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 旅 游>>神州旅游(游记/功略)>>西南篇(渝、滇、黔、川、藏)>>西藏>>西藏杂记>>西 藏 杂 记 (西藏记事

主题:西 藏 杂 记 (西藏记事
发信人: lover()
整理人: arlu(1999-08-08 18:19:57), 站内信件

--------------------------------------------------------------------------------


西藏记事

作者:希凡


                        
                         积雪啊,是那山头戴的帽子,

                         森林啊,是那山梁穿的衣裳;

                         白云啊,是那山腰缠的丝带,

                         江水啊,在那山下奔流欢唱....

                         这就是西藏高原,我的家乡。

                                      ---西藏民歌      


        西藏大地以其广褒、苍凉的自然景观,神奇的藏族文化和浓郁的宗教气
    息吸引着各国旅游者和探险家们。在西藏可以得到很多独特的体验--走入雄
    浑的雪山;观赏清澈的高原湖;朝拜红白相间的布达拉宫和遍布各地的寺庙;
    感受藏传佛教那凝结于稀薄空气中的法力;聆听喇嘛颂经和寺庙里法号、鼓、
    锣的奏鸣......。所有这些,加些,加上高原缺氧,日光灼射,形成了一个
    特殊的氛围--独一无二的西藏氛围。这个氛围使人头痛、气短、失眠,使人
    对眼前的景色叹为观止,对藏传佛教、藏族文的好奇心日重。在这个氛围里,
    人们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自然对人的震撼,为宗教的信仰和威严所折服。

         1997年6~7月间,我在西藏旅行了十三天。在这十三天里,我不仅走遍
    了拉萨各大寺院,还造访了喇嘛的寓所、厨房,有幸同喇嘛们长谈;我还眺
    望了念青唐古拉雪山,驱车羊卓雍湖畔,还进入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座处女
    峰--卡鲁雄峰,以登山者的姿态攀登到海拔5810米处。我手摄了几百张相片
    和大量录像。这十三天的经历在我的旅行生涯中份量沉重。

         
        《西藏始末纪要》是这描术西藏的道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不可
    名态。”虽然现在的状况已今非昔比,但除了青藏路和拉萨至日喀则中线的
    路段,大部分西藏的公路仍是土路。进藏路线是50年代已为人知晓的青藏、
    川藏、滇藏路和70年代逐段改造、连通的新藏公路。这些公路将青海格尔木
    市,四川成都市,云南昆明市和新疆喀什市同拉萨连结起来。从地图上看拉
    萨,颇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意思。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川藏路全长2416公
    里,中途要翻越十四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还要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等急流。这些年来由于洪水,泥石流和路面滑塌,川藏路和滇藏路常年不能
    全线通车。即使勉强通车,也是走走停停,遇到塌方抢修,等上三、两天是
    常事。更令人望而生畏的是在川藏、滇藏路上交通事故频繁,路况不佳,车
    况不良,司机疲劳是车祸的根源。这两年在这两条路上行驶的载客轿车已近
    绝迹,货车也越来越少。新藏路漫长而荒凉,全长2600多公司的路面几乎都
    在高原上并且途经荒凉的阿里地区。单车走新藏即使是再好的车,也不是绝
    对安全的。况且西藏同新疆喀什的人员、物资交流有限,这条路不是热线。
    剩下来的就只有青藏路了。这条路线长1165公里,沿线海拔虽高,但相对高
    差小,虽有河流但流量小,流速缓。其起点格尔木市有铁路相通,与内地的
    交通方便。经过70-80年代大规模的改造,路面铺上了沥青。现在青藏路已
    承担了出入藏物资的90%,出入藏人员85%的运输量。这条路是西藏的生命
    线。

        很多进藏的旅行者或为节省旅费,或为观赏沿途风景,乘车沿青藏线进
    藏。此行单程要30小时左右,每辆车上配备三名司机,可见不是儿戏。在途
    中翻越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时,高山反应对不少人是个考验。

        最快捷的进藏途径是乘飞机。西安、重庆、成都都有航班直飞拉萨。但
    只有成都的航班是每日出发。顺便提一句,成都还有飞往西藏昌都的航班。
    昌都邦达机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 改装后的波音737飞机可在邦
    达机场起降。但是这个航班经常停飞。

       
        我喜欢走高原,登雪山,身处恶劣环境,面对大尺度的空间。这是我进
    藏的主要目的。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
    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盘桓其间。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50多座。为
    了挑选一个合适的去处,我花了不少心思。首先是山的高度。我登顶过海拔
    6100米的雪山,循序渐进,这次的目标应是6500米左右的山峰。第二是进山
    路线不可太长,离公路不宜太远。我们的登山队伍只有我同朋友周卫俩人,
    发生意外时要便于自救。以这两点为旨,翻遍从中国登山协会搞到的地图、
    资料,确定我们的攀登目标是山南地区浪卡子县以西的卡鲁雄峰。这座山高
    6647米,位于拉萨--日喀则公路(南线)南侧,面对7191米的宁金抗沙峰。
    此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攀登的记录。

        从拉萨到卡鲁雄峰183公里。 开出拉萨50多公里进曲水雅鲁藏布江大桥
    后开始爬5000多米的甘巴拉山。这是通往后藏的必经之路,从江面到山顶的
    高差有1700米。我们的丰田越野吉普很适应这狭窄,陡峭的山路,风尘滚滚
    地向上奔去,陡峭山路,风尘滚滚地向上奔去,窗外的秃山显得有些单调,
    我和周卫丁同司机攀谈起来。司机名叫达娃次仁。在藏语里达娃是月亮的意
    思,次仁是长寿的意思。他在阿里地区和自治区政府已经有20年的驾龄了。
    达娃有两个女儿,大的送到印度上学去了,期望能学好英语;小的在身边,
    期望能考入好的学校。这是一个重视教育的藏族家庭。达娃能讲流利的汉语,
    但不识汉字。我们的话题扯到藏族文化。达娃告诉我们,西藏虽然经济落后,
    但藏族一些古老传说的内容却为现代科学所印证。譬如藏族民间故事中的西
    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演变而来;还有雪域上的先民都是从猴子变来的。现
    代科学已证实了这两点。那几百,上千年来在民间流传并绘于布达拉宫、罗
    布林卡壁画之上,载于藏文史书《西藏王流记》之中的这些传说又是从何而
    来呢?难道有什么“史前文明”吗?这些传说给藏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汽车翻上了甘巴拉山,碧蓝清澈的羊卓雍湖展现在眼前。 湖面方圆638
    平方公里,海拔4441米,湖边水草丰盛,是优良的牧场。

        下山时的急转弯对司机似乎是更严峻的考验。一辆满载啤酒、食品的东
    风牌卡车翻在山腰,车桥折断,车也险些摔下山谷。两名重伤员已被送走,
    两名轻伤员用布缠着受伤的头、脚在看管货物。他们说这辆车上山时就翻了
    一次,扶起来之后开到这里又翻了。达娃说这辆车超载了。

        吉普车下山后沿羊卓雍湖连行驶,走了一程,穿过浪卡县城,按地图所
    标,过县城十几公里就应当下路进山了,我手拿两张卡鲁雄峰的相片,在车
    里左顾右盼,寻找着那座山的影子。又开了近一小时,道路越走越平坦,慢
    慢出了山区。好容易看到一个人影,达娃上去说了一通藏话,这才知道我们
    早就过站了。

        当我们找到进山的山口,一道河水又拦住了去路。中国登山协会的老于
    曾告诉我们这里有一条季节河,叫卡鲁雄河,夏季时水流会很大。我们作好
    了徒步涉水过河的准备,怀着侥幸的心理,我往上游走了一段,发现一处河
    水平缓,越野车兴许能冲过去。叫来达娃一看他说行!

        过了河的吉普车借着冲劲在河滩上跳跃着。达娃使出浑身解数绕沟坎,
    过石滩,硬是又往山沟里多开了几百米,当我们卸下背包,望着达娃的车扭
    扭摆摆地出山后,天就开始下雨了。

        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6至8月是西藏的雨季。这也是为什么西藏登山的
    最佳季节是4-5月或9-10月的原因。 但我只有暑假,只能雨季里碰碰运气。

        一小时后雨过天晴,潮湿的衣服也烤干了。忽然听见附近有响动,爬出
    帐篷一看,是一位藏族砍柴少年。我们同他连说带比划地交谈起来:我们需
    要两名搬运工向山上背东西。 讲好价格后,他答应次日上午9点半同他的伙
    伴来帮我们。

        周围的地形不算复杂,但云雾蒙蒙,看不远,上山的路也不好定。我们
    只有两个人,设备不多,还有两个搬运工,所以我们决定采用连续向上攀登
    的阿尔卑斯式登山方式。

        登山的起点是卡鲁雄冰川的终点。这里有一个小高原湖,海拔4800米。
    我们第二天从冰川侧碛上行,尽量走碎石、岩坡而绕开冰川和冰塔林。山上
    融化的雪水沿着冰川潺潺而下,把冰川冲出或明或暗的冰槽、冰洞。冰川上
    冰质松软,坑洼不平,十分难行,万一陷入冰槽或冰洞是十分危险的,走了
    四个多小时,刚刚到达5220米的高度,天又下雨了,时而还夹着小冰雹,我
    们不得不提前扎营并嘱咐那两位搬运工明日再来。钻入帐篷时才下午两点半,
    但我们都觉得很困,这可能是高山反应之一吧。睡下后,听到周围不时有低
    沉的闷响。这是冰川,一侧是陡峭的岩壁。万一岩壁上的石头松动了被雨水
    带下来可不是闹着现的。但这里没有平地,能奢望到什么样的营址呢?

        第三天早上生火作饭,收拾帐篷,又是一通忙乱。在山上干什么效率都
    低,融雪烧一锅麦片粥要50分钟;穿好一只靴子也得3分钟。 等到搬运工赶
    来一起上路时已是十点多钟了。走了两个多小时, 12:30左右,升高到5500
    米,在这里要上雪线了,两位搬运工也要返回了,他们没有雪地装备。

        上雪以后的路走起来更为吃力。雪很松软,一脚踩下去总也拔不出来,
    很耗体力。一次我一步跨过一个不起眼的小雪沟,不想咕咚一下一条腿就陷
    在里面了。爬上来之后,我们俩系上了安全带,结组而行,天上始终有云,
    飘忽不定,上了几个坡之后,已近下午四点,在5700米的高度找到了一处较
    缓的坡,我们铲雪建营。刨了半天也整理不出一块平地。看来这晚上俩人要
    向一侧滚去了。煮一锅面条吃了之后谁也不愿再干一件多余的事,倒头便睡。
    昏昏沉沉地到了第四天清晨,这是一个大晴天,山下的小湖在阳光下熠熠耀
    眼,远处的宁金抗沙峰清晰可见。扭头看看我们的前途:这个雪坡的左右和
    上方被冰沟,冰裂缝和冰雪墙包围着,雪坡两侧是45度左右的石坡,那里每
    15至30分钟周期性地发生一次滚石,每次滚石的规模不大,但噼噼叭叭的声
    音清晰可闻。上行的唯一途径就是爬雪墙和跨越冰裂缝。这些复杂的地形在
    山下是观察不到的,那些雪墙和冰裂缝被掩在雪坡之后。这是处女峰,我们
    手上的资料仅是中国登山协会的工作人员在公路上拍的两张相片。那两位藏
    族搬运工曾告诉我们,他们常在山下拾柴,打石头,但从未上过山。

        我们所处的不利环境并没有使我们感到沮丧。那万里晴空下的雪原可以
    包容一切。我们为眼前的美景而惊叹,更为我们是第一批到此一游的动物而
    骄傲。

        又上行了100米左右, 我们终于被一面冰雪墙挡信了去路,抬头看去,
    雪墙上方还有雪墙。年来这山爬到这儿对我们来讲是到头了。给后来者一条
    提示:登卡鲁雄峰要带两架2米长的铝梯,在山上接起来用于过冰沟。

        在5810米处我们练习爬了一段冰墙,然后坐下来细细品味面前这幅硕大
    的风景画:冰川、冰塔、山下的高原湖,对面的绝壁,绝壁后面的宁金抗沙
    峰以及高于这一切的蓝天。看够了风景就用相机,摄相机一阵狂扫,仿佛要
    带走这一切似的。

     





--------------------------------------------------------------------------------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90.123]

[关闭][返回]