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临时存放>>佛教暂存>>两种真理的结合

主题:两种真理的结合
发信人: adamlee999(当当)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6 20:44:45), 站内信件
                 两种真理的结合   转载
第三世 蒋贡康慈人波切
世界上有好几个精神传统主流,我认同着些系统的目标都朝
向提升人格,与鼓励人们发挥潜能达到最高的水平。这些传
统之间的交融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促进更大的了解与沟通互
激荡的泉源。每一个传同都是殊胜的,它能洽当地适应各类
人群的才智;每一个传统都有它特殊与专门的方法来表达他
的意义与利益。在这演讲中,我愿把佛教传统殊胜的精神形
象与大家分享。
                 超越断灭论与永存论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做了许多阐述,来显示佛教的看法。佛
陀全部的教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归纳为两种真理:
即相对的真理与觉对的真理。这两种真理的割离性是佛教基
本的看法,意谓这两种真理的体性,超越永存论与断灭论的
短视定见。任何情况,基本上没有拘束与自然超脱这两种观
念的范畴。
永存论谓谋些东西自己独立,永久存在。如果这种说法是真
实的。那就是说没由任何东西会改变。但我们知道这并不是
现象世界的性质。世界上的物品都由多种不同的东西合成某
一物品是由各种被命名完全不同的现象所聚合,然后安上一
个名堂,被辨认,而后来被当作是一种永久可靠的存在物。
不但任何物品的起源与存在也是互相依赖。因此所有现象究
竟缺乏固有的存在性,它的本质是没有实体的。佛教的观点
就是超越永存论的说法。
断灭论是说什幺东西都没有,任何都西都是空洞与抽象。这
种见解也不对,因为活动实在有进行,现象的确有升起。佛
教的空观显示超越永存论与断灭论的看法,但空观常被误为
断灭。即佛教某些宗派也认为没有东西、没有动静。正确的
观点是超越永存论与断灭论的。
            现象的本质是缺乏应有的存在性
为破除永存与断灭两个极端,佛陀显示两种真理*决对与相对
的真理。相对的真理泛指我们所见和所经验有各种现象的世
界,它的相对性正如我们观看这各世界的现象,而并不是事
物的真面目。现象的基本性质就是它缺乏应有的存在性。可
是相对的,这多种现象的世界存在我们的经验中,在此,真
理的涵义是从某一程度对某些事务的作用的看法。
例如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存在,所以就产生了长短的概念,
好与坏的差别。如果没有长的的东西存在,就不会有短的东
西。如果没有「好」比较就不会有所谓「坏」,有这个所以有
那个,在这相互依赖的相对世界中,当每一物「长」了,就
有他长的作用。好坏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存在是实在的,在
相对的范围里是这样子。佛陀指示说,如果我们没有去注意
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就产生了相对的真理。相对说它存在,
但并不是究竟存在或根本就存在,只是某依场合它是真理,
它有作用。
这相对存在的真理使我们不堕入断灭论的勘法。在某一程度
真理中存在的事物,并非究竟存在。许多因子构成某种整体
,而不是它们原来就是或单独就是某种东西。一件事物由许
多部份结合而成,因为它的升起示众缘所合成的。没有短,
长就不可能单独存在;只在有长的状态下,了解这种构思与
现象的互相依赖的性质,可以使我们不至跌进永存论的极端
看法,而已为某些东西会永远存在。
             杯子能盛水已反映它的无常
了解无常观也能避免一个人去相信永存论的论调。如果一件
事物永存在,它就不会变异,也不会活动了。如果有动作,
那就显示了无常。好比如果有人说:「这杯子是无常的。」
它的用意是说,当这个杯子破时,这杯子就不存在了,所以
说是无常的。但这只是初浅的无常观,更深入的无常观是指
这杯子存在时,时时刻刻它都在蜕变。这杯子能盛水以反映
它的吴长了。因为它开头时并不盛水。当这杯水被喝了,这
杯子就空了,这也显示无常。如果没有「这是一个杯子」的
概念,它自己本身不能证明他的存在而显示它的吴长,因此
它缺乏所谓「杯子」实在的存在。
总括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由不同的物体结合而成的东西,
都是非永久性的,那意谓着它是不变的;如久不变,它也就
不会有任何活动了。
                 相对与绝对的真理
回到相对与决对真理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阐明
两个之间的差异。比如我们的双手,不论我们用那一种语言
或特定的字演,我们都同意这是手。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手,
我们会想它的思路有点不对。从相对的观点看来,这是手。
由于它是手,它能作手的活动,好象拾起一样东西,把持一
样东西,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去考究它,就认定它是手,佛陀
并不否认这些动作,也不反对手的作用,这就是相对的真理。
从绝对的观点看来当我们辨认守究竟是什幺东西的时候我们
会发现它缺乏手的真义。我们仔细观察,可以见到指甲,不
同的关节与包着它的皮肤。拇指并不是手,每一根手指也不
是,掌不是,皮也不是,每个关节也不成为手。只是一堆东
西结合起来,这个结合体就名为手。
根据命名这「手」是真实的,但从物体本生来讲,它就不真
实了。既然是上并没有所谓「手」这个东西在,它只是一个
集合体,由人命名,而我们向来没有想到去分析它。因为我
门执着这特别的形象,我们从来没去探讨它不是「手」的可
能性。从绝对的观点看来,手的慨念,把手看成好象真实存
在一样,同时也缺乏真实存在的条件,这才是绝对的真理,
手的决对真实面目。
           相对真理不抵触绝对真理的地位
乍看起来,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好象各走一端,但是并没有
内在的矛盾来绝对标题手的不存在实相。从这没有矛盾的观
点看来。我们可理解在前头所提到佛教对这两种真理不可分
割的基本观点。我们通常思考时,总把事物相互分类,当我
们说某事物是如此这般,那就意谓它不可能是别的事物了,
当一事物不存在时,它不可以同时又存在。如果它存在,就
不可以不存在。
但这两种真理却包含两种可能性:根据标题来说。这东西名
为手,但手的实性并不存在。这种两不冲突的见解名为中道
,或中道的中观见解:非是也非不是。这两种真理并不相妨
碍,相对真理不抵触绝对真理的地位,绝对真理也不抵触相
对真理的地位。中观的见解超越是与不是,超越有和没有,
而本身乃是诸法的实相。
问题解答
问:西洋科学以事物的性质来表示一件事物的存在,对于原
子和原子之间的吸引力,有何高见?
从佛教的观点看来,理智探讨的作用在于能从我们的生活经
验中,正确地利用事物的真实性能,而不是幻想中的性能。
如果我们检验外在的现象,好比原子,我们会发现没有任何
东西由他自己生出来或自己存在,而是依缘而升起,依缘而
存在。
一件事物缺乏固有的存在,这一事实显示它需要外力来使他
存在。当许多原子结合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件东西,但一颗
原子本身亦由他物所造成。其中某些成份我们看不到,即使
用最先进的科技仪器也没办法。在科技还没有发展到目前的
水平之前,我们从没想到会有东西笔原子还小,有可能我们
目前认为最细小的粒子,会由其它更小的微粒所构成。
当分析外在的现象时,时间是一应考虑的因素。最细小独立
存在的微粒并不一直独立存在。这只是时间问题。过去的性
能立刻就过去了,现在正移向过去而未来正移向现在。在这
三际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因此通过佛陀的现为眼睛观
看现象的性质,佛陀看不到任何永存不变与独立的事物。
问:依据佛教两种真理的看法,人生的目的是什幺?
答:当我们谈起一个人,我们并不侧重他的躯体而偏向他会
知、会想与会记忆的心。身心合成一个人,但我们所指的人
是指他的心思而不是指他的身体,因为身体只不过是表达心
境的兴趣、知识、混乱等等的工具。
我们能在瞬息之间内心比较不混乱,而见到两种真理不可划
分的真相的可能性,这一闪而过的直觉,就是心境的真面目,
这种无分别的经验乃是我们的本性,能以无分别心来对待世
界,乃是觉悟心境的完全清醒。
人生的目的或利益,系于我们有潜能来经验这完全清静的心
境,不受任何限制。他把我们从由于不能充分了解与体会两
种真理的无分别性,而产生的混乱中解放出来。人生一直有
某种不满。不论我们拥有什幺财产或信赖,不满现实总会持
续,因为我们不确知我们究竟是谁。如果我们有自知知明,
那我们就会从失望中自我解放。
佛陀的信心即安心之所
问:从宗教的观点看来,佛陀的信心在那里?每样事物再不
断的变动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只有不是不变的。手所以
名为手是因为这样才不致与脚混淆起来。信心在哪里?从佛
教的观点看来,那里是安心之所呢?
答:在相对的真理或现实中会有安全感。在此,信心指人对
某些事物有信仰而产生一种安全感。但在相对的存在中也会
有不固定、动摇与不可预测的情形。您能有信心与有东西被
您所信的事实也显示没有信心的可能性。如果有安全,有
某物可依赖,那幺显示本身的可损伤性。真正的安全是超
越安全与不安全的,那才是自在安全。真正的信心要超越
有信心和没信心,那才是最高最纯正的信心。
要扩展我们的理智、了解力和体验这真正的信心与我们生
命中的安全,我们先要看看我们的价值观,和看它们如何
反映在我们处事的方法。目前这些价值观和什幺是真和假
理解,来自双重观点。一个主观的执着把世界分成己和他
。当佛陀初转法轮讲四圣谛,就把这情形阐明了,第一「苦」
谛令人知道痛苦,佛陀并没有说苦不存在。第二「集」谛
指出通苦的来源、我们的无知、我们神经病。第三「道」
谛指出我糗办法从这苦的因或无之中解放出来。第四「灭」
谛显示苦与其因的解除,这是我们实在可以体验的,它就
基于我们本身体验绝对的真理,我们经验道与看到这两种
真理的不可割截性。
没有任何事物是可预期的
问:如果世事都在不断蜕变中,而每一事物都是结合体,
那里有预期的可能性?预期会从那里来?
答:没有任何事物是可预期的。我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忧
虑和失望,来自信赖某些不可测而却以为可以预测的事物
。当现实打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经常感到失望。因此如
果您能对任何事物不作任何预期,对您会有帮助。
问:您描述人与真理的关系,好象有意使他非常单独化和
回到现象的本性和人的本性。
答:禅修的用意在于实行这种看法,使我们不仅在理智上
了解这种看法的真谛,同时也实际上体证这种真谛。我们
并不拘于外在的形式而求的是内涵的体会。行持的意义,
在于运用我们的智识和经验来帮助人们,培养这种见解与
禅修,建立一个确实的基础来指导别人。
我们所修的到有三个阶段,就叫做三乘道:小乘、大乘和
密乘。小乘道注重身和口的规律,这使意志纳入正轨而不
作任何伤害的事情。大乘道栽培一个健全的、富有慈悲仁
爱得意念。行者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无限的亲切、柔和与
关心。一视同仁是利益众生主要的关键与基础。
在密乘中健全的态度会更进一步发展,使我们深深地感到
每一众生的可贵,一切众生都有他直得尊荣的地方。进修
密乘道时我们体证内在圣财,我们也体会到一切众生的尊
贵与神圣,就在这样的步伐下,我们向前迈进。
观点和实际相结合
问:在佛教里是否有讲到道德关系?您对世人的看法怎样?
您对他人的苦难等采取什幺行动?
答: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而大家也许会对这种看法比较
有兴趣,,当这种看法超越了断灭与永存,它显示世界的实
相,即超越所有现象(器世间)与所有众生(情世间)。
他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因此这种看法也超越了横(水平)
和竖(垂直)他普及一切的,因为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
,而空性普遍一切。
这观点和实际相结合。依照佛教传统,我们谈到根、道和
果。根就是两种真理不可分割的性质的见地,道是智慧和
妙用的不可分割,而果乃是觉性的双重证悟*如实甚深的
经验和普遍的妙用,这就是现象的本性。
另一种看法是谈论见解、禅修和行持。正确的的见解并不
基于狂热的信仰,这也不是由重复加深印象令人信以为真
,也不代表一个没有经过考察的地位。

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第三世蒋贡康慈仁波切等 着
黄英杰 译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