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amhearting(绝对心跳)
整理人: red_angle(2001-11-27 01:47:42), 站内信件
|
大化大学是说将几所大学合并成为更大的大学,大话大学是说用形形色色的指标体系将大学翻来覆去地排名次,这是时下大学论坛两大热点。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各大学与科研单位发表学术论文被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数,曾经将台湾地区与大陆的数字并列比较。1996年台湾地区排第一名的台湾大学居然等于大陆排前三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之和,这实在是一件太刺激人的事。不知道主管官员有什么感想,但推测起来这是政府大力操作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学校规模大了科研成果自然也多。今人目睹大学合并潮的强劲,大概想象不到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也是这样的波澜壮阔,说"全国一盘棋"真是形象得到家。甚至到了文革前夕还有将北京地质学院放射性矿物地质专业的教师学生成建制地调往成都地质学院,一声令下便从首都下放西南从重点学校下调非重点学校,让人感受到那时计划经济体制力量的强大以及由个人命运来承受国家需要的神圣。由SCI的排序进而有大学排行,为了改善名次而设计并实施了各种合并重组方案,大学的重新洗牌又使各校名次起落跌宕。没有哪个学校忍心看着自己的名次下跌,走合并之路这就是结论。某大学迟至1963年才增列为全国重点学校(也就是全国排行在64名之后),由于大合并如今已进入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9所大学行列。netbig网与中国青年报于2000年6月联合发布大学排行榜时,教育部官员曾明确表示不赞成此事。但从高潮迭起的大学合并来看,实际上应是很关注大学的排名,特别是海峡两岸四地的大学排名、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名次,这太关乎政绩了。大学生们亦为大学合并与大学排行所累,打开netbig网的大学排行论坛,只见烽烟四起、一片狼藉,大学生们既要自夸本校之显赫,还要不时向兄弟学校扔几块板砖或责骂排行榜的主持者。唇枪舌剑、不让寸分的争论从全国全省到一个城市全线出击,甚至还有合并学校内部的争吵,只是为着一件事--谁是老大,谁是正宗。
或许还可举出大学合并的一些理由。其一是全国高校平均在校生数太少,办学效益低。改变此情况有两条途径:即招生规模不变而减少学校数,或招生规模扩大而不必并校。五、六年前教育部的观点是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应低于经济增长,定量计算全国高校在校生年增长率约为3~4%,因此便有合并办法的出台。问题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强力作用下,1999年终于出现高校大扩招。双管齐下的结果是,校平均在校生数发生突变,这使得研究教育统计学的人又要大为头痛。理由之二是原有学校布局不合理,但哪一所学校不是有关政府部门郑重其事而批准的?理由之三是原有学校的学科综合性差。事实是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用人机制的转变,很多学校均已着力向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并取得成效。与就地合并若干学校立即造成表面上的学科综合的办法比较,哪一个更好呢?不假以时日难下结论,若不计成本的话至少是各有千秋吧。合并当然会造成学位授予点的增加,但它能说明什么呢?一所有博士授予权学校与一所没有授予权的学校,差别肯定很大。一所有20个博士点学校与一所只有2个博士点学校,差别多半也很大。但两所学校一个有20个博士点一个只有10个,能凭此说出哪所学校较强吗?基本上不能断言。哈尔滨工业大学只有57个博士点能列名建设世界一流的9所大学,另外20多所博士点数超过它的学校却没有列名。类似的是,以合并增加了的院士数目也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何况还有大量学科不实行院士制。报载,某校决定拨巨款引进10名院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高校将增加10名院士却肯定意味着其它某些大学与单位将减少10名院士。大学的主要产出标志是高质量的学生与科研成果,两项标志均有很大的滞后性,不是匆忙地作一个结论可以解决的。因此学校办得好不好要靠长期积累的内涵,这是一种慢功夫。看来大学合并的个中原因很复杂,真要细究起来,连置身大学合并潮流中的大学人士也只能说"这是政府行为"。
两所或更多学校合并的实际操作有数不清的事情要做,种种矛盾、纠纷甚至损耗、猫腻会由此而生,在顺利的情况下都需要较长时间来使形式的合并成为实质的融合。即使是局外人也能想见合并之难,至于真实的酸甜苦辣唯有深陷由合并而来的种种繁杂事务的学校领导们去体味。
大学生们虽然为自己学校地位名次的提升而亢奋不已,但一旦涉及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却又会群起而责难学校、与学校领导尖锐对立。前不久发生在杭州、合肥等几所大学的事件就是如此。这说明大学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若干年前就已明文公布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看来目前的情况是离这一目标更不近了。几年前,经历许多回合的国企改革终于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关键所在,这使人联想到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也应当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