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言网语>>信仰论辩>>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3)

主题: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3)
发信人: sev7(sev7)
整理人: zbw(2001-12-03 16:05:20), 站内信件
二、对谈:佛教、神经科学与医学
  大卫.拜尔医学博士 David M. Bear, MD   麻州大学医学中心心理学教授,身心医学研究院院长 
  图典.金巴格西 Geshe Thubten Jinpa   翻译员 
  赫伯特.班森医学博士 Herbert Benson, MD 哈佛医学院医学副教授
    史提文.麦塞斯博士 Steven W. Matthysse, Ph.D   身心医学研究院主席,哈佛医学院心理生物学副教授,迈克林医院心理生物学者 
  大卫.波特医学博士 David D. Potter, MD   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罗伯.温索讲座教授 
  乔瑟夫.希德克劳特医学博士 Joseph J. Schildkraut, MD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卡尔.许渥兹医学博士 Carl E. Schwartz, MD   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讲师

  希德克劳特: 我想首先请布达喇嘛向我们多介绍一些心智的性质,它粗略的性质以及细微的性质,这中间,也许您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心智如何能观察、瞭解心智的性质?」也就是说,「心智如何能研究它自己?」 

   布达喇嘛: 大体来说,心智可以定义为一种存在,它的性质是纯经验的,即「清明与知晓」。是那知晓的性质或代理处,被称为心智,而它是非物质的。但在心智的分类里,也有大的层面,诸如我们感官的知觉,它们必须依赖身体的感觉器官,否则是不能作用或根本无法存在的。而在第六类的「意」识(注)范围里,仍有许多部分或类型的心理知觉,强烈依赖生理基础例如我们的大脑,方能产生。这些类型的心智活动,是无法脱离其生理基础而可以被瞭解的。 

  现在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各种不同的认知事项诸如我们的感官、心理状态等等如何能够存在并且具有知晓、明亮且清澈的本质呢?根據佛教的心智科学,此种认知事项之所以具有知晓的性质,是因为清明是所有认知事项的基本性质。这就是前面我所述说的心智的基本性质心的明光。因此在佛学典籍里,当谈到各种心理状态时,會讨论引起认知事项的种种条件。譬如说,感官的知觉,外在的物体是目标或肇因条件;感知的前一瞬间是立即条件;感觉器官是生理或首要条件。

  基於此三种条件之集合肇因、立即与生理感官知觉的经验得以产生。 

  心智的另一特性是它可以观察自己。心智观察与检视自己的能力这个题目,是长久以来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一般而论,心智可以不同方式观察自己。譬如检查过去的经验,像昨日发生的事,我们回忆那经验并且检查关於那事的记忆,如此并没有问题。但我们也曾有过如下的经验,那就是当心智正从事於某项观察时,它觉察到那正在观察的自己。这里,正在观察的心与被观察的心理状态同时存在;我们无法解释心智变成了自觉的,对时间因素来说,它同时是主位又是客位的这种现象。 

  因此当我们谈到心智时,非常重要的是必须瞭解,我们是在谈论一个各种心理事件与状态的错综复杂的网路。经由心智内省的性质,我们可以观察,诸如某一时刻哪些特定的意念在我们心里,哪些物体惦记在心上,以及我们有哪些意图等等。在静坐的状态,譬如当你正在静坐试著使心达到定境的时候,你會不停地应用内省的功夫,来分析心念是否定在单一的事物上、有没有松弛、有没有分神等等。在这种情形下,你并不只是使用单一的心智在检视它自己,而是应用多种不同的心理因素来检视你的心。 

  至於单一的心理状态是否能够观察与检视它自己,这在佛教心智科学上是个很重要也很困难的问题。某些佛学思想家主张心智有种称为「自觉」的能力,也可以说心智具有可自我观察的统觉能力,但是对这理论一直争议不休。赞成有此统觉能力存在的学者,将心理的认知事件区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物体导向的,亦即有主、客体的二元性;而另一方面具有内省的本质,可使心智作自我的观察。「心智本具统觉之自我认知能力」这项主张,一直受到驳斥,尤其是被近期的佛教哲学思想学派中观应成派(注)所驳斥。


----
国内最丰富的奥修中文资料静心家园
获得奥修英文全集

南无阿弥陀佛!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