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广东风景名胜★★>>+--- 韶关揽胜 ---+>>五十沧桑话丹霞(二)

主题:五十沧桑话丹霞(二)
发信人: danhan1(笑流)
整理人: ashleyliu(2001-12-01 14:09:48), 站内信件
(二) 
1978年,是丹霞山极不寻常的一年,那年冬,从首都北京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丹霞山犹如久旱的禾苗,突然得到一场春雨的滋润,锦江河沸腾了,树上的小鸟在一个劲地唱歌。一场伟大的社会改革开始了,仁化县委抓住机遇,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把丹霞山开辟为旅游胜地,作为仁化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于是全县上下一条心,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这一盛事的到来。 
1979年夏,省政协、省港澳接待办组织港澳政协委员来丹霞山考察。文明古老的丹霞山,第一次迎来了同是炎黄子孙的香港参政议政客人。丹霞山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大自然风光,走进了委员们的摄像机、照相机,第一次越过罗湖桥,走上香港电视荧屏。悠悠岁月,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割不断的骨肉情,永不变的中国心,促使香港佛教协会100多人的旅行团来到丹霞山别传寺、锦石岩考察参观。锦水丹山第一次迎来了离开祖国环抱上百年的香港同胞团队。 
香港工会团体东兴旅行社、海港旅游捷足先登开辟了丹霞山旅游线。香港长城旅行社的王锦泉先生来了,他带着《成报》、《晶报》、《大公报》、《华侨日报》、《文汇报》等报社记者,以香港人的妙笔、相机,把童话般的丹霞山奉献给港澳读者。一向精灵的香港人立即瞄准丹霞山旅游市场,香港中旅、长城、大关等20多家旅行社纷纷组团到丹霞山旅游,一时间,丹霞山的名字传遍港澳,响遍东南亚,传到欧美,美国、西德、加拿大友人、香港同胞、海外华侨蜂拥而来。国庆节期间每天800多游客,1979年底游客达50000人次,超过前五年人数的总和。 
随着游客的迅猛增加,原有的小路太窄了,安全系数太小了,住房太小了。为了妥善安置游客,保证他们玩得开心,住得称心,吃得放心,县委、县政府于1980年1月5日成立丹霞山中国旅行社,主办旅游业务。同年1月8日韶关地委主要领导在丹霞山召开了地县二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座谈会,拨出专款解决游客增多的燃眉之急。1月中旬本焕法师来到丹霞山,开始重修别传寺、锦石岩,为丹霞山的宗教旅游文化重放光彩到处奔波。紧接着一场以中旅社为主的全面开发丹霞山的战斗打响了,一百多名工人汇集在丹霞山日夜奋斗,扩宽和维修上山道路;修复锦石岩的大雄宝殿、观音殿、七佛殿,新塑“观音32化身”和“十八罗汉”;重新修建别传寺的大雄宝殿、钟鼓楼、斋舍及新雕佛像15尊;重建半山亭、观日亭;新开长天一线、幽洞通天等景点。近400米高的丹霞山观日亭,工人们一天来回二三十次,硬是把一砖、一瓦、一石等建筑材料挑上山,悬崖峭壁、羊肠曲径留下他们艰辛的足迹,有位工人风趣地说,挑担上山流的汗水,也足够搓灰沙的用水了。 
开办旅游,除了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外,服务设施至关重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游客,不能老是象“卖猪仔”一样,将他们安排到县城、凡口、始兴、韶关、曲江,甚至马坝炮师食住;或者是“硬件不足软件补”,自己的竹棚不住,让游客住,自己不吃,让游客吃;或者要他们露宿山头。为了切实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韶关地委,仁化县委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在丹霞山召开现场办公会议,确定发展大计。几年间,溢翠宾馆、溢翠餐厅、松篁宾馆、松篁餐厅、桂花园别墅、锦园别墅等设施齐备、服务一流的宾馆、别墅先后建成投入营业。与之配套的铁索桥、办公楼、内山门等设施也先后建成,美丽的建筑犹如一颗颗翡翠,深藏于丹霞山麓、锦江河畔。 
1980年,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开设了游江项目,先后购置了机动船6艘,玻璃钢游艇30艘。2公里长的游江线路,沿江佳景,清心怡人。同时购置了大客车、中巴、面包车、工具车共11台,车船穿梭,游客熙熙攘攘。为了加强领导,1986年成立了仁化县旅游局与中旅社合署办公,丹霞山旅游更加春风得意。一个接一个的港澳团队,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散客,使丹霞山变得热热闹闹。丹霞山实现了当初县委得设想,真正成了仁化县的对外窗口,成为粤北地区开办旅游业的实验地。至今丹霞山老职工还如数家珍般数出当年丹霞山创造的一个个第一: 
第一个创收外汇的单位,也是当时韶关地区创汇最多的旅游单位; 
第一个引进和使用进口小轿车、中型巴士的单位; 
第一个开辟从广州包专机到桂头机场到丹霞山旅游的旅行社; 
第一个在羊城铁路总公司开辟旅游列车——丹霞号的单位; 
第一个引进资金,兴建宾馆别墅的单位; 
第一个引进和使用进口空调机、录像机的单位; 
第一个员工穿制服上班,服务最规范,质量最好的单位; 
第一个组织全体员工每星期学习英语两次,千方百计提高对外服务水平的单位; 
第一个组织部门经理到香港考察的单位; 
第一个购进机动船用作锦江游船…… 
一个个的全市第一,全县第一,使丹霞山每一个人员感到自豪和光荣,虽然岁月象锦江河水一样悄悄逝去了,青山不老,职工白头,但每一位干部职工都不会忘记从1980年到1991年的短短12年中,已接待国内外游客290万人次,仅中旅社就取得营业收入3200万元的骄人业绩。 
为了提高丹霞山的知名度,使丹霞山跻身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行列,仁化县于1985年邀请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和教授对丹霞山的风景价值作全面的评估,并作了详细的开发规划,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国务院于1988年批准丹霞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丹霞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中国众多的名山,同辉共彩。1989年成立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中旅社、旅游局为一套人马,三块牌子,进一步加强了风景区的管理,丹霞山名声大了,看好丹霞山的人越来越多,省税务、市邮电局先后在锦江河畔建起了税务培训中心和邮电度假村。丹霞山形成了游、食、住、购、娱、会议于一体的旅游度假中心。


----
集藏版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欢迎光临 笑流集邮之家来吹吹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