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v7(sev7)
整理人: zbw(2001-12-05 09:49:58), 站内信件
|
七、对谈:佛教、心理学与认知科学
绪论:黛安娜.艾克博士
亨瑞许.齐麦 Heinrich Zimmer 於一九五年以如下慑人的文句,开始他的书《印度哲学》:
我们西方人,即将到达印度思想家於耶稣诞生前七百年就已到达的交叉路口。(注)
我觉得目前我们来到了这交叉路口探讨外在世界与心智之内在世界的交叉路口。我们西方人非常极端地要去瞭解外在世界。我们发现所谓的「新世界」美洲,并且往西海岸陆续发现更多的新世界。我们曾登陆月球。我们研究自己生理的外在世界,并瞭解人类的细胞结构。然而,对於心智的内在世界之探索,西方人只能说才刚刚起步而已。
在文化与宗教方面的对谈中,科学与宗教的对谈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一直参与基督教、佛教与回教这些宗教间的对谈。参加任何这种对谈,我们必须准备随时有可能需要放弃自己的观点,来投入共同的塑造与改进,就如霍华.葛纳所说的那样。那麼,在一般的科学与对於心的作用有透彻研究的西藏佛学传统之间,这两者的对谈性质如何呢?
我猜想我们之中许多人对这次对谈的形而上的语言,大概不能涉入很深。当我们试著去瞭解,一方面是空性,一方面是大脑中无数的神经元的同时,对於这中间浩瀚深远的义理,可以想见一斑。无论如何,在佛教传统的心智科学与医学研究人员的探讨之间,有一共同的方法,那就是二者均建立在实验的传统与精确、严格的实践基础之上。丹尼尔.寇曼以佛教的观点谈到这种实践的某些方面,那是一种实验性的实践,不同於一种宗教形式只单单告诉你「完全相信这个」。那也是对宇宙的分析,并且鼓励你由探索去获得对心的瞭解。
佛陀提出的四圣谛,并非关於宇宙的理论。他形容世界是忧、是苦,或许也是焦虑甚至压力,那是对我们情况的一个很确切的描述。所有的压力与焦虑都是有原因的,也有方法可以解脱出来,那就是佛法。这并不是关於宇宙的一个理论,而是经过实验证明分析的宇宙实相;同时它也并非被当做宗教提出来,而是邀请你「来看」,正如佛陀所说「请自己来看」。这即是我们这次对谈的实验基础。
作为一个研究宗教的人,我可以说,班森博士在「松弛反应」中所讨论的那种修炼与发现,在全世界各宗教传统中都被证实过。但是此次的科学家与佛教徒的对谈,仍有其独特之处,这不单是凑巧的一次佛教徒与西方医学界的对谈而已。
此次对谈独特之处,在於丹尼尔.寇曼特别提示出来的「方法」。在中古时代的基督教神秘学著作《无知的云 The Cloud of Unknowing》中,有一段关於祈祷时意识的较高状态之描述。对於这个祈祷文,作者说:
如果你问我如何开始祈祷,我必须去请求上帝,以祂的恩宠与仁慈亲自教导你。
这里没有明示一个方法,至少没有详细的方法。而在东方,方法却正是由瑜伽术一直到心智科学所详加讲述的,我们不需要请上帝亲自来教,就有方法可以开始:坐下来,不要说话,注意你的心,将它集中在一点,它跑开时拉它回来(它在起初十秒钟一定會跑开的),如此一再重复。
这是方法,是数百年来经过证实可以获得心的知识的方法。
现在我们面临了一个需要瞭解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亲自来看,怎麼,究竟是什麼知识?这即是佛教思想家对西方科学家的一项挑战,获得心的知识是要靠我们愿意参加这项实验,坐下来,选一个咒或种子字来念诵,看看會发生什麼事。
---- 国内最丰富的奥修中文资料静心家园
获得奥修英文全集
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