
卡通有教育功能,但想像力、幽默感不可缺少
我们通常强调卡通的教育功能,这似乎是我们社会的一贯立场。
像美国的动画片《芝麻街》就是强调教育,这套节目就是要孩子在轻松的看电视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学到学习方法。
像日本的《机器猫》、《聪明的一休》、《灌篮高手》也有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功能,像集体主义、爱、关怀、高尚情操、智慧等等,但相当多的外国动画片缺少我们所说的教育功能。
比如说,像美国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体现的教育功能是否和我们所说的教育功能相吻合?美国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有何教育功能,再往下看,像美国著名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有教育功能吗?
记得看《米老鼠和唐老鸭》时,被剧中的情节紧紧吸引,可是当连续看过三个故事后,想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结果一个故事也叙述不上来,我发现,许多《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故事实际上是没有故事,他是靠大量的噱头、细节和夸张的造型、动作来完成的。与我们传统的用动画片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猫和老鼠》走得似乎更远,TOM猫和JERRY鼠似乎只是一个强弱的对比,猫捉老鼠,但永远捉不到,TOM猫貌似强大的家伙,却是一个可怜的永远被捉弄的对象。像《猫和老鼠》这种老少咸宜的动画片是否有教育功能?现在相当多的人将《猫和老鼠》归于娱乐片的范畴。我认为,像《猫和老鼠》也有教育功能,只是与我们以往的认识不同,它所提供给读者的是创造力、想像力和幽默感。这些创造力、想像力和幽默感又恰恰是我们以往教育中所缺乏的。
制造品牌,培育市场
西方发达国家注重创造和制造品牌。开始也许是个人或几个人的行为,注重个人的力量,但当品牌效应开始显现的时候,企业或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投入,为的是使这个品牌更具有竞争力。一个品牌的出现和成功也许是一个偶然,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继续发展,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品牌。可以这样说,仅靠几个人的力量,个人英雄主义,可以创造出奇迹,但要让它成为长久的世界级的品牌,必须靠集体的力量,甚至是国家的力量。
所谓品牌,因其市场而存在。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制造卡通品牌的时候,极其重视培育市场。培育了市场则意味着长期的品牌占有的可能。
90年代初,美国的《米老鼠》杂志在欧洲的占有率是4%,而七年之后,已上升到20%。迪斯尼乐园已从美国克隆到日本、法国等国,最近又要到香港开迪斯尼乐园。
“黑猫警长”的遗憾
由于我国的现状,一个企业的长远战略往往被短期行为所切割,缺乏长远的规范和行为。动画片的生产单位如是,出版卡通书的出版社也如是。比如出版社和电视台的动画部都知道黑猫警长是个好的形象,也认识到它的可能的品牌效应,也投入了财力和人力,希望它能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某少儿期刊继续连载《黑猫警长》,某出版社也继续出版卡通书《黑猫警长》,某电视台继续拍摄动画片《黑猫警长》。猛一看,似乎和发达国家的操作方式一样,但细细分析,不一样,某少儿期刊出版的《黑猫警长》已不在内容和绘画上下功夫了。画到后来,已全然不把它作为品牌对待了,就像跑马书。而出书的某出版社,由于原《黑猫警长》的文学脚本创作者和绘画者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他们的分道扬镳,某出版社出版的《黑猫警长》由于只拿到了文稿的权力,没有黑猫警长的造型权,出版的黑猫警长与原来的黑猫警长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某电视台动画部拍摄的《黑猫警长》续集,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与原来《黑猫警长》毫无关系的两部动画片。
创造一个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更需要行业之间的配合。
现存问题:内容滞后,不符读者心理
前景预测:多多研究,保持一颗童心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动画片是否能够盈利,绝不是动画片导演、厂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他们只需埋头搞动画,考虑其艺术性,至于这部动画片有没有人看,是否能赚钱,不管,事实上,也不用他们管。因为,拍出来的动画片肯定有人看,那时,我们处在短缺的市场经济中,一年拍不了几部动画片,加上不许外国动画片的进入,自己和自己比,越比越觉得自己好。不赚钱,没人怨你,你可以照拿工资;赚了钱,也和你无关,都是国家的。再说,不用发愁对动画片的投入,每年国家都会拨款拍动画片。
我国的动画片在世界上获奖很多,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但我们应冷静思考的是,一些国外的艺术奖项,其目的是什么?在国外的一些艺术大奖中,参与的多是个人,个人制作,这些单打独斗的力量自然比不上中国的国家队。国外的企业一般不拍没有效益的动画片,对于艺术的动画片多为敬而远之,也成为我们动画片屡屡得奖的原因之一。
我们原以为,动画片是个赔钱的买卖,发达国家有钱,人家才能拍大量的动画片,我们的钱少,拍得少,也就情有可原。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动画片陆陆续续进入中国,尤其是外国的动画大片的进入,从不富裕的中国人的口袋里拿走了数以千万计的人民币。我们才知道,拍动画片不一定是赔钱的买卖,可能是盈利的产业。因此,我们开始理解拍动画片要注意市场规律。
注意故事内容,向孩子学习
中国不是没有动画大片,上海美影厂筹资拍摄的《宝莲灯》就是一部中国的动画大片,虽然这部动画片的投资比起美国迪斯尼、华纳等著名的动画公司还差得很远,但它投入了1200万元人民币,动用了60位原画和动画师、20位背景美术师,拍摄了4年。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制作技术、人员的投入,都堪称中国动画片之最。
但其效果并不尽人意,最重要的原因是内容陈旧,拖沓。中国人长于讲故事,像说评书,能将不长的故事说上几个月。《宝莲灯》的故事就是一个长达90分钟的故事。我们以为迪斯尼的《狮子王》可以拍成90分钟,我们也可以。道理是这样的,但我们忽略了一点,人家拍的动画片极其注意动感和故事的节奏,时刻吸引着小读者的眼睛,而我们的《宝莲灯》却似乎存在着大量的空白。还有个误区,《宝莲灯》讲的故事是被成人所津津乐道的,但未必是孩子心目中想象的故事。
迪斯尼早期的作品是自己创作的,以后的作品是集体创作的,像电视动画片剧本通常是由8个人创作的,一些噱头戏,是8个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憋出来的。这已成为美国动画片的一个经验,像我们看到的《猫和老鼠》,每一个精彩的镜头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果。由于集体创作,每一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淋漓尽致,内容才让人感到精彩。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遥控器时代”,如果几分钟之内,内容不能抓住读者,读者就可能换台。动画片是超密度的载体,更强调动感和趣味。
“向孩子学习”是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孙云晓提出的观点,我认为很有道理。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该不该向孩子学习?向孩子学什么?怎么学?
现在的动画片基本上还是面向低幼儿童的,解放前并不是这样。像中国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是面向从幼儿到成年人的,解放后,我们国家强调动画片的教育意义,动画片成为对儿童教育的载体,动画片慢慢低龄化。老一代动画专家钱运达先生曾说过,现在我们动画片是小儿科,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框住的。
我们在做低幼化的动画片时,不研究动画的对象,不研究低幼儿童的心理。一是以为儿童就该喜欢看什么,拍出来的动画片是成人化的产物,以成人的口吻教育儿童,我们以为,他们这些小孩就该喜欢看这类动画片,结果,孩子不爱看;二是低估了儿童的智商,又将动画片拍得幼稚化,某位动画片的导演,去幼儿园征求儿童的意见,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幼儿园的小孩评价说:“那是给小小孩儿看的东西,我们看着没意思。”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说这动画片浅薄,是小小孩看的,我们的动画片是不是出了问题。
我们的动画片是成人创作的,而内容通常是用成人的头脑代替孩子的思维,用孩子的眼光去看成人的世界。这是我国解放以来动画片形成的误区。
有些人认为,孩子懂什么?能向孩子学什么?我国的儿童文学在解放后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应该说成绩大大的,儿童文学的作者通常是成人,即能够向孩子讲道理的成年人。如果评价孩子的作品,即使夸奖他们的文笔不错,夸奖他们的观察细致,夸奖他们的情节合理,成人的立场是高高在上,是施与的。但一本《花季、雨季》充分显示了少年的不可小觑,他们不仅会编情节,会抓住细节,而且认识深刻,这本是大人的事啊,怎么孩子也会写,甚至比成人作品还要好,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实际上这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之所以不习惯,是因为我们有障碍,认识上有误区。
孩子们画书看电视,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是娱乐,无论是以前的孩子还是今天的孩子。只要他们说实话,就是娱乐。至于教育,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体系所强调的,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我们把它们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承继下来,认为是中国文化。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基是深厚的,历史是悠久的,但所有的文化是否跟得上时代的变化?是简单继承传统文化重要,还是促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重要?我认为,后者更重要。
我认为,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这个差异,可能永远不会面对这个斯芬克斯式的难题。
(转载自搜狐)
---- 一败涂地,面目无光;再练三年,又输精光;不如作罢,吃尽当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