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nhan1(笑流)
整理人: danhan(2001-12-10 23:45:36), 站内信件
|
1.1.2 情暖集邮路
每每翻开厚厚的邮册,在那一排排一列列的邮票之间,时不时会泛出一张张熟悉或不太熟悉的面孔来。他们亲切地微笑着,稍现即逝。然而这些普通人的热忱、真情和友善却像梨花开满天涯,把我30余年的漫漫集邮路濡染得一片馨香……
1965年,中国集邮公司在厦门设立了代销处。那是一个微型的代销处,全部家当就只有一个小木箱,蜗居于报刊门市部的一角。那木箱比如今的暗码箱稍大一点,箱内隔成一个个火柴盒大小的方格,每个格内放置一叠同套的邮票。负责的是一位胖胖的老伯,名叫程大华。他除了卖邮票,还要收订报刊。程伯对待像我这样三天两头前来光顾的小邮迷总是不厌其烦。我常常带上七八角钱,挑三拣四。一会儿算算钱不够了,要退掉一套;一会儿钱又有剩余了,还想再买两枚。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程老伯那张和蔼可亲的脸庞;他那双眼睛不时地从滑到鼻尖的老花镜上抬起,耐心地问我:“还要哪一套?”……
销处的木箱虽小,但贮藏的邮票却极丰富。新中国的纪特票,除了小型张及几套“东北贴用”外,几乎一应俱全。它们大都是盖销票,每套几分至几角不等。印象中最贵的是“特56·蝴蝶”,也不过才一元钱。“文革”前夕,我这样一个每月零花钱2—3元的初一学生,就在程老伯一次又一次周到的服务下,把纪特票基本补齐了。有一天,程老伯拿出一枚“纪106·国庆十五周年”小全张。我平生头一回见到那么“大”的邮票,又是面值24分的新票,是否要买,举棋不定。那时很少人集新票,买一枚超过8分的新票,很难有机会实用掉,因而往往被认为是很浪费的。程老伯告诉我,这样的小全张比较难得,日后很可能想买也买不着。于是我下大决心,买了一枚。现在,每当我赏玩这枚有些泛黄但身价千倍的小全张时,程老伯那两道黑长的眉毛便浮上脑海。可惜当时代销处只出售过这一种小全(型)张。
“文革”初期,代销处还卖过一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盖销票。我曾花8分钱买下一套苏联的“庆祝中国国庆十周年”纪念邮票。到了1967年初,代销处的业务就完全停止了。但程老伯在收订报刊的同时,也兼售一些刚发行的新邮票。红彤彤的一大版一大版的新票就叠放在他身边的方椅上,而那只饱藏纪特盖销票的小木箱从此不见踪影(那时的观念与现在大相径庭,卖新票算不上集邮业务)。有一次我向他买了几枚“毛主席去安源”,身旁有一位同龄人告诉我,这种邮票邮局不敢盖戳,他有一枚已经来回贴用了6次。程老伯闻之失色,急忙对我和几个在场的人说:“那怎么行呢?我们邮局有作记号的,绝不可以再贴用!”
当时有关部门确曾做出“为了保证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形象的完美,《毛主席去安源》邮票一律不准盖戳”的决定。程老伯为了减少国家的损失而向我们编造了一个谎言,可谓用心良苦。
程大华先生早已默默离开了人世,但他把看不见的指纹留在了千万枚邮票上,也把一个“老邮电”敬业的精神留在了万千客户的心里。岁月如梭,我已从一个小邮迷长成了一个老邮迷,并在省市邮协担任了一官半职。我曾写下一小文《怀念程大华》,发表于沈振海主编的《蓝盾邮苑》上。此文一刊出,反响强烈,许多邮友找上门来,叙说对程老伯的怀念之情。后来《福建邮电报》转发了此文,想必是程老伯朴实无华的形象也打动了该报编辑。有一回,我到市里一家大企业进行人口学的宣讲。会毕,有一女同志找上来,告诉我她是程大华的女儿,刚从山区调到该企业工作。我们一时无言以对,握握手成了见面之交。不料,故事却因此有了一个温馨的续篇。
说来话长。我六七十年代始终以集信销票为主,实在集不齐的(往往是含有高面值的大套票),才买盖销票补上;至于新票,实属凤毛麟角。时至80年代,集新票成为大势所趋,集邮变为“买邮”,即从邮票公司搬至集邮册上,两点成一线,单调多了!一册邮票虽也绚丽多姿、一戳不染,但主人却失去了往昔多少寻觅、求讨、交换的种种情趣。90年代初,首轮贺年(有奖)明信片以多变的组号、日戳等,多少唤回了集邮的“老感觉”。向来对明信片不屑一顾的我,亦对贺年(有奖)明信片情有独钟。尤其是该明信片派生出的企业金卡,来源扑朔迷离,令邮人在寻幽探胜中兴奋不已。
厦门有家企业也于1993年底跻身于新一轮企业金卡的发行单位之列,然而我却一无所知!1994年1月邮友急如星火的求援信蜂拥而来,我才如梦初醒,四下求爷爷告奶奶,但为时已晚:所有金卡基本上都在元旦前夕天女散花般地洒向全国各地了。该企业里有好几位好友在基层广为寻觅,皆一无所获。愁眉不展的我突然想到了程大华先生的女儿,依稀记得她是在该企业办公室任职。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我厚着脸皮挂通了电话。她答应“努力找找看”。我深知难度太大,当然不敢抱有什么奢望。
几天后我收到一个纸包,包上有托交人程女士的名字,我的心率一下子加快了!拆开一看,果真是金卡,整整6枚!狂喜的我刹那间觉得这金卡真正是金光闪闪了!事后得知,程女士利用办公室的地利,想方设法,甚至把求索的手伸向领导,终于逐一将隐藏至深的“散兵游勇”网罗起来,集结成这壮观的6枚!
我们民族素有“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因而我从小到大方能在集邮路上享受到那么多人热情无私的帮助。而反观自己,在铢积寸累的过程中却不知不觉长出了斤斤计较的劣根,心胸也相对狭窄了起来,可谓“集邮千好,必有一糟”。集邮,精神享受也,太计较了,无异于自讨苦吃。〖JY〗1993.9
---- 集藏版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如果你想集邮,请看集邮入门
如果你准备参展,就要熟悉FIP规则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