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原 创 长 廊 〗>>【網友文集】>>╠ 舉杯邀月 gd108 ╣>>【不咸不淡渡人生系列篇】>>【柴系列1-3】>>不咸不淡渡人生 柴篇之一

主题:不咸不淡渡人生 柴篇之一
发信人: gd108(邀月)
整理人: kaiyun.lin(2001-12-16 12:05:21), 站内信件
                     不咸不淡渡人生  柴篇之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不能少,调味不能乱。

    这七件事,头三件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填饱肚皮想到口味,所以要盐酱醋调
味,满足舌头味蕾的需要,酒足饭饱之后要解腻,于是要茶,谓之饭后一杯茶。

    这七件事,未成家时都不知道,或者只是有感觉而已,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当
家不知柴米贵。成家之后,天天要面对它们,一不留神,便要全家遭殃。

    说柴吧,柴就是火的代名词。人类离不开火,有了火,人类才有了时代性的
变迁,才能完成从猿到人的根本转变。

    从小时候的印象起,就知道柴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连在学校学工学农学军
的时候,打柴也都是一个重要任务,谁是好学生,谁打的柴就多。那时的中学,
都在郊区有个分校,叫“五七分校”,就是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要和工农兵
打成一片。

    我们学校的分校就在一座山边,是学生自己开垦的山地,搭了两间大竹棚,
分别就是男女生的宿舍了,老师盖有一个简易的砖木房作宿舍和办公室。每天早
晨起床,就是听中央台六点半的新闻广播,然后做早操,吃完早餐就开始干活了
。每日派一组同学轮流上山砍柴、检柴,主要是砍一些枯枝,扒括一种叫做郎居
草(大概是这个音)的植物,一天下来,也能挑回来百多斤柴火。上山砍柴最难
的不是如何找柴,而是如何将收到的柴和郎居草能捆成一大捆,因为要找好的藤
条不容易,不是太幼就是太短,经常会因为不能将柴火捆好,只好将砍好的柴丢
在山上不要就回来了。

    在家中,也不时会买一些乡下人担出来卖的企头柴。所谓企头柴就是将有一
个人高的柴捆在一起,一边一捆,中间穿一条两头削尖了的木条作扁担,就在骑
楼边立着卖。当你要买时,他还可以担到你的家里。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在珠三角
将那些从事夜职业立站路边的女子叫做企头柴的原因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帮大人点火煮饭。那里家中住的一个大宿舍,厨房在四楼
的两边天台,很大,整幢楼的人都是到这两个厨房煮饭的,一个厨房可容纳五六
十户人家,灶台都划有线,经常有因为谁家的炉灶摆过了少少,谁谁倒水时湿了
谁的脚,谁又占着水笼头不让人而吵架的事。那时吵架是经常有的事,但不会象
现在的人说一两句就动手打人甚至杀人。记得有一次中午,我一边煮饭一边玩,
直到旁边的人大喊“边个煲弄(粤语nong,第四声)饭?”我一看,不得了,一
煲饭全部黑了,赶紧跑,怕回家被骂,直到半夜才敢回家,使全家人虚惊了一场


    用柴火煮饭,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火筒,用来吹火的,经常要吹到两眼
冒金星才能将火吹旺,并且火筒总是越用越短,因为那是竹杆做的,伸到火里的
一头,吹吹就连火筒一起烧了。再有一个就是火钳,火钳头是越用越细越扭,所
以也得不时经常更换。火钳除了用来夹火碳外,也经常用来通沆渠夹死老鼠。顺
便说一句,那时的死老鼠是夹到门口的电灯柱上挂的一个老鼠箱内收集的,所以
有一句俗语叫电灯参(柱的意思)挂老鼠箱,形容两公婆一高一矮。

    在五七分校煮饭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分校没有专职炊事员,也是学生轮流去
做。一组(那时叫班,学校是团,年级是营,四个班组成一个连,班叫排,组叫
班)十二三个人要负责一个连的饭菜,也真不简单。早餐较好钟,大约4点就要起床。而整个程序,最难就是点火,堆在外面的柴草露水打湿了,有时用上半盒火柴也不一定得着,最惨是下雨天,其他同学不用劳动,全都在棚子里看着等饭吃,火又烧得乌烟瘴气。着火之后就是轮流用火筒吹旺它,然后切咸菜、淘米,或者到菜地摘菜洗菜。煮完一餐饭下来,烧火的就成了乌面猫。不过大家仍然是喜欢到食堂工作,因为可以给自己分多一点饭菜。   (待续)


----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