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言网语>>信仰论辩>>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1)

主题:心智科学:东西方的对话(1)
发信人: sev7(sev7)
整理人: zbw(2001-12-03 16:05:20), 站内信件
前言
  我相信所有人类的终极目标都是要获得幸福与成就感。这些目标,可以经由身体的安适与精神的正常发展而达到,但是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却在精神方面。因此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具有对精神与物质双方面的知识。 

  科学在对物质的驾驭与瞭解方面,已有惊人的进步;而另一方面,佛学具有深奥的哲理,数世纪以来,已发展出系统化的方法来开发人类的心智。无论我们是科学家或是修行者,我们的基本需求与渴望都是相同的。虽然科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但他们不能完全忽略人类的心与意识;修行者虽然主要在致力於发展心智,但也无法完全不理會身体上的需要。由於这个缘故,所以我一向强调,结合精神与物质的重要性,唯有从双方面去努力,方能成就人类的幸福。因此得知智慧出版社 Wisdom 出版《心智科学  MindScience》,令我很感欣慰。  

  布达喇嘛一九九一年八月五日

绪论
  丹尼尔.寇曼博士 Daniel Goleman, Ph.D 罗伯.索曼博士 Robert A.F. Thurman, Ph.D 

  西方的透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汤恩比 Arnold Toynbee 曾经预言,廿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佛教的西传。对於现代心理学就某一特殊方面来看,这说法是正确的,使西方警觉到在这方面的训练除了自己的一套,还存在著更古老或者更智慧的心智科学,而它最完整的陈述是在佛学里。 

  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观非常短视,以为心理学方面的努力,不过自上个世纪方在欧洲与美洲开始,而忘记了心理学的根源是哲学,哲学的根源是宗教。譬如威廉.詹姆士,他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直到本世纪初他创立心理学系为止,他哈佛哲学系的出身,更是少有人记得。 

  佛学以两项事实提示给现代心理学:其一是对心智及其作用的系统化研究,远在西元纪元前即已开始;其二是这类探索是精神生活的中心课题。而事实上,世界上的每一主要宗教,都各自有一套秘传的心理学,亦即心智科学,通常是不为在家信徒所知的,譬如回教的苏非派教义 Sufism 、犹太教的卡巴拉密法 kabbalah 、基督教的修道士冥想手册 monastic meditation manuals 。 

  在佛学里,传统的心智科学称为「阿毗达磨」。自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释迦牟尼佛的教义经过数千年的研究、系统化及精炼之後,阿毗达磨已发展为一精密复杂的心智模型。正如任何一种完整的心理系统一样,它详细描述知觉、认识、感情与动机的运作情形。阿毗达磨是一个动的模型,它分析人类痛苦的根源以及解脱痛苦之道这是以心理学的语言表达佛教的主要讯息。 

  虽然阿毗达磨所讨论的应属形而上学,但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它却是涵义丰富的实体它是一套全然不同渊源的心理系统。它对现代心理学如同提供了一项「第三类接触」碰上了极少人甚至根本没人想到可能存在的外星人。

  多数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如果被问及,肯定會说,除了西方现代思想体系之外,没有其他充分发展的心理学;而现在显然另有一套,且对西方心理学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佛教心理学提供了一个机會,使现代心理学,与在西方的观念系统以外所演化出来的思想体系,做恳切的对谈。这里有另一套现成的心理学,在许多基本的现代心理学议题上可资借镜,诸如:心智的本质、人类成长潜力的极限、心理健康的展望、心理的改变与转化等。 

  本研讨會是这项对谈的一个开端。此後西方的心理学家们會发现,正如西方的心理学有许多学派,佛教心理学也是派别分歧阿毗达磨是传统的佛教心理学,但如今也有数种不同的论述。特别是在藏传佛教,更另外存在多种心理系统,在心理精神的发展上,各有其独特之实际应用。 

  本书的结构系依照研讨會的程序,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分别为上午与下午的议程。 

  第一章是布达喇嘛讲述佛教的心智观,统合了科学的唯物观与宗教。他指出,瞭解心智的本质是佛学思想的根本。在西藏佛教的教示中,包括身心的变化为何相互影响的详细图解,以及如何以意愿控制此种影响的技巧。对於心智与身体之间的细微关系,西藏人所持的观点是心智可以脱离身体这是研究人员可以测试的许多概念之一,藉以增进我们对身心间环结之瞭解。 

  接著在第二章与神经科学家的对谈中,布达喇嘛提出了几项对西方科学特具挑战性的问题。其中包括:心智是否能观察与瞭解它自身的性质,自然现象之数学法则与业力运作的相似之处,佛教的空性观与心智之究竟本质,和心理错乱与骚扰的根源等。另外涉及的问题是心智的粗略与细微层面,及心智的细微层面可独立存在於身体之外具煽动性的可能性。 

  赫伯特.班森博士 Dr. Herbert Benson 在第三章回顾他在身心关系方面所做的先驱性研究,特别是结合古老的禅修技术与现代医学鷘松弛反应 relaxation response 」。他也讲述了较近期对於西藏高深禅修者的研究行者在练拙火瑜伽时,体温与耗氧量都有大幅度的改变。

  他希望这些研究工作,可以使我们对心智如何影响身体,有进一步的瞭解。 

  在第四章,罗伯.索曼 Robert Thurman 讨论到西方的认知科学 comnitive science 与神经科学,可从西藏心智科学获益的问题。他追溯佛教心智科学的发展,并强调其与西方迫切的相关性;因为他指出,在西方,人们对外在世界的影响能力,已远超过了对自身的能力。至於西藏心智科学可能提供些什麼?他以西藏医生把脉的惊人诊断本领为例,提示说明,并讲述了拙火瑜伽行者的内在状态产生班森博士所量得的诸种变化的内在技术。 

  第五章,霍华.葛纳之讲题是在认知科学中西方的心智观。重点在「硬性」的认知:如思想、智力与理性相对於感觉、精神与意识。他呼吁大家应该充分利用所有的学问与经验无论西方的或东方的促进相互瞭解的大同精神。他建议,一场诚恳的对谈,必可产生更丰硕的相辅相成效果。 

  在第六章里,由我比较西藏与西方精神健康的模型。正如西方的心理学一样,西藏系统也有心智及其功能之模型,以及精神健康之定义与实现的方法。但是西藏模型所标示的,人类在精神方面可达到的幸福境界,对於典型的西方心理学却是一大挑战它断言:断除执著与瞋怒之苦,而後慈悲与大自在的境界,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最後,在第七章的总结小组讨论里,特别是在东、西方心理学显示有殊途同归的题目上,我们就数项议题做进一步的深层探讨。 

  对我本人来说,这次哈佛医学院主办的对谈,为我个人的东方求知之路成就了圆满的旅程。我首次接触阿毗达磨和西藏佛教是在一九七年,当时我为攻读博士学位,拿了哈佛游学奖学金到印度。我真觉不可思议:这里有一套心理学系统,它的理论前提与我所曾接触过的截然不同。这系统不但解释心智如何作用,并且说心智是有方法可以转化的;它同时揭示人类发展的理想是安详与慈悲等精神价值一个比任何现代心理学都更有希望的憧憬。 

  当我回到哈佛之後,我开始了对静坐的研究佛教与其他东方心理学的应用技术。赫伯特.班森在医学院正从事他先驱性的「松弛反应」研究,而在我自己的心理系,盖瑞.许渥兹 Gary Schwartz 、理查.大卫森 Richard Davidson 与我,则对静坐开始了类似的研究计画。 

  禅坐研究的成果,对行为医学 behavioral medicine 的贡献卓著,而这次的对谈却代表了紧接著而来的下一个阶段。禅坐只是东方心理学多种应用工具之一而已。如我们继续探索,看从这同一来源能否找到其他对现代生活具有价值之物,我们可能发现较西方心理学所能梦想到的还多的事物,存在於天上与世间。


----
国内最丰富的奥修中文资料静心家园
获得奥修英文全集

南无阿弥陀佛!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