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oshi_1234(临川废人)
整理人: yyxhb(2001-11-28 19:10:06), 站内信件
|
由于个人能力和才智的限制,在有网络讨论有时时间仓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论文的原因,在讨论中很多材料和观点只是一笔带过,难免给人以模糊的感觉,甚至有主观臆断的感觉,但就个人而言,对此有如下认识和一些解释。
首先是论点方面。
个人提出论点往往是有如下三种形式。
一种,冒昧的说是个人自己从一些资料和现象中的出的结论。对此往往有个人关点字样。这些观点往往是个人从不同角度的出的,豁然提出有时确实,很难让人接受,不过欢迎进一步讨论。
二种;对其他人事提出的观点,表示认同,在讨论中提出,往往都是以介绍的口吻,或是提出有人说等等字样。这包括其他人和其他作品。
三种,本人对此观点,没有基本态度,只是把一个非主流声音引用出来,在事件讨论中,希望有一个不同声音出现,多侧面看问题,给人以比较和鉴别。
关于运用的材料问题。
由于时间原因和平时看书的不求甚解,很多材料在一般的讨论中只能是即兴说个大概。但一般情况下还是遵循若干原则的
而对这些材料的取舍,基本是本着如下态度的。
一就是直接材料中的鉴别,以历史和政治事件为例子,绝对的实证主义是不可取的。必须有所借鉴。而象很多表格很多当时的资料(如一些工作计划或指针等),和很多新闻时世的纯客观事实部分,往往还是比较可以信赖的。
另外就一些,过去不久的历史事件,我有时也喜欢和当时的人直接交流
举例子来说,象中美撞击事件中,当时天空中事件具体情况,现在很难有让人信服的说法,出现。因为没有可以信赖的旁证,很多说法都是一种猜测。
但象入国家或者国际组织或一个集团整体动态情况,就纯事件部分,一般的来说就现在社会条件还是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比如当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提价和一些泛伊斯兰势力对其他国家进攻。和一国领袖的的去留等等。这些是可以作为分析事件深层原因的一些线索和依据的,而且可信性相对交大。
二呢,就是间接材料的运用。
间接材料来源又有两种
一种是来自新闻咨询和背景分析,这是很多时政讨论中主要的资料来源。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背景分析,都不可以作为绝对的权威,先预先设置。那么就又有一个鉴别问题。(后面在具体来源中有论述)
二间接材料的来源还有一种,就是别人的论述中引用的材料和一些关键人物的言论。
对此接受,我想应该谨慎,因为作者本人生活环境和资料来源和写作目的,对他对于这些所谓的‘支离破碎’的材料的引用影响很大。
我个人接受的是,如果他引用的是有具体所指和十分容易证明的文字,为较为可以接受部分。比如前些天,对原子弹运用中,有关资料中,明确指出,杜鲁门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或是引用美国具体大学具体学者的一些论点,我认为就很有价值。
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资料的来源。
由于国内历史的现实的很多原因,使得人们对资料来源产生巨大的怀疑心理。
就我个人来说,资料来源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个人现实阅读,包括一些回忆录和一些总体论述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阐述,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问题。比如看前住苏联大使回忆录中,就发现在朝鲜战争中爆发的时候,他以民主世界维护者的心情感到很欣慰,但同时也侧面说明另一个很让人纠缠的问题韩战双方中,步入的先后问题。
二网络阅读,网上可以查找很多历史资料,如说双十协定原文等等,从中可以自己窥见一些历史原貌。
三在时世方面新闻咨询,如果象一般性的动态如一国出兵或一国动乱我想,无所谓意识形态,就目前来说都是可以得到一般性的咨讯的。
在有就是一些相对比较严肃和负责的网站,如早报和中国评论等,还有一些比较有独立性的个人学者网站,比如思想境界和吕的个人网站等,在那里面可以看到很多侧面声音和不同角度,而且弥补个人资力和经历不足的很多缺陷。
个人疑心很大,也有受如此多年红色教育和辩证法的熏陶,看很多问题可以说很多心。对很多观点不敢也不甘:)轻易表示认同,但如果确实符合常例,并有严密的论证的话,我想个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里补充一个,具体材料的处理问题,象手中有一个商务出版的,日本防卫厅历史研究室的,日本陆军部作战计划(中国事变部分)首先也就是怀疑,他的水分问题,这我认为要一个简单的历史和常识论证,对美国知音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些现在纰漏的工作标准,也是用哪个方法去实证一些,看看是否合理,我想这个方法对于运用材料在如此不可相信的世界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否则如田中奏折问题等,就永远不会有结论了。对其他很多历史文件,我想也是如此。
以上是个人在网络讨论中,关于观点和材料的一些个人意见,很多问题也仅仅是个人的一个努力方向,在操作中难免有失误,很欢迎其他朋友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