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处: bbs.sjtu.edu.cn
加沙掠影 陈文林 这两年多,我进出巴勒斯坦自治区加沙地带十多次,但如果谈到加沙,我还只 能谈印象。原因是众所周知的冲突和关闭,加之少有记者采访报道。经常见到的是 一些欧美记者对巴以冲突的电视报道,充斥画面的是骚乱和恐怖。
第一次进加沙是1995年8月。到了边境,先是以色列士兵躲在水泥礅掩体 之后对我们的护照和车辆进行电脑登记。车行500米,就到了巴勒斯坦入境口岸 ,这里只有几名士兵站在水泥礅旁,一边站着迎接我们的巴方教育部官员,相互问 候之后,没有任何登记和盘问,身着墨绿色军服的士兵就向我们举手示意———请 进。这就是报纸上常提到的埃雷兹(EREZ)检查站,在这个交界处,双方首脑 在美国斡旋下曾为巴以和谈举行过多次重要的会晤和谈判。这儿没有高级宾馆饭店 ,没有平展的草坪,只有一幢像仓库一样用铁皮搭建的高大办公室,可能还兼会谈 室,显得十分简陋。东边有一个能停数十辆大客车和货车的汽车站。在这儿,每天 3万多名加沙工人清晨4点就匆匆赶来,验明出入证件,转车去以色列内地打工。 埃雷兹和南部的拉菲亚检查站是加沙对外出入仅有的两个口岸,关闭了这两个口岸 ,人员、物资就等于断流。
加沙地带长约40公里,宽10公里,大小像新加坡。我们走遍了全区,只见 到一个路口有红绿信号灯。
街道两旁多是两层的水泥楼房,下面开店,上面住人。由于年久失修,许多房 子老旧,门窗破损。墙上有许多阿文标语和阿拉法特主席的画像。有意思的是,那 些盖完的房子房顶上都露出一米多长的钢筋头,而且大部分两三层的房屋都如此, 问了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才知道,阿拉伯人喜欢在有钱后再在上边加上一两层,同 时据说这样也可以免交或少交完工税。
在加沙最热闹的街区,大多是一间连一间的店铺,规模不大,综合经营着五金 电器、食品百货。从货架上看,这里高档的商品比较缺乏,如家电、服装等,其中 可以发现有些是从中国进口的小五金、日常用品。街道上汽车穿梭,间或夹杂着骑 毛驴的老汉和儿童。交通警嘴里衔哨,站在尘土中指挥交通,忙个不停。街边有三 三两两靠墙根儿的人在聊天,手里拿着阿拉伯快餐———大饼。北京兴胜设计院的 张工程师在这里居住了近一个星期,用他的话说,这里的景象和气氛,让他“不由 得想起北京60年代的大栅栏儿。”
今年7月,我又一次进入加沙。发现加沙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进入加沙的主路 正在翻修重建,市中心有几座高楼正在崛起,路口上的信号灯也明显增多了。日本 政府帮助修建的市中心花园简洁整齐,鲜花吐芳。欧盟捐赠的流动垃圾桶分布在街 头巷尾。中国政府援建的女子学校已经开工,两层的校舍拔地而起。
每次到加沙,纯朴的加沙人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次我们在北部考察校址 ,当地群众听说是中国人来了,纷纷围过来攀谈,有的人提起中国,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老者热情地从家中端出热茶。还有一位青年,激动得一直跟到考察组下榻的 巴勒斯坦宾馆,攀谈了许久不愿离去。他曾在北京语言学院留过学,他用汉语说, “我在加沙第一次见到中国人,真高兴。”
《环球时报》 〔19971102№F〕
--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tornado.seas.u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