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nielfhc(★☆狂战士★☆)
整理人: fires(2001-11-22 09:32:03), 站内信件
|
另一个角度——《浪客剑心追忆篇》
作者:stella
看完《浪客剑心追忆篇》后,心情异常的沉重、压抑。虽然有一点悲寂与伤感,却并没有落泪,因为泪水对于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与感触,是远远不够的……我很想知道原因棗知道为什么《追忆篇》会有如此之大的感染力,为什么它会把我的心带入一个如此空寂、平静之所在。应该说,《追忆篇》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日本那极为特殊的哲学思想,包括对美的体验,为人之道等等,涵盖人生全方位的一些思考。理性的语言、逻辑的推导,似乎很难说明这一切,只有直观才能把握它。
剑心为什么会有一颗单纯的心?他幼时亲眼目睹杀人场面,然而长大技成后,却并非以恶报怨,而是怀着一颗背天悯人的心,仗剑灭人以推动时代的发展。武士道的本旨在于实现“般若”,即大慈悲。手持利剑,斩断对生死的执着,自身的贪欲、嗔圭、愚痴……剑心手中的不是“杀人刀”,而是“活人剑”。巴,矛盾体。就象日本的一切,任何事物。她先后爱过两个人,他们之间是杀人者与被杀者的关系;她同时怀有爱与恨,平静的外表下两中欲念的激烈争斗。温顺的她,在紧要关头也能挺身而出,为了维护她最重要的东西。“月、雪、花”。川端康成谓之为日本的象征。剑心与巴生逢在月夜,死别于雪夜;巴的象征白梅香,清里死时握着的红榴花,比血更艳丽的颜色……寂。巴进入之前剑心的生活,孤寂;巴进入之后剑心的生活,闲寂。长与短。剑道中刀有大小长短之分,长大者用于攻击和防御,短小者则在必要时用于自戕。巴在潜意识里从一开始就未想要杀掉仇人,而只是希望找到一个了断与结束的途径吧。“我必须干点儿什么,否则会疯掉。”这才是她的真实内心。生与死。对剑心来说,他从未想到要为自己活着,活下去,活得很久,他只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与使命。他亦未感觉到死亡,结束对方的生命对剑心来说连任务也不是,只是一种“挥刀”的动作,就象他在劈柴。正因为他不执着于生死,他才可超越生死。“欲生者必死,欲死者必生,要旨在于心志如何。如能会此而坚守此志,则入火不伤,入水不溺,虽生死者何惧?……”清里对生的渴望过强,欲念所聚而成剑心十字刀痕的一道。巴一直有赴死之心,但对清里的愧疚破坏了另一边生的平衡。先剑心而去的无奈与对剑心的担忧,聚成了另一道伤痕,并说出了:“对…不…起,夫君”的话。“和、敬、清、寂”。对茶道的描述最适合剑心与巴在大津的生活。和,宁静、和悦,大津大环境的点染。敬,双方的相敬如宾,永远是“一”字型的队伍,巴跟随着剑心。清,清洁、整齐,剑心与巴的大津之舍。寂,闲寂、孤远,两人乱世中的桃源,远离喧嚣世间的静僻之所。甚至是他们的用餐,也象在举行茶道仪式一般。义理与人情。实际上谁亦未有跳出这个圈子。桂小五郎在导师的葬礼上感受到的身上的责任与时代的重担。剑心为他人而活及保护重要的人的理念。清里对家庭、未来的幸福、尘世与未婚妻的执着。巴决不能背叛内心真正感情的坚定信念,包括对未婚夫道义上的义务与对剑心的崇敬与爱慕。甚至是在第四一幕为刺杀剑心而死的几位武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拉起同归于尽的机关……诚。剑心的不求私利,不受感情支配,不受心理纠葛影响。他只是尽力的完成自己的“义务”,一个人对生而具有的任务的履行。等级与名分。遵守本位,不可越雷池一步。桂小五郎一旦成为领袖,剑客的他即不复存在。剑心明白自己“拔刀斩”的身份,甘愿作为影之力在背后扶持这维新志士的事业,而非自炫于世人之前。残缺美。非对称性。无论从哪一方面分析,结局势必如此,巴与剑心永远会是个悲剧,这也是对“情死”的执迷。剑心亦一直肩负着逝者的重担,要为先死的人好好活下去,要为被自己剥夺了幸福的人而给予另一个人幸福。巴无法抉择,无论选择谁,她都会对剩下的一方欠下“道义”之债,她的出路只有死。因此是必残之局。
这篇评论主要是从“禅”的角度入手的。本人对佛学及禅宗并无深入了解,只是当时看到《追忆篇》的CD,突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好象同佛教的“空寂”思想有关。于是翻阅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了它。感觉还有许多想写,却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也许,“禅”本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下一次计划把剑心放入明治维新的历史大背景中探讨一番。可能有些不自量力,但确实是想明白剑心是怎么想的,如何走到那一步的,其实是和月老师的思想罢。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呢,下一回见分晓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