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临时存放>>中观简介

主题:中观简介
发信人: adamlee999(当当)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38:38), 站内信件
                          中观简介  转载

大乘佛法的究竟或了義见解,世界由唯识与中观两个中派来描述,其中中观被区
分为二:中观自空见  中观他空见
佛陀曾经三转法轮,而中观自空见的观点,是在二转法轮时所开是的当时佛陀教
导了智慧之母*『般若波罗觅多经」。这珍贵的般若波罗觅多经中,教导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从色一直到全知的俱生智,就一切现象的并没有任何一个
现象是存在的。在「心经」中说:
   
我们应该有纯净且真诚的观点,就是所有五蕴自性本空。
这意思是说,构成人身的五蕴,其本性也是空的这空性是本来就空,。
它并非事实有,而后来这个事实被瓦解,进而转变为空性。它们是从无始以来
,就是空性的!所以当男女菩萨,在进行禅修时,必须是五蕴的空性,
是从无始以来,就是于生俱来的,如果至在意念上它们是空性的,是不够的。
想我们很可能轻率地产生以下错误的空性见解:
1.想象中的空性                                 
如果有人想,因为佛陀开示「五蕴 皆空」,然后就已崇敬的方式来进行禅修,这就称为想象中的空性,这见解并不是真实的空。这是因为我们竭盡心力,
认为万世万物皆空,而却没有丝毫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来对它进行分析。

                                      

2理智造作的空性
首先,我们的心感受到五蕴时,接着,我们尝试着去解析它们 ,使它们
 变成空性,这就是理智造作的空性。刚开始,五蕴似乎是存在的,随后,
我们却只试图以理智,来强迫它们消失,依此方式创造出一种空性。
这种空就是理智造作的空。

3赋予名相的空性
第三种错误的空性见解,是赋予名相的空。当五蕴的「影像」,结合五蕴
的「名相」,  显现在我们概念化的意念意思里时,我们却认为它们是空性的,
 这就是赋予名相的空性。  假使当有人说色蕴时,就会有模糊的(影像)与
(色蕴)  这个名相结合在一起,并显现在  我们的内心意识里。这个时候,  
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影像)就是(空性),这就是赋予名相的空,而不是真实空。
 这三种错误的空性见解,都是由心想象出来的。假使我们想远离这
类执着就必须禅修「远离心的造作」的法性。禅修的方法可利用五个次第中的
任一次第,但此处特别指第四次第「中观应成派」的禅修方法。
何谓真实的空?
我们拿五蕴来作解说,「五蕴」只是名相,有些事物我们会用「五蕴」这个
名相来称呼,而这些事物,我们称为「名相赋予的基础」。  这个「基础」
本身和的「名相」,其实并没有任何关联,我们也可以用别的名相来称呼。
因此,无论这个被称为「五蕴」的是什幺东西,这个被赋予名相的基础,
本质是不存在的它从无始以来,原本就是聪性的。这才是我们应该确认的
「真实的空」当我们梦见一朵美丽的花,那幺「花」的名词,就是所谓的
「名相」:而这个出现在我们的内心,且被赋予「花」这个名相的事物,
我们就称为「名相赋予基础」。在梦中,我们用眼睛所看见的心的对境,
它产生是源于我们的习性。我们往往错误的将所见到的与它的「名相」,
是为同一件事物。我们误以为所感到的「对境」,就是与「花」但实际上,,
这个被看见的「对境」,与「花」这个名相,与被赋予名相的「对境」之间,
并没有实质的关联。依此推理,名相并没有真实意义,因此「名相」是空性的
既然我们是在梦中,所以这个我们所看到的对境,也就称为「花」的基础,
本质上也不存在的。这只是一场梦,所以也是空性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空,
无论是名相或名相赋予的基础,在其本质上都没有真实的存在同样的
,  如同五蕴,被赋予「五蕴」这个名相的「基础」,是空性的,因此既然被赋予
名相的基础,没有真实的存在,也就不可能给予任何名相,因此名相本身也是
空性的。
梦中的「花」也是一样的,它与现实中的花、「花」这个名相,三者之间没有
任何实质关联,这个似是而非的关联,只是一种透过我们的联想,所产生的
概念。首先我们看到对境,然后下一个剎那,赋予一个名相,来对它加以卷标。
在此,这个名相,也不可能真实存在,因为这名相并不是单一的。
对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必须是单一的、独立而不变的。
1.单一   假使在梦中,有一百个人,如果能证实一个人,是真实存在的,
那幺其它所有的人,也就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必须去分析,且尝试去寻找,
一个已经无法再被解析,单一且真实存在的个体。
2.独立  一件事物,如果是真实存在的,就必须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它也
应该是永远存在,而不是只有在因缘条件就能存在。
3.不变  如果一件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它应该是永恒的、持续的,也就是说
,它应该是不变的。在藏文中,花称为me tog(美扥),是两个音节,
而这两个音节是分开的,在中间又有空间,「美」和「扥」并无连接处。
当提及这个名词时,念出「美」这个音时,「托」是不存在。因为只有发出
「美」的音时,而「托」尚未发出,而念出「托」这因时,「美」的因已经
结束,成为过去式。我们无法将「美」与「托」的发音,同时念出。
这不同时的发音,代表着「存在与不存在」。
当发出「美」的音时「美」是存在,「托」是不存在。因为祇发出「美」的音
,而「托」尚未存在。当发出「扥」的音时,「托」是存在的,「美」是不存
在的。在发音时,并没有任何一个剎那,两个音可结合,而成为「同时存在」
或「同时不存在」。
不论一个音节有多短,当我们开始发音时(现在),
节为的音节尚未发音,蛋即将在未来发音(未来),
发阴道节为的音节时,前面的音节已经成为过去(过去)。
每一个声音,都会通过且成为、过去、现在、未来。因此它是可被分解的,
而且不是单一独立的。
好比你写个单字,甚至于任何一个字母,也不是单一独立的个体。当把单字
写下来时,我们都可以在纸上,将这个字分解成更微小部分。
纵使每一个维细的部分,不管他多幺小,我们都可以再将它分解成左边、
右边上及下等四个部分。所以单字中,并没有所谓的最小部分能够被称为,、
「不可再被分割的」单一独立的个体。
因此,花的名相「美托」,不是单一独立个体,所以,它不可能真实存在。
相同的道理运用在被称为「花」的这个「基础」上,它也不是单一独立的个体。
如果是一朵大的花,它会有许多花瓣,有的向东,有的向西,它们都是分开的
,而且都没有连接在一起。相同的,北边与南边的花瓣也是一样,它们并没有
连接在一起,而且在花瓣间有花蕊。所以,花朵并不是单一的个体
,意思是这个被赋予名相的「基础」,并不是单一的个体。
在『般若波罗觅多心经』中,佛陀指出,一切事物本性皆空,这包括了:
现象=法=名相赋予的基础   名称=法相=被赋予的名相
中观思想的支持者,以逻辑的方式,来证实这个观点。龙树菩萨作了六部著述
,其中一部是『中论』,在著作中,它以逻辑方式,证实了佛陀在空性方面的
教法。『中论』目前已经翻译乘中文,其中至少有二十一个章节,如果研究
全部或不份章节,对我们将会有相当大的利益。
龙树菩萨,与佛陀二转法轮时的开示,有很大重大的关联。佛陀曾预言,会
有龙树这个人,推翻「存在与虚无」等等的见解,和一切对见解的造作,
并破除任何对见解的执着。与这预言一致的,后来龙树菩萨也确实是佛陀二
转法轮最主要和重要的学者,它推翻所有非佛学的主张,也就是个种印度教宗派
的思想,它推翻了所有的主张,成为「中观的始祖」。
为何必须推翻所有的主张呢?
如果我们上有任何的主张,就等于尚未掌握究竟的见解。因为,如果一个人还
有任何主张,就表示它仍然执着某些见解,这就是龙树菩萨的主要著作
『中论』内容的概要。
另外龙树菩萨的弟子「佛护」,写了一本关于『中论』的重要论助,他创立了
中观应成派。然而,「清辨」却批评「佛护」在其论着中,所表达的龙树菩萨
理念。反过来「清辨」依自己的见解,写了另一本论着,因此成了中观自续派
的创始人。也许多学者支持「清辨」,例如撰写「中观庄严论」的寂护。
另外著作「入中论」的「月称」,则支持佛护的论着,反而批评清辨的思想,
他扩大地诠释应成派见解,因此人们称它为实际上的中观应成派创始人。
同样地,「月称」也受到许多学者支持,其中包括了著作『入菩萨论』的寂天。
因此中观自空见学派,就按照上述两本对龙树菩萨『中论』的不同论着,
分为两个宗派:
中观自续派(svatantrika  madhyamaka)
中观应成派(prasangika  madhyamaka)

(the progressive stages of meditation on emptiness)(khenpo tsultrim gyamtso rinpoche)
转载自  大自在的微笑 空性禅修次第  勘布 竹清嘉措人波切 着 马尔巴翻译学院  译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