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nsyhly(S)
整理人: alicewong444(2001-11-21 11:46:21), 站内信件
|
第☆☆☆☆章 色彩及心理
第★节 色彩及心理
色彩学家伊顿在《色彩艺术》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实业家举行舞宴,招待一些男女宾客。当快乐的宾客围住摆满美味佳肴的餐桌就座之后,主人打开了红色灯光照亮了整个餐厅,肉食看上去颜色鲜嫩,给人增添了食欲;主人又打开了蓝色灯光,烤肉显出了腐烂的样子,马铃薯象是发了霉,宾客立即倒了胃口;可是黄灯打开后,就把红葡萄酒变成了蓖麻油的样子,来客都象行尸一样,人们急忙欲起身离开餐厅,没人再想吃东西了;主人又笑着开了白色灯光,聚餐的兴致很快又恢复了。
借此例来说明色彩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色彩本身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线,本无什么"情感”可言,但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心理联想、审美情趣等原因给色彩披上了感情色彩,并由此引发出色彩的象征性及对不同色彩的好恶感,色彩心理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对色彩的某种心理反应,并非是色彩本来所固有的属性,而是由历史延续下来的每个时代所习惯使用的特性,所以,不要误认为某种色彩对人们的心理作用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们对色彩认识的逐渐深化、运用色彩经验的日益积累,色彩心理学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演化。色彩对心理的作用不仅为色彩写生、创作发挥感情作用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装饰色彩、设计色彩达到理想效果提供了依据,无论是创作构思、还是欣赏品味都离不开它。
第★★节 色彩的情感
情感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特殊的意义,黑格尔说,“美的艺术用意在于引起情感。”可见情感可以使艺术具有惊人的力量。
色彩是现代设计的情感语言之一,色彩的情感不是设计者的主观意识的任意发挥,而是客观意趣的正确反应。设计者倾吐色彩的情感应与大多数人的情感心理相通,只有对时代和生活有深刻理解,才能用色彩的情感力量及象征意义服务于人类。
1。色相及情感
不同的色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如红色给人以兴奋、欢乐、热情、饱满及危险、恐怖之感;黄色给人以光明、轻快、华贵、纯净及颓废、病态之感;橙色给人以明亮、华丽、贵重、庄严及焦躁、卑俗之感;蓝色给人以深远、流动、冷静、沉思及悲伤、压抑之感;绿色给人以青春、幼稚、成长、和平、兴旺及衰老之感;紫色给人以优雅、高贵、娇艳、幽默及忧郁、恐怖之感;白色给人以明亮、雅洁、寒凉、轻盈及哀伤、不祥之感;黑色给人以严肃、安静、坚实、神秘及恐怖、忧伤之感。
2.明度及情感
高明度色彩给人以愉快、活泼、明亮、华丽、轻盈之感;低明度色彩给人以低沉、含蓄、深暗、朴素、沉重之感。
3.纯度及心理
高纯度的色彩象精力充沛的人,其艳丽、生动、果决;低纯度的色彩象性格内向的人,其沉健、雅静。 纯度高而明度高的色彩有活泼、前进、膨胀感;浊而暗的色彩有忧郁、后退、收缩感;明浊的色彩有柔软感;暗浊的色彩有坚固感。
4.肌理及心理
肌理不同给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一块粗布与一块丝绸相比,前者有朴素感,后者有华
丽感。
5.面积及心理
1m2的红色块和10m2的红色块相比较,前者有兴奋感,后者有烦躁感。
6.色彩及动静心理
高纯度的色彩传达给人们的感觉强烈刺激,有加快“生物钟”运转的作用,属于动的色彩范畴,其中红色是最醒目、最能使人激动的色彩。相对而言,明度高的灰色,会使人感到柔和、雅静,有舒适感。同时,色相、明度、纯度对比强烈的色彩会给人以不稳定的动感。
第★★★节 色彩的联想
当人们歌唱或聆听一首老歌时,总会联想到最初听这首歌曲时的那一段生活。色彩也是如此,当看到一种颜色,如黄绿、浅红色时,就会联想到和暖的春风、稚嫩的草地、含苞待放的花朵。看到深绿或深红色时,就会联想到炙热的盛夏中各类植物浓密的叶子和竞相开放的鲜花。
看到赭色或橙色时,就会联想到硕果累累、丰收的秋天。
看到青或白色时,就会联想到寒风刺骨的冬天中结冻的河流和皑皑的白雪。
色彩在味觉方面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但不太直观化,若有若无,模糊的令人难以言表,需要去细致体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中,分析了色和味的联觉作用,认为青色的相应味觉为酸味、赤为苦味、黄为甘味、白为辣味、黑为咸味。现代心理学家也作了广泛的调查试验。日本的一位学者调查的结果是:黄色、白色、桃红色为甜味,绿色为酸味、灰色、黑色为苦味,白青色为咸味。
第★★★★节 色彩的轻重
色彩的轻重感主要侧重于明度上的区别。如黄色与绿色相比较,绿色要比黄色感觉重,主要原因是黄色的明度高、绿色的明度低的原因。如果把两色调到同一明度上,其轻重感就不存在了。再如黄色底上出现黑色块,黑色块显重;黑色底上出现黄色块,黄色块显重,这主要是由于面积所占大小造成的。
第★★★★★节 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感同样是一种心理因素,与实际温度并无直接关系。近似火焰的颜色被称为暖色,如红、橙、黄等。当人们看到这类颜色时,就会联想到太阳、血、红花等,因此,在心理上往往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近似于冰雪的颜色被称为冷色,如蓝色、青色等。当人们看到这类颜色时,就会联想到冬天、海洋、天空等,在心理上往往产生一种寒冷之感。
正因为如此,当冬天来临时,家里挂上暖色调的窗帘,就会使人感到温暖,若夏季不更换,则会有炎热感。建筑外观或室内装饰若采用暖色调,冬季就会有舒适的感觉,夏季则有不想接近的感觉。
另外,颜色的冷暖感也是相对而言的。如绿色、灰色、紫红色等,与暖调的桔红色相对照时属于冷色;与冷色的蓝、青相对照时又属于较暖的颜色。
第★★★★★★节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同样属于视觉心理作用,它与色彩的冷暖、轻重心理因素有直接联系。冷色给人以收缩感,暖色给人以膨胀感。重的色彩使人感觉密度大,会联想到钢铁,有收缩感;轻的色彩使人感觉质地松软、密度小,会联想到棉花、泡沫等,有膨胀感。
第★★★★★★★节 色彩的喜恶
色彩的喜恶感并不是有的色彩本身由于存在就会引起人们的喜欢或厌恶,而是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对色彩会产生喜恶感。如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色彩的喜恶会有差别。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人对色彩的喜好也不同,中国的年青人更喜爱着颜色艳丽的服装,老年人则更多选择稳重淡雅的服装。西方国家人们的着装意识正好相反,年青人喜爱以素雅的服装来衬托青春美,老年人则喜爱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以示青春常在。工作制服的色彩与生活中的服装色彩,尤其是舞会上服装色彩有较大区别。功能、用途上的色彩也存在着差异,如写字楼的室内设计往往是明度变化不大的淡冷灰色调,马路上的广告牌则是五颜六色、耀眼夺目。流行色是具有大众化的着装色彩走势,它的倾向直接影响生产厂家和销售商的经济利益,应及时把握流行色,经营者才可能占领市场,而色彩往往是色彩学家经过预测并结合消费心理,更多靠引导而实现流行的。
第★★★★★★★★节 配 色
设计者配色成功与否,主要看是否能够满足人们色彩的视觉心理需要,是否能够产生共鸣。如热烈的场面需要色彩鲜艳、跳跃;庄重场面需要色彩沉稳,用以突出主题;为成人设计的商品及包装更注重色彩的理性;儿童用品更注重色彩的丰富及趣味性;流动广告要更多注重色彩的单纯、直观,给观者以醒目感,短时间内能够捕捉到其内容;刊物广告更多注重色彩的灵活多变性,以引导读者能够有兴趣的阅读而不厌倦。
第★★★★★★★★★节 色彩的象征性
正象牡丹是中国的国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一样,色彩也同样具有象征性,由于自然、人文、信仰等诸多原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这种喜好就具有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一个国家的国旗除去图形内容外,其色彩象征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地理、人文面貌等, 在中国,白色象征着悲哀,红色则象征着喜庆。如写挽联用白纸,写春联用红纸等。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极富象征意义的。在京剧艺术中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充满着这种象征意义,它的唱腔、念白、服装、道具都是如此,脸谱设计的用色上,色彩更是十分鲜明而肯定,并形成了—一套用色的“程式”。如红色象征忠耿,黄色象征干练,白色象征奸险,黑色象征刚直,绿色象征凶狠,蓝色象征桀骜,紫色象征忠谨,金银象征超特等。
可见,色彩的象征意义是人们长期认识、运用色彩的经验与习惯积累而逐渐形成的,是任何凭正常的视觉和普通的常识都能感受到的实际存在。
第★◎节 色彩的民族性
色彩在诸多视觉艺术领域中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在其长期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表现手法,并且正在继续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很早就将动物图形同色彩联系在了一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的龙、虎、雀、武指的是动物图形,青、白、朱、玄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色彩,这种联系有着典型的民族性。
水色、石质、色彩点染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的特点,如齐白石大师的水墨画小品,其色彩概括、简练、单纯,更加突出了画意。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玩具在用色方面,对比鲜明,风格纯朴,重用原色,形成了其自身特点。
中国陶瓷艺术随时代变化,出现了不同用色、用釉变化。如唐三彩、釉下五彩、釉下粉彩、釉下逗彩等等,都能依据它用色的特点查找到其产生的年代、地点。民族性色彩已成为现代设计中常用的“符号”。人们通过对种种色彩“符号”的了解,民族性 色彩就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恰当应用,将民族性色彩融人现代设计中去,给民族色彩赋予新意,使其更具时代化、国际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