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nmu()
整理人: jaja(2002-05-30 22:09:05), 站内信件
|
大寨纪行(一)
1998年10月21~24日
秋意袭人的大寨处处祥和.村庄在宁静中,虎头山在宁静中.村内小广场中 三三两两的村民和森林公园内不多的游客在宁静中惬意地享受着飒飒秋风和 凉爽的收获季节.带给游人的是无尽的心旷神怡和心灵的净化与安宁。
出昔阳县城东南三公里左右,在武家坪村分路,右边的一条直通大寨.沿路 行约一百多米又分路,左拐上坡.到中国旅行社大寨分社,也是大寨唯一的宾馆 (再沿此路前行顺左手经部分村户,可进入机耕道一路上行,经过果园和梯田, 到达虎头山,免去了公园的门票);右边直行,路左侧一座院落是大寨乡政府,依 次是供销社各门市的一大排平房,右侧临街则依次是导游接待站,计划生育指导 站(乡政府对门),电管站,新华书店(歇业),邮局的一排二层楼房,紧邻着大寨工 贸公司的四层新楼房.到这里分路.向右拐,平坦的柏油路沿着缓坡蜿蜒通往虎 头山森林公园,正前方, 有一道城墙似的房屋,"大寨"二字赫然矗立其上,房屋 中央,开了一座拱形大门,这就是进入大寨村的正路了.
大寨旅行社建立于“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迄今有大约近三十年的历 史了。灰色的四层楼房,尽管远谈不到豪华舒适,却绝无现代宾馆那种拥塞压 抑之感。走廊宽,房间大,楼层高,大堂明亮,餐厅恢弘,倏忽间能让人感到 过往时代那种庄严肃穆的气势扑面而来。客房有高中低档,套房不过二百,标 准间百余元,普通间三五十元,随客挑选。早餐小米粥,面条儿汤,馒头鸡蛋, 一碟炒莲花白,饱餐一顿花费六元。午餐晚餐可点菜,十几几十一餐悉听尊便。 大寨旅行社在进村大路口(乡政府斜对过)设有导游处,有约三~五名导游 小姐,一次导游服务三十元,可带领游客参观大寨村(如陈永贵故居)和公园 内各参观景点,公园门票八元/人另付。公园门前也有导游小姐二人,带领游客 观揽园内名胜,收费二十元/次。有的导游小姐的普通话说得还可以。导游小姐 月工资180元。公园目前初具规模,设立了诸如展览馆,陈永贵,郭沫若墓, 虎头山以及后山的森林游览区等景点,不多的几个旅游纪念品出售摊点和一座 酒楼,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当地农家的一些食品,例如小米粥,黍面油糕,攸面 合硌,山鸡野兔之类,只是价钱显高。柏油公路直通山上,沿路垂柳依依,几 经秋霜绿犹存。站在虎头山举目四望,大寨村尽收眼底,层层梯田环绕其周, 夕阳下炊烟袅袅,祥和宁静之间,昔日那种“站在虎头山,放眼全世界”的豪 迈,随着荡漾的秋风飘逸而来。听那位年逾花甲的老农说得那么实在,“没有 当年的苦干,哪来今日的安闲?” 邮电局位于大寨村口,是昔阳县邮电局的一个分支机构,有长途直拨电话, 假日半价,单据正规,服务确实好。在这里联系深沪股市,如同坐在家中,方 便得很。村民安装电话需到县城交涉,费用大约在一千五百元上下。现村内已 经安装的可能十户左右人家,包括公费为干部安装的在内。
碰巧的话,在村南仓库门前可以跟几个拖拉机手聊聊。三台等待出工的中 型四轮拖拉击摆开,无疑使人想到公社大队的农机站。实在话,这几台拖拉机 保养得真不错。两台国外生产的,一台国产,干干净净,绝无一般马路上和乡 村中常见的那种油垢遍身,歪七扭八突突突冒黑烟的样子。听说还有一台履带 式推土机(那是当年电影上可以看到的大寨人战天斗地的主力机械)。农机仓 库里还有一些零配件和一些油桶,摆放得也算整齐,看样子管理颇有章法。拖 拉机已经承包给个人,承包人每年需上缴4000元;油,机件,小修个人自理, 大修则需经村委会同意可报销部分费用。因为大寨实行秸杆还田,三台机子实 行联合作业,前面一台带切割机,把秸杆割倒,切碎,抛洒到地里,第二台机 带犁,翻地,第三台机带整地机,耙地。三台机一气呵成,大的地块每天可完 成40~50亩,小的地块也能整20~30亩。秋季整地后,待来年春天换上播种机等 统一播种,复膜,同样是联合作业。每台机器每亩收费十元,三台即三十元, 以此算来,农户的付出不算高,可以承受机械化的费用。由于农机集中耕作, 播种,农户只需中耕管理和收获时使用劳力,劳动强度和时间大大减少了。承 包的拖拉机一般不外出跑运输,那需要经村委同意才行。由于计算生产成本的 原因,喷灌设施已经不大用,水费高,使得种植越冬作物和蔬菜就不划算,正 是所谓“种麦不如买面,种菜不如买菜”,大型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已 经多年没搞过了,因为水的缘故冬小麦也有二十来年没种了,原来的土地灌溉和 作物套种已经不再实行,劳力和土地半年耕作半年闲,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老道 儿上。主要农作物是玉茭及部分谷子。另外发展有两个果园,秋季可产一些苹 果,梨,柿子等水果。与其它地方一样,每个劳力每年承担30个义务工,由村干 部组织管理,从事一些诸如修路种树的公益性劳动,大概也只有在这时才能重 现过去那种集体出工之前在村头集合,一起下地劳动的热闹场景。
大寨的民居大部分是七十年代集体规划建造的依坡而建的一排排窑洞,集中 居住区自下而上立体地分为三排,每排窑洞前建有公共取水龙头,两侧则建有 公共厕所和排水沟。八十年代中期已经全部作价出售给村民个人,大概是每孔 窑600元(约20平米),每户二至四五孔窑不等。如一户四口,两个大人两个 孩子,两孔窑,窑洞前再盖三两间十平米大小的砖房作为厨房,储藏房或住房, 虽然并不宽敞,也不显得拥挤。有的把它围成院落,院门后修上影背,自家独 门独院,院内栽花种树,其乐也融融。如此户户相连,大部分村民目前都是这 种居住方式。这种建筑形式明显带有当年农村建设的构想模式,体现了集体主 义的精神和赶超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美好愿望,但也难免忽略了农民家庭的特 点,集中管理和公共设施固然考虑到了,家庭空间未免显得狭小,农民传统的 家养牲畜,家庭副业就没有了多少余地。等等。公平地说,大寨村民的居住水 平比起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各大中城市胡同生活的居住水平,毫不逊色;而它是 六七十年代建设起来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凭着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赶超城 市的生活水平,独领风骚二三十年,这不是吹出来的,不是人为树立起来的, 那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一种不甘落后,不甘贫穷的可贵的创造力! 村子的南面,接近竣工的六栋二层别墅式建筑则显示了现代大寨人的生活 品位和追求。小楼一栋两户,座北朝南,每户一底一楼,约两百平米,门前各 成院落,有一家院子里的菜窖已经挖了一人深......。造价大概在七八万上下。 厨房,洗手间,客厅,卧房,自来水,取暖......一应俱全。一位女主人热情 邀请道,“来吧,春节前就能搬进去了,...”,那声音分明洋溢着满足和自豪。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91.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