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言网语>>信仰论辩>>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12)三

主题: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12)三
发信人: sev7(sev7)
整理人: zbw(2001-12-05 09:49:58), 站内信件
听众发问 

  听众: 许多西方人追随东方的精神导师,希望可以从他们那里找到你所叙述的那种理想。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曾在不同教派中发生过老师涉嫌不轨行为的事,这令学生们颇感失望,对此你有何评论? 

  寇曼: 这个领域中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对一个人内在的证悟状况建立客观的证明。特别是西方人最想知道:他真的是位阿罗汉吗?他真的是位菩萨吗?而理想的证悟者又偏偏是深藏不露的谦冲人物,这使判断更加困难;西方人常常被擅长自我宣传的人所吸引。根據我的经验,这完全是两码事。有些人會失望也并不稀奇,尤其是对这种关系心存理想的移情作用,或受到反移情作用之诱惑的人,那如同装了定时炸弹,这就是我们常见到的情况。实际的问题是:判定一个人修行的证悟程度,是极端困难的。 

  听众: 我对你所说的,西方心理分析或心理治疗,是改变意识内容而非其结构的这个概念,有些疑问。我觉得心理分析中使用的自由联想过程,与念心静坐很相像观察自我,很像是发展一个观察的意识。我在想,对於弗洛伊德的方法,我们會不會比他自己还要乐观? 

  寇曼: 这一点很有意思。弗洛伊德在他著名的关於业馀心理分析的演讲中,建议治疗师或分析师应持的态度是,「静静守护的注意」。这种静静守护的注意,听起来很像是念心。因此,我想就心理分析这方面说,与东方的念心技巧最接近的,就是治疗师的态度。自由联想是一个开端,但从念心的观念看,它过於松散;它有某种效用,但不能使一个人更准确地掌握住时刻生起的各种心念。因此,从技术的观点看,自由联想与念心有区别,不过一般说来,它是个好的开始。 

  听众: 有一件事令我好奇,我看到在佛教的心理健康方法与心智及心理分析Pk之间,存在著一种基本的张力,那是有关人性中侵略性所扮演的 色问题,或是「自我」具侵略性或残虐的那一部分。心理分析的方法,要你必须承认、接受那些部分,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本性之中,而佛教的方式似乎是要试著超越它。

  我耽心的是,超越了侵略性与残暴而没有彻底地对治它们。在我临床经验中,我曾见过潜心修佛的人,他们挡开自己具侵略性与残虐的一面,却以各种其他的方式发作出来。在佛教中,你需要先对治自己的侵略性然後再超越它,还是就乾脆越过去?

  索曼: 你可以将佛教看成就是挡掉愤怒与侵略性。而佛教的确也教导你,瞋恨心是一种负面的能量,它會毒害怀有瞋恨心的人,并且也會伤害到他所瞋恨的对象。而有趣的是,有时解除或是避免仇恨心理的方法是向外挑战,这是将精力转向外界的一个例子,时常可以避免产生仇恨心理的负面情况。 

  同样地,当因仇恨集结的能量,终於因为对情况的新的瞭解而转化时(是转化而非超越),它會变成拙火的能量心灵的热能。拙火被称为「愤怒静坐 furor meditation 」,这里的愤怒是指像一个战士所感受的那种激愤之情。这种愤怒是将「我要去把他干掉」的那种仇恨,变成「我要清除世界上的无明」。因此调和与超越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的。但我认为佛教与心理学在这论点上,仍然可以找到共同的基础,而且我相信佛教在这方面可以有很大的贡献。

  寇曼: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侵略性以及其他负面的心理因素,是否在修行的过程中會造成问题,可能杰克.恩格勒在他《意识的转变 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一书中解释得最好,那是一本讨论高等病理学的书。就我所瞭解的来说,至少对许多在西方的人,好的心理治疗可以补助精神的修持,这两者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 

  听众: 你前面说过,西藏心理学对於成熟的定义,是看一个人的慈悲,以及他是否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这使我想起卡萝.安.吉利根 Carol Ann Gilligan 与其他女心理学家的著作。你觉得西藏心理学与某些美国女心理学家的理论有相似之处吗? 

  寇曼: 如果将两种系统作一比较,因为佛教与卡萝.吉利根等人的思想,同是建立在以众生一体为基础的道德伦理上,所以两者可能有许多相同之处。我认为这也是东西方心理学交流的重大意义之一。


----
国内最丰富的奥修中文资料静心家园
获得奥修英文全集

南无阿弥陀佛!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