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ev7(sev7)
整理人: zbw(2001-12-03 16:05:20), 站内信件
|
拜尔: 我想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會多麼不同。在我们住院就医的时候,都可能使用过某种强效止痛剂通常是可以使人上瘾的鸦片类药物。而整体上来说,快乐且适应良好的人,因医疗的需要而使用药物,事後都不會上瘾。不快乐的人,不论导因於问题家庭、贫穷或其他因素,都很容易对药物上瘾;而为了取得药物,可能伤害他人、偷窃或做坏事。所以,有客观的证明显示,人是很不一样的;环境的某些事,甚至可以改变看起来是生理上的反应。
让我们将这变成一个一般性的问题。我们做科学家或医生的,想到心智时,大多数都理所当然地假定,人的神经系统或大脑是所有和心智相关的作用发生的部位;神经细胞是作用的根源,而化学物质可以传递讯号。西方传统还相信演化:先有简单的有机体存在;然後经过一些突变与淘汰,发展成愈来愈复杂的神经细胞组织,终於由这些简单的脑,发展为更大、更复杂的脑人类的大脑。我们已有证據证明,大脑各个部分掌管不同的功能。譬如有一区域与视觉讯号有关,即使在负责情感的部分,我们相信也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扁桃体对於感受不同的状态非常重要。
举例来说,有一个相当简单的办法,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瞭解人脑中的某些侵略性。假使我们是由简单的生物进化而来,那麼他们必须具侵略性。他们必须保护自己的子孙,必须战斗来保卫领土或赢得食物,而我们继承了某些这样的神经结构。我们也继承了其他的结构,可以去掉侵略性。在这进化论的模型中,甚至慈悲也可以由其他的行为产生出来。如果一个生物对他的近亲和善,我们认为會有携带这种消息的染色体停留在染色体群中。因此,利他主义与慈悲也可以解释为由进化而来。
我觉得佛教的方式似乎颇为不同。它不是由简单的进化而来的观念开始,而是假定心智从最开始就存在。您能否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找到共同的基础?
布达喇嘛: 我感觉这两者是相容的。当我提到佛教认为心智由一开始就存在,我是指心的最基本的东西,那是知晓与清明的纯洁本质,而且是无形的。而当我们讨论到各种认知与心理事件时,它变得更复杂了。要解释这些事件,必须考虑到它们产生自何种生理基础,而认知与心理事件的不同形式与状态,也与外在的环境有关。
因此,当我们谈到佛学里所说的心智,你不应该把它当成单一实在的个体,而该是一相互关联的认知与心理事件之错综复杂网路。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心理事件与外界发生的事一样多。换句话说,众多的心理与认知事件,对应於同样众多的外在物体,它们提供此等心理与认知事件之因果条件,以及诸如感觉器官等之生理基础。
我现在想问一个问题。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有数年之久了,在这同一时期,我们快速进步的科技已带领我们发展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电脑的使用,要求更快速的思考与计算等等。神经科学家们有否发现,这种电脑革命在人脑中造成的任何生理变化?有没有看到人类大脑结构有改变的可能?不一定是立即,也许往後的一百年间,有可能改变吗?
拜尔: 我们相信人脑是在缓慢地改变,而事实上,人脑已经如此复杂,它或许可以教我们用更好的方法去做电脑。有一门学问称为类神经网路 neuronet model ,这主要是试著让电脑做某些人脑已经做了数千年的事。所以,我们相信人脑是在进化,但是以电脑科学的观点看,我们可能对心智活动的瞭解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我想要问的是:某些「放空自己」的心理修习,与人脑是经过数百万年之进化而来的观念,这两者间有无矛盾之处?我们能摆脱人类生物性的过去吗?
布达喇嘛: 在佛教对心智与心理事件的描述中,并没有假设每一认知事件都是有意识的,也述及心智的无意识层面。西方有一项假定,认为佛茎铽憟蛕的意识或心智,是指一独立於身体的实质个体,这是一项误解。在佛学里,心智若与身体隔离,是无法被瞭解的。心智是一互相牵连的心理事件所形成的复杂网路。
佛教徒之所以不能接受有一个我、自己或者永恒的灵魂存住在身体之中,就是因为他们不将心智看做是独立於身体的实质个体,而宁可是一动态的,与身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连且相关的永远在进行的过程。因此一个独立、永恒的灵魂这种假设,不符合佛学的基本哲学理念。极重要的一点是,那最後终於可以与人类的身体分离的是什麼?那是心智最细微的层面心的明光。但是唯有当一个人在医学上宣布死亡之後,才能对那一层的心智做实验!
如今在修行者之间,我们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一个人在医学上可能已宣布死亡就是大脑已无作用而且呼吸停止但是身体可以一、二甚或数星期都不腐化。我们说,修行者是处於明光状态。
这种现象在死亡时很自然地发生,但是如果一个修行者已经成就某些禅定功夫,可以在生时模拟死亡的经验,如此他或她就被称为心智有意识地脱离了身体,而有「出壳」的经验。一旦经由静坐达到心智的那种状态,所有严重依赖肉体的心智作用都會消失停止,而在那一刻,那人在理论上可以有意地将心智与身体分离。 班森: 布达喇嘛与我对於测量人在明光状态那是在一个人过世之後的可能性,已经讨论了十年,希望找出那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是有一项在波士顿与达兰萨拉的旅程间,在时间上安排後备补给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拜尔: 那是说,心智的某些方面是独立於脑细胞或身体的吗?
布达喇嘛: 我不知究竟是怎麼样。意识的最细微层次是可以与身体分离的,但我们不能称它为人类心智的最细微层次,因为「人类的心智」是一相对名词,是用来与人类的身体相对的。
班森: 西方科学界已经奋斗了超过一百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每日的言行,有多少是受遗传或我们的染色体所指挥?又有多少會被我们的心智影响?以前一直认为遗传比环境重要,然後又有一段时间认为环境较遗传重要,如今遗传的论点又再度抬头。藏传佛教对这点有何说法?我们的生命有多少是受遗传支配?又有多少可以真正由我们自己影响?
布达喇嘛: 正如遗传的影响力很强,环境也对心智有同样的影响力,这些观念似乎与佛教的方法是相符合的。譬如当我们读修行者指导要点时,我们會发现,里面特别强调要找一人迹罕至之处修习,尤其是在开始的阶段,这是因为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會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也會在佛学典籍里发现许多关於不同的感情状态,诸如愤怒、嫉妒与欲望,如何在某些人的心智中是支配性的,而对其他人又并非如此之类的叙述,这表示遗传也是其中很强的要素。
波特: 对於大脑科学家和研究人工智慧的科学家们,为了提升他们的自信与士气,我想请问您最後一个问题:如果在未来的某时,我们不再如此无知,您可以用遗传工程的蛋白质与胺基酸,或者用工程上的晶片与电线,做一个有机体,他具备我们所有的优点而没有一样我们的缺点,您會去做吗?这不是一种有趣的化身吗?
布达喇嘛: 如果可能做得到,实在太好了。那會省很多事。
---- 国内最丰富的奥修中文资料静心家园
获得奥修英文全集
南无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