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国产汽车>>【面包车类】>>【昌河面包】>>小面不面——昌河北斗星印象

主题:小面不面——昌河北斗星印象
发信人: jmj(流风)
整理人: yhd0011(2001-11-27 19:54:01), 站内信件
小面不面——昌河北斗星印象 

   
二代车背景 

  如果新中国汽车工业几十年的发展以品牌立一座纪念碑的话,212(包括BJ2020)应该可以排到这座碑的最上几层。从1964年“北京212”问世历经三十多年没有换型,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其实早在1984年中美合资的北京吉普公司(BJC)成立并将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国货产品带进了合资企业,双方的合同中就写明:合资方克莱斯勒公司必须协助BJC完成212的换代工程,即“二代车”。 

  从BJC成立到90年代初期其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共进行了两轮的尝试,包括1992年派出10人的设计组到美国所做的方案,结果总不能令双方满意,最后都不了了之。也许是90年代中期汽车进入家庭的浪潮太过汹涌,以至于212这款30年资历的老车在1994年之后的两、三年间焕发出了意想不到的“青春活力”。它便宜、抗造,还挺有个性,出去郊游可以应付各种路况,所以很多人的私车梦就是 BJ2020SG圆的。当时的热销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二代车”项目似乎可以先搁一搁。 

  可能是“盛极必衰”的道理大家都明白,212毕竟只是一件“古董”,它的旺盛生命力也不会维持太久。 所以在形势刚刚有点儿不好的时候,新一轮“二代车”项目又出笼了。基本要求是作为BJ2020系列的换型,价格在8~9万元。1996年底,项目方案经公司董事会批准,“二代车”项目正式启动了。 

  这之后的三年中,BJC的产品工程师走出了一条他们的前辈从没走过的路。造型设计和工程设计几乎同时展开,主力都是中国人,美国人名符其实只是“协助”。大型工作站和与国际同步的设计软件的引入使整个设计基本脱离了手工绘图,先进的试验台架可以通过一个星期的动态实验模拟出1万2千公里的实际道路实验。经过22辆样车和3轮可靠性实验,在1999年底,“二代车”终于通过了最后的定型实验。整个项目只花费了三千万元人民币,以至于美方不相信BJC的中国人能够做出他们已经做出的一切。 

二代车印象 

  实际上这辆车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也不太敢相信这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出的东西。这款车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以前“二代车”项目中以切诺基外型为基础的框框,是纯粹的“自主设计”。其实从车身的侧面线条、C柱到D柱的过渡、尾部造型以及整体轮廓中,我们都可以找出与之相似的影子:丰田的Land Cruiser和RAV4、日产的Terrano和奔驰M级等等。然而这些影子形成不了一个整体的形象,设计界历来是在借鉴中创新,所谓“世界潮流”也就是这样产生的。一款车的前脸是它血统的标志,而“二代车”的前脸完全是独具特色的,它的血统就是“BJ2022”。从前我们的设计师总喜欢强调设计中的“中国特色”,而我认为世界潮流为我所用就是中国特色,而不必在高楼上加个大屋顶或将汽车尾灯做成宫灯的样子。从评价的角度来说,“二代车”有这样的前脸就取得了成功的一半。要说样子不中看的地方,很多人包括我刚一见它就认为它的轮胎太窄,与整体剽悍的风格不太谐调。经其产品工程师彭江解释才明白,首先胎宽超出车身在中国属违法,另外轮胎过宽对转向及油耗也有不利影响。当然将来用户尽可以想怎么改装怎么改装。 

此“二代车”非彼“二代车” 

  这款车移植了切诺基7250E的动力系统,2.5升电喷发动机、5档手动变速器和单柄操纵的分动器都取自切诺基。内饰中采用了轿车化的整体式仪表板和中控台,方向盘是4辐式,提供了选装安全气囊的空间。从里到外,这俨然就是一款紧追潮流的SUV。从项目开始到完成的三年时间里,中国的环保法规和安全法规的要求提高了很多,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也在提高。而且在世界范围内SUV风潮越刮越盛,以致国内市场需求也水涨船高,连切诺基的生存空间都已经被进口的、走私的及组装的外国SUV挤压得越来越狭小。这些因素使“二代车”的市场定位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它已经不再是212的二代车了,它是中国人自己做出的第一款SUV。特别是这款SUV的价格大约只有12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在这个档次可以获得这样的产品,应该说是相当令人满意了。为了保持其越野特色,“二代车”采用了非承载式车身的有车架结构和非独立悬架,其离地间隙很大,通过性能由此得以保证,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应该超过了切诺基和212。而且其取自切诺基的动力总成与传动系、车架、车身的匹配也做得相当不错,经过一段不算很短的城市道路乘坐体验来看,影响乘坐舒适性的振动和噪音都做到了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平。另外我还在一片大小卵石和泥洼交相分布的河滩地上体验了它良好的越野能力。 

二代车前景 

  BJC大概还要投入4亿元人民币用来将“二代车”投入生产,它真正投放市场最早会在2001年底,还可以加装ABS、气囊等设备供用户选择。从工程样车到产品车的过程中肯定还会有一些修改,这也需要来自市场的信息反馈。“二代车”会作为BJC展台的主角出现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所以车迷可以提前见到它,而且还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也许这正是工程师们在等待的。另外,截止到目前它还只有一个编号“BJ2022”,已经起了“御龙”等几个名字,到车展推出时可能还会有新的名字,车迷们也可以用自己的灵感为它起个好名字。 

  面对WTO,中国的汽车工业早就需要走出这一步。今天,BJC迈出了这坚实的第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汽车企业会一起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期待另一款“二代车” 

  2020作为BJC的产品也可以说是一笔无形资产,它的确老了,但喜爱它的人并不少。SUV更多地满足城市休闲功能,人们也需要一种开放结构的、简单粗犷的越野车来满足追求野性和刺激的需要。212之前就部分满足了这种需求,今后这个市场仍旧会存在。我们期待另一款“二代车”的问世。我们对BJC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寄予厚望。 

BJ2022技术规格 

  外形尺寸(mm) 

  长×宽×高 4180×1780×1798(空载)/1728(满载) 

  轴距 2600 

  轮距 前/后 1490/1490 

  前悬 730 

  后悬 850 

  最小离地间隙 210 

  发动机 

  型式 直列4缸电喷(BJ2022A) 

  化油器式(BJ2022) 

  排量(L) 2.5 

  缸径×行程(mm) 98.4×81.0 

  最大功率(kW/r/min) 

   78/4800(BJ2022A) 

   72/4800(BJ2022) 

  最大扭矩(Nm/r/min) 

   180/3000(BJ2022A) 

   173/3000(BJ2022) 

  驱动形式 分时4轮驱动 

  变速器 5档手动 

  分动器 分时2档 

  制动器 前/后 盘式/鼓式 

  悬架 前 单纵臂螺旋弹簧非独立 

   带横向稳定杆 

   后 钢板弹簧非独立 

  转向系统 循环球式带助力 

  车轮 16×6铝合金 

  轮胎 P215/80R16 

  整车整备质量(kg) 1560 

  装载质量(kg) 500 

  最大爬坡度 60% 

  最小转弯直径(m) 13 

  接近角/离去角(°) 41/33 

  纵向通过角(°) 30 

  最高车速(km/h) 135(BJ2022A) 

   130(BJ2022) 

  乘员数 5人
 



----
========================
每天,我都在这个城市里流动,这就是我 …… 
天涯流风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