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宗教相关>>宗教与人生>>阅历与直观

主题:阅历与直观
发信人: gzgezi(凌云阁)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26 20:55:44), 站内信件
阅历与直观

◎侯秋东


  思想之路是崎岖的、长远的,可以说是步步难关,处处陷阱,若难关冲不过,遇难而退,无法不成为浅薄之人;倘使落入陷阱,就会成为“思想问题”人物。因此,可以说思想乃是心灵的一种磨炼与冒险。真理的天地辽阔无边,思想之鹤在那里翱翔,不小心便会迷失。在思想的园地里耕耘颇为劳苦,成长的期间往往相当漫长,可是它的果实却是丰硕的、甜美的。思想是人类特具的秉赋,自古以来,有多少平庸之辈因为勤于思想,终于开窍而成为智者,成为圣贤。因此,思想虽艰难危险,只要具至诚之心,终究都能攀登思想的峰顶,提神太虚,俯临万有,大开慧解。《中庸》说“至诚如神”。就是说凡事出于至诚便能神奇地达到目的。

  读书与思想之外尚有一个方法可以增进智慧,那就是阅历。阅即观察,历即经验。天下万物,一物有一物的理,理有万殊而书籍有限,更何况有些理尚未被发现,所以全天下之书不能网罗尽全天下之理。因此,我们追求智慧不能全赖书籍,尚须仔细观察万事万物,从中去体悟真理。经验有时意味着实践,读书是“知”的功夫,而经验从表面看是“行”的功夫,其实“行”中也是有“知”,所以理学家朱熹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王阳明先生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般人认为要得到智慧只须多读书多思想即可,殊不知读书思想所得的智慧浅,而阅历所得的智慧深。但是若以阅历所得的智慧深而以为不必多读书思想,则又大错特错了。因为两者间有所偏重的话,则所得的智慧便属有限而不得圆满。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这都是畏惧实践的表现。此外,中国人大抵是一个含蓄而内向的民族,自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植人心,使得国人阅历狭窄而眼界不开,心境封闭。幸有些才智之士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如此才使国人免于过度轻忽阅历,过于怕事。一个人若想藉阅历来增进智慧,只要时常谨记如此两句格言即可。

  启发智慧尚有一个至简至捷的方法,用不着苦读、苦思而能直接与真理契合,这个方法叫做直观(有时被称为直觉)。它是一种心灵高度的悟境,超五官的意识的感受,直接与宇宙之实体合一。无论在西方或东方都有学派主张以此法启发智慧、探求真理,如西方哲学家谢林、柏格森,印度的瑜伽哲学,道家的老庄,儒家的《易经》,宋明的理学,佛教的禅宗、密宗,都或多或少地提倡直观,在此只能举其一二,约略介绍。

  易经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意思是说,要想彻悟宇宙万物变易之理,必须要无思无为,停止一切念头与行为,达到寂然不动的境地,如此才能感悟、通达天下事物的道理。此外如宋明理学家亦提倡静坐以直观宇宙人心的本体;禅宗明心见性的功夫,讲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境智双泯,法我皆空”;庄子提倡“心斋”、“坐忘”的功夫,认为冥心合道要由“外天下”做到“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最后入于“不死不生”(指精神而言)。以上这些方法其共通点在于先安定心灵,清除如云如雾的妄念,达到空灵之境,以开显心灵的本来面目,证悟宇宙万物的本源,进一步从体以达用,运用心灵的智光彻照一切万殊的物理、事理、心理和一切差别众相。

  直观的功夫在理论上虽说是至简至捷,其难度超过读书与思想,若无适当的师长指导,很容易走入岔路,因此,一般人反而不敢轻易尝试。

  读书、阅历、思想与直观都是追求智慧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中有一个共通的基本修养,那就是“定静”的功夫。心不能定不能静,则无论读书、做事、思想与直观都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可言。因此,智慧也无法开显出来;反之,心能定能静则如水中污浊得以澄清,水波得以止息,又如镜面无有灰尘遮盖,那么水中之物便清晰可见,水面上更有明显的映影,而镜子也能现出光辉,使镜前之物丝毫毕现,所以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很注重“定静”的功夫。明显者如《大学》讲“正心”,又讲“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老子讲“虚极静笃”;荀子讲“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印度的瑜伽,佛学的各宗各派无不提倡“定静”。如果我们说“定静”乃是人生的基本修养,谁说不可。

  以上不过略举大端,择要而言,其实启智之道何止四种,凡能使人对一切“理”有所“悟入”者,皆属智慧边事。悟有大小,小悟可以累积而成大悟,大悟又可累积成彻悟。彻悟者,乃智慧之圆满,也是吾心全体大用之彻底发挥。已去世的哲学大师方东美教授在《中国人生哲学概要》一书前言中有一首诗,可借以窥见大智慧的境界,其诗云:
  浩渺晶莹造化新,无云无霰亦无尘,
  一心璀灿花千树,六合飘香大地春。

  “浩渺晶莹造化新”是大智慧显现以后所见到的宇宙;“无云无霰亦无尘”是形容内心的空灵境界;“一心璀灿花千树”是说明心灵的美妙富丽;“六合飘香天地春”是描写大智者内在永恒的生机、永恒的快乐、解脱。

  摘自《真智慧之门》




----
**************** 警句 ****************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未见其长而日有所增。
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未见其消而日有所损。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