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集 邮>>集邮入门>>集邮杂感>>郑启五集邮散文随笔欣赏--集邮情感>>郑启五集邮散文随笔欣赏--集邮情感8(“九·一三”我在韶山 )

主题:郑启五集邮散文随笔欣赏--集邮情感8(“九·一三”我在韶山 )
发信人: danhan1(笑流)
整理人: danhan(2001-12-12 20:35:52), 站内信件
1.1.8 “九·一三”我在韶山 

  1971年9月13日是中国当代史上惊心动魄的日子。现在很少有人说得出自己在那天做了些什么:上班、打扑克、与人吵嘴、搞“革命大批判”,还是有什么稍稍特别的活动。我却能不同凡响:“1971年9月13日我到了韶山!”有邮戳为凭。这是一枚中国大陆千戳万戳中独一无二的风景邮政日戳。该戳呈八角形,上半部为“旧居放光芒”图案,下半部为“毛主席旧居韶山”字样,中间活动字钉显示着年月日,邮迷往往把日记藏在邮里。
  我记得那天韶山阴云满天,细雨时落时停,宽广的火车站广场游人寥寥无几。一部崭新的公共汽车载着我与三五位游人驶向毛主席故居。乌黑的柏油马路在绿油油的水田中伸延,红色的语录牌保持着相同的间距列阵路旁,有机玻璃的质地,中英文对照,显得异常醒目,依稀维系着车上乘客那朝圣的感觉……
  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后又参观了毛主席故居陈列馆,简陋与堂皇形成了对照。陈列馆的出口处有一参观纪念戳供游人加盖纪念,如今很多人都以为方兴未艾的纪念戳热,是随着80年代中期开始澎湃的集邮潮而形成的一道连绵至今的风景线。其实一种类似的纪念印戳在1966年下半年红卫兵“大串联”活动中曾兴起并风行过好一阵子,“毛主席故居陈列馆参观”纪念戳便是余存的尾声。
  我在韶山的最后一个目标是韶山邮电所,我早就知道那里有一枚与众不同的邮政日戳。所内有一男一女两人办公。女的正埋头计算着什么,男的则呆坐在营业台前直视着我这唯一的顾客。我兴冲冲地对他说请把邮戳往我的笔记本盖一戳留念留念,没想到他说不行,邮戳按规定只能盖在邮票上,于是我马上买了一枚最便宜的纪念邮票——面值4分的“纪念中国共产党50周年”之“‘一大’会址”,然后工整地贴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哪知那人又说不行,邮票怎么能贴在笔记本上呢?!我气乎乎地一点办法也没有。当时我真是愚不可及,唯一的心眼就是往笔记本上盖个戳纪念纪念,却丝毫不懂为自己寄哪怕是一张封或片。尤其令我多年之后扼腕叹息的是,那位男营业员的售票夹上全是纪念邮票,其中还有那枚“纪105”的“娄山关大捷”,我却傻乎乎地岿然不动,因为这些邮票的旧票我都有了。这就是我——一个19岁的邮迷对邮票的全部认知:对实寄封片的集藏意义一无所知;对纪念邮票新票的感觉则麻木不仁,冰冷如霜。 
  为了不虚此行,我突然“邮胆包天”:当那位男营业员转身与他的女同事说些什么的时刻,腼腆的我不知怎么有如此勇气,突然闪电般地把手伸进柜台上,抓出那枚邮戳,一气对着邮票的四角,“咚咚咚咚”狠狠连盖四戳,待那位同志闻声转身,惊愕地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时,我已大功告成,并迅速将戳物归原位!他无可奈何瞪了我一眼,我为自己的不得以而为之流露出歉意的表示。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触摸邮戳,抓到手心的不仅仅是当时中国一枚傲岸红海洋的圣地之戳,而且抓住了自己漫漫集邮人生中一次稍现即失的良机!谢天谢天,我在狂奔乱跳的心律中抢盖出来的戳迹基本清晰。如今每每旧戳新赏,那四枚方形尤物便图文并茂异口同声地嚷嚷着那一天我之所在——“1971年9月13日我在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我清楚地记得走出韶山邮电所的时刻:眼前高悬着大自然奇异而壮丽的景观已完全将我震慑:原本阴沉沉的云天正在崩裂,阳光奇迹般穿射出乌云的壁隙,在云墨团块的幕衬之中,太阳浮显出一柱柱金色的光束颤动着、翻滚着,进而凝固成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油画……〖JY〗1996。1。




----
集藏版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如果你想集邮,请看集邮入门
         如果你准备参展,就要熟悉FIP规则
http://photo.inhe.net/useralbum/1437496104/41455147.gif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