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集 邮>>集邮入门>>邮票辩伪>>邮票辩伪的要素(十一)加盖(加印)

主题:邮票辩伪的要素(十一)加盖(加印)
发信人: danhan(*笑流*)
整理人: danhan(2001-12-06 17:51:05), 站内信件


    加盖邮票是指由于发行机构、邮票的用途和面值等内容的变更而在成品邮票或其他适合作邮票的票证上加印或加盖特定文字或图案的邮票。一般也称其为“加字邮票”。

    加盖邮票可手工加盖,即用木戳、角戳或字钉逐枚(或一次同时2枚或4枚)盖印邮票。亦可采用石印或铅印方式,在整张邮票上一次印刷而成。加盖算是邮票上的二次印刷,常常会出现差错,如倒盖(印)、复盖(印)、漏盖(印)、横盖(印),以及错字、漏字等。这些有错邮票传到集邮者中,被视为珍贵“变体”,也就增添了加盖(加印)邮票的辨别难度。

    许多国家都发行过加盖邮票。西方某些国家还发行过特殊的“加印”邮票——凿孔邮票,即在用于通信的邮票上打出由一组孔构成的几何图案,这类邮票上凿孔有的是由邮政当局加上去的,有的则是一些大公司和团体为防止将公司的邮票贴寄私信,自行打上去的。

    加盖邮票的发行背景比较复杂,有全国统一印制的,也有地方加盖的。旧中国,由于政权变更、通货膨胀、地区割据、战争等原因,加盖邮票的发行品种和数量都很多。例如,辛亥革命后,将清代伦敦版无水印蟠龙邮票加印“中华民国”四字,于1912年3月下旬起陆续发行。这套邮票分别由三处加印,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字体。其中,上海邮政供应处是用宋体字加印的,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印的被称为“大国字”,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则是用楷体字加印的。

    抗战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邮资时常调整,原来印的邮票已不能适用,必须加盖改值,或改为高面值,或改为低面值。按照规定,这些待改值的邮票应由各邮区邮政管理局上缴后,由邮政总局统一加盖再发回各邮区售用。但是,战争时期交通十分困难,而且往返运输延误太久,等加盖好的邮票发到时,可能邮资又调整了。因此 ,邮政总局为了节省时间和运费,只提出具体要求,规定加盖字样、改值数额和原票版别等,令各邮区自行加盖。结果造成加工方式非常复杂的局面。

    加盖邮票是集邮者最感兴趣,同时也是最感头痛的邮品。

    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国内出现的伪造假邮票中较多的是加盖票。像各地商埠加盖票和清代加盖票几乎都有赝品。尤其是“真票伪盖”,容易乱真,对初集邮者或不懂中文的外国集邮者的威胁很大。

    清代加盖票中,除红印花加盖票赝品较少见外,其他票均有大量伪品出现。特别是万寿加盖票字体变化复杂,成为邮票伪造者仿制的对象。

    民国初期及40年代后期的民国邮票加盖十分频繁,伪品亦大量 出现,主要有臆造与伪造两大类

    例如,曾出现过1912年在汉口加盖的“临时中立加中华民国”二分邮票,实际从未发行过,完全是臆造的。

    在军阀割据时期,由于各地币值不同,汇费高,实际差价大,邮政当局为防止用大量购买邮票代替汇款,发行了许多盖“限××省贴用”字样的邮票。新疆省的统治者盛世才拥有几架小型教练机,自办了“航空公司”,1932年至1933年间他在原来已加盖有“限新省贴用”字样的邮票上,再用木戳加盖“航空”两个红字。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套地方航空邮票,发行数量很少,是国内外集邮者瞩目的珍品。

    加盖邮票的作伪比较容易,因为木戳、胶戳随处可刻;经管人员用铅字排版加印时,弄虚作假也比较容易。因此,加盖票中赝品甚多,从“临时中立”直到新中国的加字邮票中均有伪盖品

    识别伪盖票的主要办法是与真品进行 细致对比,包括纸质、刷色、图纹、笔划、印色等,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方能找出细小的差异和各种漏洞。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